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藏于心的9种真经
28359200000025

第25章 糊涂经: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1)

“人生难得糊涂。”人生在世,一些事情应该知根知底,一些事情可以一无所知。其实,说糊涂并不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不能说破,于是便只能装起糊涂。

“小人”也可交朋友

俗话说:人至察则无徒。做人还是应心胸豁达,不可过于较真。哪怕是众人眼里的恶人、小人、屈节之人,也要敢于拿来为我所用。这些人用之得法,都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那么对一些小瑕疵,何不睁只眼闭只眼呢?

魏文侯起用吴起

吴起虽具才华,却趋名好利,是个十足的名利狂,为得仕途,不惜使用卑劣手段。吴起到鲁国请率大军攻齐,却因妻子为齐国人而受到怀疑,于是吴起愤然杀妻,后遭鲁臣嫉妒,被削掉了兵权。

吴起本想用妻子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辉煌前程,不想在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栽了跟头。不仅白白搭上了妻子的性命,而且弄得名声狼藉,彻底堵死了自己仕进的道路。他听说三晋之中,魏文侯最贤明,便跑到魏国,结识了魏国大臣翟璜,便求翟璜将他引荐给魏文侯。是时,魏国的西部边境西河一带与秦国接壤,连年受到秦军的侵扰,魏文侯正在物色能守卫西河之人。翟璜便向魏文侯推荐吴起。

魏文侯不放心,又征求相国李悝的意见。他问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李悝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是一个杰出的人才。”魏文侯立即召见吴起,听吴起畅谈其治军用兵之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毅然拜吴起为将,令他率军去抵御秦军的进犯。吴起再显身手,不仅击退了秦军的进犯,还大举反攻,一气攻占了秦国五座城邑。之后,吴起又与魏国名将乐羊一道远征中山国,历时三年,终于灭掉中山,使魏国威名大震。鉴于吴起的军事才能与赫赫战功,魏文侯任命吴起为西河守,让他肩负起了防御魏国西部边境的重任。

宋代的杜衍曾经说过:“如今当权在位的人,大多数喜欢指责别人小事的过失,这样做实在是不宽恕的行为。”杜衍从做知州的长官到安抚官员,从来没有斥责过一位官员。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就让他们干一些实际的事,不让他们闲下来养成懒惰的习惯;对那些行为不谨慎的官员,用不谨慎会导致祸患的道理教育他们,不一定要以法惩罚他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还应放开胸怀,接纳他们。

精明反被精明误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经验颇丰,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好,但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遭人忌,才算是更大的才华。锋芒毕露,容易招惹是非。

孔融讥讽招来杀身之祸

孔融,东汉末年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小时候聪慧过人,后来被汉献帝征至朝廷为官,十分受倚重。孔融对曹操垄断朝中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分不满,经常冷嘲热讽。曹操打败了对手袁绍,将袁绍的儿媳甄氏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妻,孔融便写信给曹操道:“当年武王伐纣,将纣王的妃子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他这件事什么典籍上有记载,孔融回答:“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测,那时大概当然会这样了。”既自以为是,又明显地表示出对此事的反对。曹操主张禁酒,说酗酒可以亡国,孔融回答说:“夏、商两朝是由于妇人而失天下,现在却不禁止婚姻;看来阁下之所以极力主张禁酒,只是因为打仗需要军粮,并不是怕什么亡国吧!”揭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

对孔融的屡屡讥讽,曹操自然十分恼火,早就欲除之而后快,可考虑到他的名声太大,随便杀掉,必然使自己落下个“害才”、“杀才”的恶名,一直隐忍下来,后来实在难以忍受,便指使他手下一个名叫路粹的人出面告发孔融,罪名有两条:一是不忠,看到天下大乱,想要图谋不轨,声称自己是圣人之后,应当取刘氏天下而代之:二是不孝,说父亲对儿子有什么可亲的,他当初只不过为了发泄情欲才弄出来孩子,还说儿子对母亲也不必那么孝顺,人托生母体,只不过像是一个物体装在瓶子中一样,生出来以后也就断绝关系了。有了不忠不孝的大罪名,曹操杀起来便名正言顺了。

于是,孔融就这样空有才华未得施展就死于曹操之手。看来,不会隐忍,看哪儿都不顺眼,横加指责,的确不是明智之举。

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露,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夸,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做人也要谨记这一点,深藏不露才乃真君子。

祢衡狂妄遭斩首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很有才气,但也很狂妄。求才若渴的曹操很想将他招至为自己的属下,他却有点看不起曹操,不仅不肯来,还说了许多不敬的话。曹操虽然十分生气,因爱他之才,也没杀他,听说他善于击鼓,便强令他到自己的帐下做一名鼓吏,想以此煞一煞他的傲气。

一次,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并特意为他准备了一身青衣小帽。当祢衡一袭布衣进入席间时,从官呵斥道:“鼓吏为什么不换衣服?”

祢衡看了看眼前的场面,明白了曹操的意图,他不慌不忙地脱了外衣,又脱内衣,最后就这么当着满室宾客,一丝不挂,裸身而立,然后才徐徐穿上曹操为他准备好的鼓吏装束,击了一通《渔阳三弄》。

曹操隐忍再三,又一次要召见他,并备有盛宴,准备好好招待他。可狂傲的祢衡连营门都不入,手持大杖,在营门外捶地大骂。曹操的属官纷纷要求杀了祢衡,曹操这一次也十分生气,但还是考虑到自己的名声,说:“我要杀祢衡,还不像杀一只老鼠、麻雀那么容易,只是因为这小子有点虚名,我要杀了他,天下之人或许会以为我不能容他!且将他送给刘表,看刘表如何处置他吧!”

荆州太守刘表明白曹操是要借他之手杀掉祢衡,他也不愿落下一个杀才士的恶名,客客气气招待他几天之后,又将他送到了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黄祖这个人脾气特别急躁,也不图自己有爱才美名,遇上像祢衡这么个狂士,自然水火不能相容。有一次黄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出言不逊,黄祖呵斥他,他盯住黄祖的脸说:“你这个行尸走肉,为什么不让我说话?”黄祖可没曹操那样的雅量,一怒之下,便将他斩首了事。这就是祢衡狂妄的最终下场。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说不张狂、不自满,人才能有所收益。做人必须谦虚,才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受益,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世界上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有一点才华就不可一世,实在自惹祸患。王阳明认为: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谦逊是对症之药,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控狂制傲,方可成就大事。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古往今来,确实有不少智者仁人,因其才能出众,行为脱俗而招来人的嫉妒、陷害。所以深藏不露,神机内敛,故做愚钝不失为一种安身谋权的应变策略。

大智慧:聪明和糊涂本是天敌,但太聪明的人往往做糊涂事;糊涂的人也可能做出聪明事。

切勿自以为比别人聪明

聪明究竟是什么?当你考察别人是否聪明时,千万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长一颗脑袋,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如果总自以为是,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做人习惯!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聪明来显示一下自己的优势,孰不知,此为拙劣之举。请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的意见,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这样,你就有机会影响对方了。

有时候,我们在交际中虽然考虑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来仍是不尽如意,反而弄巧成拙,与谈话者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使气氛格外紧张。在这种氛围下谈话是使人感到伤脑筋的,谈话的双方都觉得自己与对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阂(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心理上的感觉罢了),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感到别扭、尴尬、不舒服,甚至恼怒。这是双方交际的失败,然而这种场面却屡屡在生活中出现。

究其原因,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但是双方都不让步,不愿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敌对状态,剑拔弩张,哪里还有余地沟通。分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都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且增进了友谊。

特别是在我们知道这次谈话是无可避免地要与对方讨论一场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所以,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对方说“是”。当然,这比较困难,但一想到以后的争执,就易办得多了。首先,你在谈话前应该考虑好要说的东西。这些话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为对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谈话是为了对你们的合同达成一致。你就先对对方说:“此次合作的目的,我们都是想让合作的项目成功,是不是?”对方肯定会说:“是的。”然后再说:“此次讨论的目的,双方都是想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不是?”对方肯定会再说:“是的。”有了这种铺垫后,双方缓和了敌对情绪。这样一来,对方会觉得你和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沟通的可能就变成了现实。

如果我们一开始谈话就提出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或者提出双方都极敏感的话题,那只会激起对手心中的逆反情绪,而无其他任何好处。这样做,对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对你说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之类的话。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采取抵制态度来反对别人的意见。而一个人说“是的”、“对的”的时候,这些系统却是处于松弛状态的,这时对方感到你的意见与他的意见不谋而合,自然心情舒畅了。把对方激人紧张状态中无异于无形中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而且“不”这个答案是一个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出了“不”字,就无异于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就得为维护这个“不”字,也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价。他需要很费力地为这个“不”字寻找根据以驳倒对方。这时想要说服他已很困难了,而这困难正是由于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

最好的成大事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入与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持否定的观点。这样至少能够让他暂时忘掉争执,并且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等他想起与你争论时,也许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个有技巧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就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这样他心情松弛,放松防备,连连同意你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议,顺从了你的要求,最终你会达到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让他不觉得你有“敌意”,心理防线不断向后拉,最后站在你这边来。

这样开好谈话的头后,有的人为了使别人不断地同意自己的看法,把话说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推销员,常常犯这种错误。其实取得了别人的认同后,就应该让别人有机会说话,让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难道你比他还了解他的事业和工作吗?况且有些人你并不了解,不了解怎么能够让谈话深入下去?所以,让别人告诉你几件事吧。你也许想打断别人的谈话,但永远不要那样做,一是这样做是很无礼的,二是你无疑已经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认为你小看他,对他的话根本不屑一听,遇到脾气暴躁的人是会恼怒的,“谁都重视自己,喜欢谈论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们也不愿听你在那里自吹自擂,一有机会,每个人都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

有时,把你自己的想法说成是别人的创造,给他一些优越感,未尝不可。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垮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朋友,必须得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当重要人物的感觉,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别人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优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他们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所以,我们都要谦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鼓励别人畅谈他们的成绩,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夸自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关心自己,为什么不肯牺牲一点点,让别人得到愉快的体验呢?

以尤金·威尔森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成大事之道吧。

尤金·威尔森是专门为一家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的推销员,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一连三年,他每个礼拜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见我他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威尔森,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生意的’。”

经过了无数次的挫败,威尔森总结了经验,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规的结论,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客户都听得烦了,是出于礼貌才让他说完的,威尔森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发展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过了不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鲍勃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威尔森,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