书城公版安溪县志
28183900000011

第11章 地舆类(10)

升俊坊 在东街,初名“亨衢”。宋淳熙间,县令林彻改“升俊”,后改“冠英”。咸淳间重立。国朝正统间,知县邵公阳重立,今废。

兴贤坊 在县东街,旧为“凤池坊”,改“履道坊”。宋淳熙间,县令林彻又改“擢秀”。咸淳间重立,初名“兴贤”,今废。

宣化坊 在县前街。国朝正统间,知县邵公阳立,今废。

育贤坊 在儒学前。国朝正统间,知县邵公阳立,今废。

仙桂坊 在县南街。国朝正统间,知县邵公阳立,今废。

瀛州坊 在东街。宋嘉定三年,县令赵遵夫立,今废。

会元坊 宋有会元坊,在西街,为省元陈应雷立,今废。国朝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以弘治间知县吴琎立南街“熙春坊”,改今名。

直讲坊 在县治东,旧名“凤髻”。国朝弘治间,知县吴琎立。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为宋直讲张读改立今名。

侍御坊 在县治西,旧名“龙津”。国朝弘治间,知县吴琎立,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为御史刘安生立,改今名。

激扬坊 在县东分司前。国朝正德七年,知县王廷佐立。

国宾坊 在县治南。国朝弘治五年,知县陈辅为举人陈兴仁立。

贞节坊 在县治南街。国朝正德十一年,知县彭黄为旌表节妇詹琎妻林氏立。

四牌楼二 一在县治前十字街。东匾“进士”,西匾“世科”,南匾“绣衣”,北匾“峨采”;国朝正德间,知县彭黄为御史詹源立。一在儒学前大街,南匾“儒林”,北匾“文苑”,东匾“腾蛟”、“起凤”;国朝正德辛巳,知县龚颖立,今废。

进士坊 在县西南临溪。宋嘉定间,县令赵彦侯为庚辰进士黄申孙立,今废。

交教坊 在儒学前,国朝弘治间,知县吴进立,今废。

秋鹗横霄坊 在县治西。国朝正德辛巳,知县龚颖为举人刘春立。

泮宫坊 在儒学门前。国朝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立,今废。

梯云坊 在感化里。国朝景泰庚午,知县铙守中为举人李煜立。

掇英坊 在崇信里。国朝正统间,知县路亨为举人詹靖立。

云梯坊 在崇信里,国朝永乐间,县令为举人冯毅立,今废。

兴贤坊 在儒学前东。

育才坊 在儒学前西。俱嘉靖十六年,署县事本府经历倪用明始建。按:用明署印安溪廉慎有为,一毫无取,二坊之建皆不动费民财,士民至今犹颂德焉。

东街市 在县前十字街东,立汇征冷铺一所。

西街市 在县前十字街,立会元冷铺一所。

南街市 在县前直抵龙津渡,立省元冷铺一所。

以上三铺各立总甲一名,小甲三名,管各铺铺夫,每夜轮更提铃巡防,以弭火盗。中充总甲者,多狡猾之徒,往往差拨不均,故殷富者经年不差,贫乏者月差数次,风冷霜侵,似亦可悯。前知县黄怿革弊,通查各街烟户,共计若干,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十二月除夜终,以序编定,粘于县厅,照依点拨一名,轻重不得,民甚德之。此事非大节,然亦仁恤爱民之意,良有司毋亦效而行之乎。

儒学街 在儒学门前。东抵钱江庵,西抵南街,其形如带,乃建学时古路。其后改易,术家嫌于屈曲,有妨人才。国朝正德辛巳,知县龚颖改复原路。嘉靖八年,知县黄怿复辟开数丈余,士子往来便之。

新路街 在县前东。嘉靖六年,知县黄怿开建榜亭一十八间,在于街左。

湖头市 在感化里。百货所聚,号“小泉州”。

十八、桥渡

桥,水梁也;津,小渡也。车舆之行,有桥梁之设;天限之分,有津堠之立,****无病涉之患矣,亦王政一事也,志《桥渡》。

桥 凡三十二桥。

龙津桥 在县治南,即古黄龙渡。宋绍兴八年,县令倪察始以舟为浮桥。淳熙二年,县令赵善竦再修。庆元五年,县令赵师戬始创石址木梁。嘉泰二年,县令龚晏始成之。长六十八丈,广二丈四尺,上覆以屋,凡四十三间。咸淳丁卯,县令钟国秀重修。元至正间圯。国朝天顺四年,邑人李森建,今圯。

凤池桥 在县治西。宋开禧三年,县令杨承祖始建。嘉定六年,县令陈宓重修,石址木梁,覆以屋,凡四十六间,邑人德之,刻石曰“陈公桥”。复斋以为专前人之功,纳之水,以其接于凤山,改为“凤池桥”。后四十三年,沙拥石出,若有所待,邑人复募而峙立焉,俗呼“上缘桥”。

以上二桥,实车马往来之冲,但龙津桥正直南门,地理家病其有伤县治,又各梁斜向学基,未免有害。凤池桥适当溪流湍急之处,终难植立。议者谓:当以二桥旧石并作一桥,移造于东大隘之下,连续永安东皋之地,以为水口关锁,则用力省,风气完密,且水宽溪浅,可保坚固无虞矣,起废兴衰之机端有俟云。

大岭桥 在县西北。

小岭桥 在县治西北。

东园桥 在县治西北。

芒洲桥 在崇善里,跨山坑,小桥通永春县。邑人李森天顺间修建。

石圳单板桥 在崇善里。

溪口桥 在崇善里。

拱 桥 在崇善里。

仙人跳桥 在崇善里。

上任、下任桥 在崇善里。

大澚桥 在崇善里。

源口埔头桥 在龙兴里。

牛岭桥 在龙兴里。

汤头拱桥 在感化里。

马迹桥 在感化里。

盆口桥 在感化里。

卓舍桥 在感化里。

东山桥 在感化里。

下坑桥 在感化里。

白涂桥 在长泰里罗渡东。嘉靖元年,里人黄添养重修。

大宇桥 在长泰里,跨山坑,接南安县,安溪地界直至此为止。

建口桥 在常乐里。建口桥,国朝正统六年建,石址木梁,构屋二十三间于上,今圯。

双济桥 在崇善里。宋清水大师建。绍熙中,僧惠华增高之。开禧丁卯,邑人吴逊之、僧了性重建,洿上坑,通源口渡巡司,今圯。

谷口桥 在崇善里。又名佛口桥,其上为屋十一间。旧有清水大师自永春来,见行者艰涉,遂造成桥,今废。

西洋桥 在依仁里。旧名“官厅石桥”,跨小溪凡三十三间。宋淳熙十二年,大水坏其九,道人僧惠明重建。壬申,水坏其四,邑人林绍老、僧一宁修之;丙子,又坏其四,林又与僧悟晃修之。丁巳丙寅十年雨水,其三又坏,邑人施天祐及僧道珍又修之,后有寓公寺丞赵嗣嘉以僧自晃主缘,于中一址修作小浮屠其上,今俱圯,石址存。

黄塘桥 在感化里。俗呼“黄坂桥”,里人吴煜重修,今筑成路。

乔美桥 在依仁里。三间,路通同安。

埔土寻桥 在永安里。去县东四里。国朝正统十三年,水泛桥颓,其址尚存。

两港桥 在永安里。去县东十里,跨山坑,水自丽碧山而下,横入于溪,故名。淳熙九年,僧性金创。久废。嘉靖六年,知县黄怿重建。

永安桥 在县治东北,跨东溪。宋,清水岩僧惠清主缘为之,石址,四屋九间,今废。

坝头桥 在来苏里。平洋横跨官圳,俗呼“下刈沟边”。

建口渡 在常乐里,亦名仙澚渡。

新溪渡 在感化、来苏二里之间,又名新魁渡。

下林渡 在感化、来苏二里之间。义民胡钦家,世代施舟以济往来,俗呼“黄坂渡”。

绵淹渡 在感化、来苏二里之间。

源口渡 在龙兴里。原巡检司在焉。

吴埔渡 在县西北五里。

薛坂渡 在光德里,一名仙苑渡。

大洋渡 在新溪里。

澚下渡 在光德里。

凌渊渡 在光德里。

常沿渡 在县治西凤池桥下,编年渡夫一名。

黄龙渡 在县治南龙津桥上,年编渡夫一名。

罗 渡 在长泰里,编渡夫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