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藏于心的9种真经
28359200000031

第31章 忍经:小不忍则乱大谋(3)

在刘邦漫长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良确是一位卓越的参谋,多次在关键时刻出了关键的主意。就在攻下咸阳之后,刘邦进入秦宫,看见秦宫里的珍宝美人不计其数,就想在宫中住下,享受一番,大将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并给刘邦细讲道理,刘邦最终认清了形势,恢复了斗志。

鸿门宴,如果不是张良的神机妙算,刘邦一定死在项羽手里,绝不可能脱逃、后来楚汉相争,项羽围困荥阳,刘邦听信郦食其之计,要把六国的后世皇族找出来,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楚必敛衽而朝”,幸好被张良及时阻止,不然,又将坏了大事。假设没有张良,刘邦早就全军覆没不知道多少次了,哪还有后来汉家的四百年的江山。

刘邦灭楚,大业成就,张良功高盖世,刘邦对他也是极其器重的。汉六年正月,汉高祖本想封张良为齐侯,食邑三万户。而张良固辞:“臣愿封留足矣,不当三万户。”于是为留侯。

在刘邦入关之后,定都长安,天下平定。这时,张良没有再去追求富贵,而是称病在家,关门不出。那以后,张良又不止一次向高祖刘邦示意他有意退出朝政。

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现。

他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所以才有进退自如的明智。他轰轰烈烈地大干了一番事业,不算虚度此生,然后参透了功名利禄,激流勇退,这只能解释为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

其实,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做人的道理在于此,糊涂的心境其实也是怡然自得的源泉。若是能淡泊名利,看得开一点,不但能活得轻松自在,而且往往更容易功成名就。

大智慧:能屈能伸,方显英雄本色。忍让并不等同认输,而是负重前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

在上位的人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遗过于下面的人;如果在下位的人,不顾礼义,却逞强发怒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只要有一方不知制怒,而轻易发作的话,后果都是贻害更多的人。这就需要“容过”。

唐太宗贞观二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治节权万纪上书弹劾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皇帝暗地里很后悔。

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是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抚。”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沼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徵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肯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仪,我杀了他也太过分,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马上命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过于急躁,连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正是出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工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慑敌人,激怒敌人,以便战胜敌人。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忽视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这样说,可能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快乐,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想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明白,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由此可见,“容过”这种“忍”的形式主要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宽厚、平和人格。很明显,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认可。

大智慧:不是一味退让,不是无能懦弱,而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的气概。忍,有道,有法,有度。忍者无敌。

别急于做大事,先重在做小事

有些人做事重大略小,因而一事无成。真正的成事之道是:不急于做大事,而重在做小事。所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看问题要识整体,做事情要具体。换言之,做事情绝不能只有大的想法而无小的手法。这就需要你在做事时留心细微之处。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时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不妨放下架子,甘心从基础干起。

米查尔·安格鲁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有一天,安格鲁在他的工作室中向一位参观者解释为什么自这位参观者上次参观以来他一直忙于一个雕塑的创作。他说:“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那儿变得更加光彩些,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

那位参观者听了不禁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目啊!”

雕塑家回答道:“情形也许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

应关注未做完的小事,如任其积累,它们会像债务一样令人焦虑不安。应该先做小事,而不是先做大事,就好像应该先偿还小额债务,再偿还巨额债务。一旦我们不停地关注那些我们能够完成的小事,不久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我们不能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大智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真做好小事,精益求精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代表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幼小孤零,靠从父诸葛玄挈携长大。诸葛玄曾任袁术所署豫章太守,携带诸葛亮兄弟随身教养,后来诸葛玄辞去了太守职务,到荆州作刘表的幕客,不久,死于荆州,诸葛亮从此失去凭依,到南阳隐居。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世事扰攘,前途难卜。诸葛亮以布衣之身,“躬耕南阳”,但是怀有远大的抱负和雄心。他自比于管仲,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自许;他自比乐毅,以乐毅的军事才能自期。他身在隆中,胸怀天下,不断研究世事,终于对当时的天下有了清楚的认识。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董卓乱后,群雄并起,袁术称霸,袁绍、公孙瓒、曹操、袁术逐鹿中原。刘备由于出身贫寒,缺乏根基和凭借,与袁绍、曹操、孙策相比,要弱小得多。所以刘备早年的奋斗屡遭挫折,只好四处投靠别人。建安六年(201),曹操打败袁绍后,率军进击刘备,刘备逃到荆州,寄寓在刘表那里。由于前途未卜,左右失据,刘备急需有智之土的指点和帮助。建安十二年(207)在“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谋士徐庶的一致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如何在乱世称雄、崛起一方的计策。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遂托身于他,竭智效力,将自己平时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思考,以及乱世逐鹿中原的谋略展示给刘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

诸葛亮在明辨当时大势的前提下,量身订做,为刘备提出了兼弱攻昧的外交谋略。

诸葛亮仔细地分析了历史的发展走向。认为自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涌现,乘机割据,势力跨州连郡的人不可胜数。最大的两个割据集团分别是曹操和袁绍。曹操家世、声望都很低微,而且兵力薄弱,但是曹操利用时机。依靠谋略,终于以弱胜强,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如今曹操统帅百万大军,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军事、外交、地理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确实无法和他相争。

孙权占据江东,经过父子三代人的经营,又有长江天险屏障,而且百姓归顺,大批贤能之士为他效劳,所以只能和他结盟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荆州北临汉水、沔水,可以便利地直通海上,东边连接东吴,西边可通巴蜀,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而刘表却懦弱无谋,不懂军事,虽有地方千里、兵甲十多万,却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有意提供给的,应有攻取的打算。

益州有险关要塞,而且沃野千里,可谓天府之国,汉高祖正是凭借这里的条件成就了帝业。占据这里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提供了争夺的良机。

张鲁占据着北部的汉中地区,虽然人口众多,地方富足,但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所以有才能的人都渴望能有英明的君主来统治。

如果能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险关要塞,西边与各部落和好,南边安抚夷、越民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精心治理。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可派一员得力大将率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一带进军:主力人马出兵秦川,在战略上形成东西并举、左右呼应之势,这样,不但霸业可以成就,汉朝也可以复兴了。

根据当时的形势,诸葛亮为刘备量身订做了这条兼弱攻昧的谋略。首先对天下形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观察分析,对各种政治势力的现状及其组合分化的趋势做出正确的估计,制定出积极稳妥的战略方针和具体的行动方案,然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与政治上的需要,相机削弱、兼并或攻取弱小的、腐败没落的势力,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变不利为有利,从弱小者变为强大者。

后来三国的历史发展证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争夺天下的总策略,即联孙抗曹、夺取荆州、益州作为基地,以等待局势的变化,出兵夺取中原,完全合乎客观形势的演变,非常正确。由于这条战略得以实施,终于使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