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藏于心的9种真经
28359200000016

第16章 腕经:点中大象的小穴位(3)

现在很多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读书”,但是很多孩子就是不想念书,学校一旦规定“未成年者不可以抽烟”,他们便会偷偷抽抽看。这种情况,并不只限于孩童。根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一旦被人指示或命令,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抗心理。

如果有人到东京迪斯尼乐园去,发现园中没有烟灰缸,因此问管理员:“此地禁烟吗?”对方答复却是:“不,不禁烟,吸烟也可以的,烟灰请直接往下丢就行了。”但是,当你眼看周围却完全没有烟蒂,大概是因为清扫员不辞辛劳地把垃圾和烟蒂迅速清除了吧。因此,游客想抽烟时,却觉得不该在一尘不染的地面上丢下烟蒂了。在东京迪斯尼乐园,不知是否由于这种心理作用,吸烟的人较想像中少许多。虽然平日毫不在乎地乱丢烟蒂,但一旦被人公开地说“请丢”,却反而不好意思。

大智慧: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物种,“用将不如激将”,人的逆反心理可以激发自身巨大的潜能和力量。

拒绝不一定是一杯苦酒

帮助别人是很多人的信条,因为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会使你得到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因为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你。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你需要对求助的人说“不”,当你的同学要求你协助他考试作弊的时候,当你的朋友请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当你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你都需要说“不”。说“不”,不仅仅是一种对事情的理性判断,更需要很强的能力和艺术性,这需要你的准确判断和委婉的表达技巧。在很多时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绝。因为你答应帮人又帮不好,常常会使自己的信誉受损,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受骗的感觉。之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使你的拒绝不伤害别人的心灵。

你必须明白,你不可能把什么东西都赠送给所有的人,给予和拒绝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应该拒绝的时候一定不要犹豫不决。但是回绝别人不要回绝得太死,要让人们点点滴滴地感受到他们的失望,绝不要一回绝就彻底回绝,那样一来,人们就不再指望你了。应该总是留一点希望的余韵,使得拒绝带来的痛苦略增甜味。比如一位朋友向你借钱你可以这样说:“我很高兴你这么信任我,我也很想帮你的忙。但是我最近资金特别紧张……”最后再说些鼓励的话。

“可”与“否”说起来很简短,可要说得妥当,真叫人煞费苦心。学会说“不”是一门学问。

巧设铺垫

对别人的建议或者请求,在需要否定时,你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自己去得出。这种方法在面对上级领导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战国时候,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欲进先退

不妨在准备说“不”字时,主动为对方考虑一下退路或补救措施,使他们不至于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谷。有一次,美国口才与交际学大师卡耐基不得不拒绝一个于情于理都不应拒绝的演讲邀请。他这样对邀请者说:“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了。对啦,某某先生讲得也很好,谁不定他更适合你们。”卡耐基向邀请者推荐了一个目前有实力解决此问题的同行,使得邀请者多多少少获得了心理补偿,减轻了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当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诚意,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

假装糊涂

为了达到拒绝的目的,不妨装聋作哑一回。有一次,一位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里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当然,贵妇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临出门时,贵妇人又笑着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我请您千万不要忘民,明天来的时候带上小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过曲解对方说话含义,而把自己的拒绝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这种方法适用于爱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让他面对拒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他人表示反对或拒绝,不仅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机智应变的技巧。如男人们会邀请自己喜欢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欢她,就要拒绝对方的邀请,就要在言词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启齿。倘若对方是平日一同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绝,那么以后的工作势必增加许多困难。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男子对一位女同事说:“欢迎你一同参加!”说着便将音乐会的入场券递给她。这时,这位女子很想拒绝他的邀请,于是顺手从皮包里拿出笔记本,打开看了一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很抱歉,今天我已和别人约定了。”就这样婉言拒绝了对方。

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位男子邀请某女子一同饮茶用餐,而那女子却非常机智地回答对方:“我非常高兴,谢谢你,但是不是可顺道邀请小王和小张一同前往?因为我们原来约好下班后要一同逛街的。”这样一来,对方不是知难而退,就是大家共进晚餐了。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得知司马昭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前来向自己提亲,要娶自己的女儿以后,由于他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就喝醉连续六十天,使得使者不能与之谈论婚事,巧妙地躲过了串婚。

大智慧:人生一世,要明辩是非,该做的事一定做好,不该做的事要学会拒绝。“老好人”的结局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代表人物:成吉思汗

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但是敌人也可能成为天然的盟友。成吉思汗最擅长“借刀杀人”的把戏,但始终没有人能够识破。“以敌制敌”,这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一个大战略。

几乎在每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都处于劣势,为什么大多数又是以他胜利结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专家分析说:

以敌制敌的策略,是他为了改变敌优我劣形势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利用敌人的力量打败敌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诀。

首先,成吉思汗善于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制敌。

一个重要前提是看到敌人之间的矛盾,比如他利用扎木合、王罕与蔑儿乞人之间的宿怨,利用塔塔儿人与王罕的旧仇,利用札木合与王罕之间的新隙等等。这是从全局出发,把一切有可能妨碍他统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敌人”之内说的。对每一个敌人,他又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如利用札木合与他一些下属的矛盾,利用王罕父子的矛盾。在扩张过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间的矛盾,攻下西夏,从根本上清除了两国联合御敌的可能。攻打曲出律时,他又利用西辽的阶级矛盾与宗教矛盾,分化瓦解了曲出律的势力,使强大的西辽变得不堪一击。这一招哲别、速不台也用过,他们利用成吉思汗的借用谋略成功地分化了阿兰人与钦察人,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征服了整个东欧草原。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人力。

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无以复加。但蒙古人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也不过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小。征服了一个地区,把能杀的杀了,妇女掳为已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入军队,充当“伪军”去进攻敌人。攻打金国时,西夏出了几万人,攻打西辽时却不出一兵一卒,把成吉思汗气得够呛,必须灭之而后快。西征时,畏兀儿人等先附部族都要随军出征。

成吉思汗还有更阴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挡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下杀手,战斗力自然大减。罗马教皇派到蒙古的使节看了这一幕给惊呆了,因此预言:

就这样,蒙古人使用已被征服的居民去攻打别的国家。正如前述,他们把被征服的所有国家的人力集中起来进行战争,因此,以我愚见,如果没有神的保佑和帮助战斗,能够独自抵挡得了蒙古人的地区一个也没有了。

再次是借用敌人的资源和技术。

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蒙古史学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

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发生军需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以能在不长的期间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需辎重,无需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气息,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十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这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也大大地消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奇怪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无数的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

有一个被俘虏后人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当蒙军过来检查时,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来回晃了两下,表示他会锯木头,蒙古人也居然留了他一条命。有一个西夏的降人,工技娴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宠爱,当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边时,这个工匠对他讥讽说,现在是需要工匠的时候,你这个酸秀才来干什么。

成吉思汗天才创意,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蒙古军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四大发明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蒙古军队带去的。

以当时几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一个“借”字,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