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14

第14章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8)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解说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阐明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1~5自然段)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有人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存在的事实,也有人提出各阶级之间存在着斗争。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比如,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理解近代欧洲革命的钥匙。他们把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描述为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僧侣的斗争史。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还根据收入来源把整个社会分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阶级、依靠工资生活的无产者阶级、依靠资本利润生活的资本家阶级,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三大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但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反对和抹杀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贯穿于本章和全书。本章开头五个自然段集中论述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可以分为四层意思。

(1)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首先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字面上讲,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阶级斗争。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的注解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恩格斯的注解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写作《宣言》的时候,还几乎完全不知道人类社会的史前状态。其实,阶级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剥削的可能,当然就不存在剥削,也就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使剥削有了可能,于是就产生了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对立的地位。前者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无偿地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后者占有很少或者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承受着生产的最沉重负担,只有为剥削阶级付出一定量的无偿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由此形成了两者在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压迫被剥削阶级,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而被剥削阶级只有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或多或少地夺回自己所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果实。所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现象。自从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宣言》要告诉人们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不是修改原文,而是通过注解的形式来加以说明。这样的效果反而更好。这也说明恩格斯尊重历史文件的态度。

《宣言》扼要地叙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状况:“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变革的杠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特别是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就会起来斗争,推翻旧制度,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更,往往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这种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宣言》明确指出:“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说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是因为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这样,社会就进步了,就向前发展了。说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是因为代表旧生产方式的相互对立的阶级同时被代表新生产方式的相互对立的阶级所代替。例如,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后,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和农奴就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可以说,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阶级同归于尽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代替了封建社会的封建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可以说,封建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也同归于尽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就完全没有旧阶级的残余。封建社会仍然有残余的奴隶主,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有残余的封建主。只不过这些旧阶级的残余不再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宣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的。

(3)不同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不仅分为不同的阶级,而且社会还按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就像梯子一样形成多级的阶梯。所以《宣言》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例如,在古罗马,居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他们属于被统治阶级。一部分属于统治阶级———自由民。在自由民中又分为贵族、骑士和平民。在中国奴隶社会,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和奴隶等。在欧洲中世纪,统治阶级中有封建领主和陪臣,被统治阶级中有行会师傅、帮工和农奴等。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例如,在诸侯中又分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不仅各阶级之间,而且各个等级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4)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那么是不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没有阶级矛盾和斗争了呢?《宣言》明确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私有制社会。过去封建主和农奴的对立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所取代。过去封建主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被资本家采用雇佣劳动的形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和压迫所取代。过去农奴采取抗租、农民战争等反抗封建主的斗争形式被工人阶级的罢工、集会、游行示威、起义等形式所取代。

《宣言》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方面,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使阶级对立更直接更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向两极分化:绝大多数会贫困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只有少数人会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地位。这样,整个社会就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当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阶级变化的情况所得出的结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还存在着相当部分的中间阶层。这是我们分析现代资本主义不能忽视的现象。

2.考察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6~28自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后,接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考察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趋势。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四层意思。

(1)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宣言》明确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资本主义的关系和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交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于商品交换的集市慢慢发展为城市。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进入城市后,变成了有自由的城关市民。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城关市民中,一部分行会师傅由于生产经营好,采用新技术,所雇佣的帮工逐渐增多,慢慢地发展成为资本家。还有一部分城关市民从事商品的包买包卖活动,他们给行会师傅和帮工提供劳动工具和原料以至现金,收买产品。这样一部分行会师傅和帮工就逐渐变成了雇佣工人,包买商就逐渐发展成为工业资本家。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就是从这些城关市民中产生的。

《宣言》接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资本、原料、市场和劳动力。这就促使人们去积累资本,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开辟新的市场。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方殖民主义者先后占领了中南美洲的巴西、秘鲁、智利、海地、古巴、墨西哥等地,开辟了新的市场。后来,英国和法国又占领北美和非洲许多地区,并进一步打开了东印度(印度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等地)和中国市场。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通、新市场的开辟,不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革命因素。

《宣言》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的城市里,有一种同业手工业者的联合组织,叫做行会。它有严格的行规,对原料分配、产品数量与价格、经营范围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逐渐向两极分化。一些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或商人雇佣了较多的手工业者,组织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共同劳动,这就是简单协作。协作劳动比单个的劳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说,协作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但是,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和新市场的开辟,“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这样,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就代替了传统的封建行会手工业,工场主就代替了行会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