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1

第1章 说在前头

三国英雄,我首推曹操。曹操,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历史人物。西晋史学家陈寿曾为曹操作传,称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说他“以雄武之资,当艰难之运……匡正之功异于往代”。鲁迅也非常佩服曹操,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英雄。

曹操是英雄,亦是奸雄。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又杀皇后皇子,并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其奸雄嘴脸暴露无遗。之所以说他是英雄,是他一生南征北战,凭着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对于推动我国历史的前进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笼络英才,能使中原名流,相率归向,谋士猛将,尽入殻中,规模之大,超过孙刘;观其对关羽的百般优礼,爱才若命,即知其用人驭下的本领甚为高明。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仅这点领袖天才,已非他人所及;何况加上他的卓越机智,优越才略,自然更足加速其成就。

刘备也是一个英雄,刘备少年时就确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远大志向,深得人心。他少孤,与母亲艰苦度日,家境一贫如洗,只好以贩履织席为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为鼎足三分的一代英雄呢?第一,能屈能伸,等待时机。创业之初,刘备不比曹操与孙权,基业早都有了凭借,他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缔造,所以他忍辱负重依附吕布,依附刘表,依附孙权,依附袁绍,东躲西藏,寄人篱下。第二,虚怀求贤,知人善任。他能使诸葛亮竭忠尽智,辅佐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他文臣武将,亦均能使其相从患难,效死不去,其用人的本领令人叹为观止。

孙权的基业是继承父兄而来的,并且吴国拥有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险,独占地利;所有父兄遗下来的一班将才,足以进战退守,他的分得鼎足,是得天独厚,坐享其成,至于他的英雄才智是早已露了头角的。他形貌奇伟,颇有雄才大略,既善用人,又善用兵,更有精深的治国方略。执政期间,他广纳贤士,招聘各方俊杰,名臣名将如周瑜、张昭、吕蒙、陆逊等,都在他手下效命,而且忠贞不二,足见其能。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所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魏、蜀、吴三国鼎力而足,固然与三国之主曹操、刘备、孙权的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密切相关,却也与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在三国人物中,郭嘉、荀彧、荀攸等都是曹操的心腹谋臣,曹操与他们共谋大事,他们的妙计巧谋,使曹操逾越了一个又一个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刘备由于得到诸葛亮的辅佐,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得益州、荆州等地才分得鼎足;孙权虽是继承父兄基业,但如果不是周瑜、陆逊等一班文臣武将忠心辅佐,他是不可能鼎立于江东的。为什么呢?因为创业固然难,而要守业就更难,更何况孙氏基业庞大,要守住并扩而大之,就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孙权最终拥有了江东,建立了东吴政权,周瑜、吕蒙、陆逊等著名谋臣良将功不可没。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诸葛亮、周瑜、荀彧、司马懿等都以谋略出众而扬名天下。若论人格,那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然要比被人骂为“汉贼”的曹操更有魅力;而荀彧以兴汉为己志,结果壮志难酬,后世对荀彧多有惋惜之意,而对司马懿窃取曹魏政权多有不齿。但是,作为智谋之士,作为统率三军执掌国政的关键人物,他的高明与否,才干如何,关键看他是否能知人善任,在这个方面,曹操无疑胜诸葛亮一筹;司马懿则比荀彧高明得多。

品读三国人物,就不能不提袁绍,袁绍最初兵精粮足,谋士如云,然而他最终不是曹操的对手,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原因是袁绍貌似宽和而心存猜忌,且思维迟缓、优柔寡断,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本书对三国人物的品评侧重于“谋”而轻于武,故对猛将如曹洪、徐晃、吕布、张飞、赵云等少有提及,而只在其中着重强调了关羽。这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本书侧重于谋略,而武将乃“匹夫之敌勇”,虽其勇武可嘉,也只好忍痛割爱;其二,因本书侧重的是史实,而武将的英武雄姿,多见于小说家言,其虚构成分甚多,恐妄加品评,有损其原貌,故而对他们的记述,只夹杂在其他人物的评述中,未单独列出。至于专辟一章写关羽,是因为关羽的影响深入人心,他是人们心目中“忠”与“义”的典型代表,不写关羽,就好像是一顿大餐里缺少色泽的点缀,终是美中不足。

读者也许会说,具有良谋的帅才者如张辽、姜维、鲁肃等为什么本书没有单独列出评述,第一是因为篇幅所限,深入评述确有困难;第二,其谋略智慧未能超过本书所列诸人,故只在文中稍带提及,望读者诸君见谅。

值得一提的是,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其中对史实的描写有“七实三虚”之说,我们认为这是有根据的。现在我们看历史,小说中的记载和论断是极靠不住的。举例来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奸诈刻画的生动、形象,而且把曹操身上这种奸诈丑恶的一面与刘备之仁德对照着表现,一恶一善,对比明显,给读者的感受特别强烈。这一方面突出了小说颂扬正义的主题,另一方面也给人以尊刘贬曹的感觉。此外,其对诸葛亮、关羽的记述,都有不实之处。本书在品评三国人物时力求以史实为依据,所引史实均有出处,如果书中人物形象与读者心目中的人物形象不符,则我只能表示抱歉。

鉴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缺漏之处在所难免,乞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