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15

第15章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9)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虽然仍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上,但它和简单协作不同,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因而具有独立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所不可能有的各种优越性,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它依然建立在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的技术基础之上,因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度。《宣言》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资本家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以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采取更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种革命表现在,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机器生产改变了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自然力代替了人力,自然科学被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因而机器生产比手工生产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8世纪最后30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在大机器工业阶段,原有的工场主就被现代的资产者所代替。正如《宣言》所说:“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以及商业、航海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互相促进的。“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本主义愈发展,资产阶级也愈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愈来愈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通过以上分析,《宣言》总结说:“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行会手工业阶段,行会师傅是封建领主统治下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和“君主国中纳税的第三等级”中,只争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场主成为能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当时英国和法国的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加强中央政权,便利用工场主同贵族相抗衡。工场主也感到诸侯的封建割据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他们支持国王反对割据的贵族。这样,工场主就从被支配的地位变成了能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成了封建君主国的主要基础。在大机器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在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宣言》形象地说:“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说明了国家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所掌握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可以将《宣言》对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勾画如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行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行会师傅———工场主———现代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发展:被压迫的等级———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独占政治统治。

从《宣言》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所起的革命作用。《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宣言》接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革命作用的同时,当然也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它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代替了封建的、宗法的关系。资产阶级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打破了封建的、世袭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封建关系,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关系,封建时期的那种臣民对君主、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彻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过去那种教徒对宗教的虔诚、骑士侠义热忱、小市民的多愁善感这些人们情感上所激发的东西全部被利己主义所淹没。人的尊严变成了价值交换。封建时代的特许自由以及人们争得的部分自由被贸易自由和买卖自由所取代。过去那些隐蔽的剥削关系被公开的直接的剥削关系所代替。一切从事向来被人尊敬的职业的人如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等都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第二,它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促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封建时代深受统治者称许的是尚武精神,是武力征服,而社会生产则是相对停滞的。资本主义时代就不同了。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奇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当时资产阶级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这些奇迹的是哪些奇迹,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当时科学的应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来理解他们的论断。比如,机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铁路的修建,火车、轮船的普遍使用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资产阶级还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奴隶社会日耳曼的民族大迁移和封建时代西欧天主教进行的十字军东征,其目的在于扩充领土、征服异族和异教徒,显示力量、树立权威。而资产阶级的远征就不同了。从地域上来说,它比前面所说的远征路程要远得多、范围要广得多,几乎是遍布世界各地;从目的上说,资产阶级的远征在于为商品开拓市场,使资本得到增殖。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这是过去一切手工业者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资产阶级社会就不同了。“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要生存和发展,要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就要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就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产阶级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不断地打破,使人们的观念和见解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资产阶级社会,新的关系不断地代替旧的关系,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地位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它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把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不断地用廉价商品的重炮敲开古老民族的大门。古老的民族工业不断地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工业。一个国家的工业所加工的往往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其他遥远地区的原料。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同时也供世界各地消费。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使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在物质生产方面是如此,在精神生产方面也是如此。随着资产阶级到处安家落户,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成为各民族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断被克服,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也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所有这一切,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由于现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转到文明中来。它的廉价商品成了征服落后民族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本主义制度。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第四,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同时确立了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的从属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城市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情况就不同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质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工业、商业的劳动力。结果是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也得到迅速的大规模的扩展。这样,原先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进入城市后,就变得开化了,就脱离了原先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资产阶级不仅使乡村从属于城市,而且还将这种从属关系扩展到全世界。为了获取原料,推销产品,资产阶级使没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使主要从事于农业生产的民族从属于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民族,使东方国家从属于西方国家。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将东方的封建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或势力范围。当然这也会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发生矛盾。

第五,它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人口日益密集起来,财富也不断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过去那种封建割据状态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集中必然要求政治上的集中。于是,资产阶级就建立了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国家。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证明。

第六,它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解放了被封建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80多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大量的新机器不断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等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正如《宣言》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前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相应地发展,从被统治阶级变成了统治阶级,并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说:“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造成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封建的农奴制妨碍资本家雇佣大批的自由劳动者,封建的行会制度也严重地影响了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行会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即封建的生产关系就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就起来革命,打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摧毁了封建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可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充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什么资本主义又必然会灭亡呢?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它也必须被打破,必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