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巧遇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忍住性情,慢慢筹划资本,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才是智者的选择。
刘邦的“形象包装”
据说帝王将相早年都与常人有异,其实这大部分都是一种事后的杜撰。他们为了争取民心,取得支持,就会先利用鬼神之类的迷信为自己增添神秘色彩。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早年斩蛇起义的神话传说就是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为自己称霸服务的典范。刘邦本来是沛县的一个小亭长,这官职位不大,事情不少,乱七八糟的杂务都派在他头上,必须尽力实行。刘邦本人也很苦恼。
有一次上面又派下任务,押送一批民工赶赴骊山,为秦始皇修造宫殿。这时百姓本来就艰难度日,被苛捐杂税和残暴的刑律压得透不过气来,如今更是民怨载道。骊宫极尽奢华,征发民工无数,给天下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刘邦押送的这批民工就是其中一批。
谁愿意白白受如此苦难?没走到半路,民工纷纷逃跑。任务是绝对完不成了。刘邦思忖自己这差事吃力不讨好,这些被迫服役的百姓肯定人人有逃走之意,自己身单力薄无法制止,这样下去,赶到骊山一个人都没有了,耽误了工程可是杀头大罪。与其勉为其难押着他们赶路,最后倒落个杀头的结局,还不如现在当机立断打发了他们,自己逃条小命这也不枉是一桩顺水人情。
想毕,这天晚上,刘邦召集全体民工,说请大家喝酒。大家很惊奇,觉得刘邦定有事讲。
刘邦举起杯,说:“诸位!我知道你们谁都不愿意去服苦役,这是人之常情,我看,不如大伙儿现在都逃走吧。你们走你们的,我自己也得逃,这个亭长的小官咱是不当了。”民工一听,这话太顺民意了,登时就欢声大作。紧接着,各人各作各的打算:一部分如鸟兽四散逃去;另一部分围住刘邦,表示铁了心跟随他,当他的部下打天下去。
逃亡数天后的某夜,刘邦等人借着酒意及月光在山中的沼泽区里赶路。由于道路不熟,刘邦派一名较机警的劳役在前面探寻,以免人数太多,容易被发现。
不久,这名先行者,慌慌张张地赶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踞小路中,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醉中,胆量更大,他大声表示:“壮士出行,还怕什么东西!”
接着他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佩剑,奋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袭,立刻反抗。刘邦力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敌,终被劈为数段。
这时刘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独自穿越小径而去,走了几里路后,终因醉酒又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随在后头的人,见没有动静,便向前追寻。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妪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趋前问道: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此哭泣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所杀,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老太婆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立刻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非常高兴,大家也都认为他是赤帝之子,自然更加效忠。
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形象包装”一番。
这段意外的逃亡,在刘邦的生涯中,应属最落魄的时段,没什么可称述的,对天命所归的“刘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为补足此缺陷,汉朝官员乃强化刘邦的“天生伟大”,所以创造出这个“官制神话”。
大智慧:在受到对手猛烈重撞下,倒不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只有耐心地坚持住,千万别倒下,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放长线钓大鱼
做事切不可幻想立竿见影,马上顺手擒来,必须学会等待。当然,这等待不是消极无为,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准备,蓄势待发,放开长线钓大鱼。
苏无名不急不躁擒窃贼
唐代武则天时,湖州别驾苏无名以善于侦破疑难案件而闻名朝野。一次,他到神都洛阳,恰巧碰到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的一批宝物被盗,武则天诏令破案。
原来,一次武则天赏赐给太平公主各种珍贵宝器共两盒,价值黄金干镒。太平公王收到母亲这批赐物,即带回家中密藏了起来。但是,一年之后宝物不翼而飞。这是圣上御赐的宝物,太平公主不敢隐瞒,立即告诉了武则天。
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有损她的脸面,恼羞成怒,立即召来洛州长史,诏令他二日内破案,如限期之内不能缉盗归案,则以渎职、欺君问罪。
洛州长史恐惧万分,急忙召来州属两县主持治安和缉盗的官员,向他们投下制签,下令两日之内破案,否则处以死罪。两县的缉盗官员们无力破获这样的大案,只是依照长史的做法,召来一班吏卒、游微,严令他们在一日之内破案,否则也是处以死罪。一件疑难大案的侦破任务,便如此一层一层地推了下来。
无法再往下推的吏卒和游徼们手中拿着上司的死命令,一时慌了手脚,只得来到神都大街上碰运气。恰好,他们碰上了晋京的苏无名,于是便一拥而上将这桩“御案”告诉了他。苏无名听完后,吩咐他们如此如此,便同他们一块来到衙门。一进衙门,这班吏卒、游徼向着主管缉盗的官员高呼:“捉住盗贼了!”他们的话音还未落地,苏无名已应声进了厅堂。缉盗官一问,眼前来的乃是湖州别驾苏无名,使转身怒斥吏卒、游徼们:“胆大妄为之徒,怎能如此侮辱别驾大人!”
苏无名一见缉盗官训斥下属,便朗声大笑道:“不要怪罪他们。他们请我来此为的是侦破公主万金被盗的御批大案!”缉盗官一听苏无名是为破案而来,惊喜万分,便急忙向苏无名请教破案的妙策。苏无名不动声色,只是说:“你我立即去见洛州府长史。见了长史,你只需告诉他,御案由我湖州别驾苏无名来主持侦破即可。”缉盗官依了苏无名的主意,带他前往洛州府。
缉盗官和苏无名二人双双来到洛州府。长史一听破案有了指望,立即行礼迎接苏无名,感激涕零地拉着苏无名的手说道:“今日得遇明公,是苍天有眼,赐我一条生路啊!”说完,洛州府长史摒退左右,向苏无名征询破案的妙策。苏无名依然是不急不忙地说:“请府君带我求见圣上。在圣上玉旨之下,我苏无名自有话说!”洛州府长史急于破案交差,立即上疏朝廷荐举苏无名破案。
苏无名心中已有了破案之策,那就是稍安勿躁,以查出贼踪,故而他见了缉盗官,又要见长史,见了长史又要进见皇上,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有目的的。
武则天看过洛州府长史的上疏后,决定立即召见湖州别驾苏无名。
在神都洛阳的宫殿上,苏无名见到了武周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劈头一句便问:“你果真能为朕捉到盗宝的贼人吗?”苏无名答道:“臣能破案!如果圣上委臣破案,请依臣三事:一、在时间上不能限制;二、请圣上慈悲为怀,宽谅两县的官员;三、请圣上将两县的吏卒、游徼交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请三事,臣下将在两个月内,擒获此案盗贼,交付陛下。”
武则天听完之后,看了看苏无名,便点头应允了他的条件。谁知苏无名奉旨接办御案之后,没有动静,一晃就是一个多月的光景过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来临了。终于这天,苏无名召集两县大小吏卒、游微会于一堂,准备破案。他吩咐,所有破案人员全部改装为寻常百姓,分头前往洛州的东、北二门附近巡游侦查。无论哪一组,凡是遇见胡人身穿孝服,出门往北邙山哭丧的队伍,必须立即派员跟踪盯上,不得打草惊蛇,只须派人回衙报告即可。
这边苏无名刚刚坐定,就见一个游徼喜滋滋地赶了回来。他告诉苏无名,已经侦得一伙胡人,其情形正如苏无名所说,此刻已在北邙山,请苏无名赶去定夺。苏无名听后,立即下令衙役备马,与来人赶往北邙山坟场。到达之后,苏无名询问盯梢的吏卒:“胡人进了坟场之后表现如何?”吏卒回报说:“一切如别驾大人所料,这伙胡人身着孝服,来到一座新坟前奠祭,但他们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烧些纸钱之后,即环绕着新坟察看,看后似乎在相互对视而笑。”苏无名听到这里,大喜击掌,说道:“窃贼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致哀的胡人,同时打开新坟,揭棺验看。吏卒奉命逮捕了胡人,但对开棺之令不免犹豫不前。苏无名见状,笑道:“诸位不必疑虑,开棺取赃,破案必在此举!”于是,吏卒、游徼们动手掘坟开棺。随着棺盖缓缓开启,棺内尽是璀璨夺目的珠宝。检点对勘之后,证实这些正是太平公主一月前所失的宝物。
苏无名一举侦破太平公主的失窃大案,震动了神都洛阳。武则天下旨再次召见苏无名,问他是如何断出此案的。苏无名应召进殿,对道:“臣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神谋妙计,来神都汇报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这批出葬的胡人。凭借臣下多年办案的经验,当即断定他们是窃贼,只是一时还不知他们下葬埋藏的地点,只得放长线钓大鱼,耐心等待。寒食节一到,依民俗,人们是要到墓地祭扫的。我料定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赃物的胡盗,必定会趁这机会出城取赃,然后相机席卷宝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两县吏卒、游徼便装跟踪,摸清他们埋下宝物的地点。据侦查的吏卒报告,他们奠祭时不见悲切之情,说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们巡视新坟相视而笑,说明他们看到新坟未被人发觉,为宝物仍在坟中而高兴。因此我决定开棺取证,果然无误!”
苏无名继续说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二天之限,强令府县去侦破,结果必因风声太紧,窃盗们狗急跳墙,轻则取宝逃亡,重则毁宝藏身。那么,在证毁贼逃的情况下,再去缉盗追宝,就势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则无功。现在,官府不急于缉盗,欲擒故纵,盗贼认为事态平缓,就会暂时将棺中宝物放在那里。只要宝物依然还在神都近郊,我破案捕盗就轻如囊中取物!”
苏无名的一番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必要时敢于放弃,然后善于收手。耐心等待,不急不警,伺机而动才能把事理层层剖析清楚之后步步为营,稳操胜券。
大智慧:人生路上,既要健步如飞,又需稳妥前行。脚踏实地地坚持不懈,机会总会垂青于你。
进退自如是英雄
做人要知足,要懂得在恰当之时功成身退。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所以不妨放弃虚名,在欲望面前采取退让与放弃的态度,这才是一个智者的行为。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东晋的陶渊明是在几上几下之后才决定做隐士的。他出身于豪门士族,走着与此种家庭出生的人大体相同的读书、中举、做官的道路。他年轻时即胸怀大志,希望能有朝一日施展才华,大济苍生,建立丰功伟业。但此时陶家日趋衰落,陶渊明无依无靠,迟迟得不到人仕机会,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任江州祭酒。尽管这个职位对初人仕者来说已不算太低,但陶渊明天生刚直耿介,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对官场上的种种禁忌规矩难以忍受;同僚们尔虞我诈、谄上欺下的种种丑态又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厌恶。他觉得置身这样的泥潭中不仅抱负无从施展,连洁身自好都很难做到。与其在是非之地周旋,不如回家躬耕田园。没多久,陶渊明便辞官回家了。
过了几年,桓玄反对专擅朝政的司马道子,士人纷纷归附,陶渊明也随之投其帐下当了幕僚,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可桓玄是个野心家,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为篡夺帝位做准备。这使陶渊明深感失望。第二年,正逢母亲去世,陶渊明便趁机辞职回乡了。陶渊明虽然归耕回园,但内心深处仍涌动着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渴望功成名就,再找机会一试身手。
不久,东晋局势再度变化,刘裕讨伐桓玄,恢复晋室,陶渊明以为晋室由此可获中兴,便第三次出仕,做了刘裕的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与桓玄不过是一丘之貉,便又离开刘裕,到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做参军。
不久,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当年冬天,州里派人来彭泽巡查政务,陶渊明身为县令,当亲自迎接。他本来讨厌这些殃民之徒,便穿便服去应酬。一个老于世故的县吏深知官场规矩,赶忙提醒他“当束带见之”。陶渊明实在不愿屈就迎逢,便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随即挂冠而去。直到这时,他才对官场认识清楚,对仕途和抱负也看淡了,绝望了。
陶渊明是很聪明的,但又有些书生气,所以总想人仕有所作为;只是在屡次碰壁之后才认清了官场的本质,抱定了不合作的超然态度,发出了“误人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悟以往之不谏,知宋者之可追”,对以后怎么做总算明白了,从此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自然中的神仙生活。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吧。
我们并不主张那种消极避世无所为的人生态度,但当欲求之途已无路可进,抱负已无从施展之际,恰到好处地退隐确确实实是一种明智之举。
张良激流勇退忘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