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2

第2章 乱世奸雄——曹操(1)

是忠臣还是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生于东汉桓帝朝,长于灵帝朝,是在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任事的,而桓灵两朝,要算是汉王朝四百年间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外戚擅权,宦官专政,军阀称雄。公元一七四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

从公元一七四年出任孝廉始,到一八九年起兵讨伐董卓,这十五年间,曹操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其间,一次被免,两次辞官,三次被征召,就在这起起伏伏中,他敏锐地发现,东汉王朝已动荡飘摇,天下大乱之势已不可逆转。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改元建安,开始“挟天子以令诸候”。二0八年废除“三公”,曹操自任丞相,从此曹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二一三年,献帝下诏将河东等十郡册封给曹操并封他为魏公,并加九锡。同年七月,曹操在邺城建立了魏国的社稷宗庙;十一月,魏国设立尚书、侍中和六卿,曹操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公国的国君。二一五年,献帝诏告曹操拥有分封诸候、任命太守和国相的权力。二一六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魏国丞相改称相国,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后来又享有冕十二旒等一系列天子才能享用的礼仪。

曹操在挟持汉献帝后,当时对曹操最有威胁的敌人是虎踞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有幽、冀、并、青四州,拥兵几十万,在兵员数量上大大超过曹操,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昌。建安五年正月,袁绍进军黎阳,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同年八月,袁绍主力接近官渡,曹操也分别立营和袁军对峙,双方相持三个月。十月,曹军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草重地,致使袁军军心动摇,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绍于官渡。官渡的惨败,对袁绍是致命的打击。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其子袁谭、袁尚互相攻杀,被曹操逐个消灭,建安十一年,曹操完全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第二年,又打败乌桓,终于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

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于公元二0八年,废除了“三公”自任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后率军南下,要与孙权决一雌雄。曹操原以为大军压境,孙权会俯首投降,没想到被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战败,无奈退回北方。

曹操攻占邺城后,招募贤才,囤积粮草,进军关中。建安十六年,曹操平定关西。他一扫赤壁之战的阴影,不免洋洋得意,大臣们更是歌功颂德。于是曹操让人推荐当了魏公,不久又改立为魏王。

公元二一一年,孙权把都城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西迁到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建邺,筑造石头城,抗击曹操。正当曹操进兵汉中时,孙权带兵进攻合肥,孙权战败。公元二一三年,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被刘备所杀。七月,派遣于禁帮助曹仁攻打关羽,八月,关羽俘获于禁,包围了曹仁,曹操派徐晃相救,十月,徐晃击败关羽。

公元二二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葬于高陵。

曹操是忠臣还是奸雄?历来说奸雄的多,说忠臣的极少。其实,说他是地道的奸雄并不大公平,说他是忠臣更不被人们认同。曹操就是这样一位十分矛盾的人物。

在曹操生前,汉献帝一直当着汉朝天子,一直到老死,曹操都是汉朝的大臣,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始终大权在握,但是他就是不篡汉,不夺皇位,篡位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在他之前,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穷凶极恶;李傕及郭汜挟持公卿百官,汉献帝受尽颠沛之苦,当他进入洛阳之时,宫室焚毁,街道荒芜,遍地荆棘,民不聊生。州郡臣属,各自拥兵自重;饥饿缺粮,却不见勤王效忠之臣。当时,关东联盟口口声声共除国贼(董卓),扶持汉室,可是究竟谁是真正的忠臣?荆州刘表,自称大汉宗室,但是却不服从朝廷管;同姓刘焉,推托有贼挡道,暗地里则阴谋自立山头。陶谦、阙宣、公孙瓒之类拥兵自重,袁术、袁绍、孙坚等人割据一方,不是想称帝称王,就是要吞并别人。如果不是曹操扫灭分裂割据势力,平定中原大地,又迎驾护驾,汉献帝真的无法生存,汉朝恐怕早就灭亡了。从这一点来看,你能说曹操没有功劳,纯粹是奸雄吗?

可是曹操不仅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大肆屠杀汉室,残酷屠戮伏皇后及董贵妃等人,汉献帝的近臣像侍中、尚书等等更多遭灭顶之灾。更有甚者,皇帝完全被架空,又有曹操的亲兵守卫,同幽禁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又确实不算忠臣,而有奸雄的某些特点。

当年,乔玄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曹操的两面性。曹操自己也曾很自负地说:“设使天下没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个称王。”

既然曹操是这样一位具有两面性的人物,那么,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他、评价他,而不能偏执一方。

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曹操平定北方,消除战乱,使中原得到统一,其功劳即“能臣”的一面更突出一些,所以,鲁迅先生说他“起码是个英雄”还是有道理的。可惜后世之人多从正统观念出发,尊刘贬曹,特别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一出,尊刘贬曹的倾向更变本加厉,白脸曹操的奸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少机智有权术

曹操的枭雄特性从小就表现出来了,他的性格中有着超乎寻常的冒险精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无所不为,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京城洛阳做官时,一次,曹操去洛阳玩,无意中闯进了寝殿侍奉长官(中常侍)张让的卧室。张让是皇帝的宠臣,专权用事,不可一世,大小官员都怕他。曹操闯进去时,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忽然见闯进一个陌生小孩,立即大叫:“大胆狂徒,竟敢私闯宅室,给我拿下!”

刹那间,卫士们紧闭大门,持剑拿枪,蜂拥而至。曹操却一点也不慌张,他拿起身边的一支戟,从卧室打到厅堂,又从厅堂杀到院墙,那架势把卫士们吓得都不敢靠近,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翻墙而去。

曹操不单单勇猛,而且多诈,这种诡诈的习性也是很小就表现出来了。

少年的时候,他与袁绍是一对好朋友,俩人都喜欢当游侠,四处游逛。一次,在路上碰见别人娶亲,他们见新娘子长得漂亮,心里艳羡不已,决意挟持。当晚,俩人一起来到主人家的门外,曹操让袁绍站在一个灯光通亮的地方,然后自己躲在暗处大喊“有贼啦!”屋里的人听到喊声,都跑出来捉贼。袁绍没想到曹操会来这一招,忙翻墙逃跑,主人一家跟在后面追赶。曹操趁机混进新房,抽出刀劫持了新娘,然后狂奔。

曹操挟持着新娘,逃到一个树林里,遇到了袁绍,见追的人进来了,于是只有再跑。由于人生地疏,袁绍一不小心掉进路边的荆棘中去了,曹操不去救人,反而故意大叫“贼在这里!”然后丢下袁绍挟着新娘飞奔而逃。可怜袁绍被那家主人抓回去,遭了一顿痛打。

曹操顽劣的行为,是不分对象的,只要是招惹了他,不管是谁他都敢整。曹操的叔父就被他整过一次。

叔父见曹操过于顽劣,担心他将来不成材,便经常在曹嵩的面前提到曹操纵情玩耍的情况,要求曹嵩严加管教。曹嵩每次听后,都要严厉地训斥曹操一顿,并对他加强约束和管教。曹操对叔父的做法很是愤怒,于是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整他叔父。

一天,曹操遇见叔父,故意“哎哟”一声大叫,随即扑倒在地,连滚带号。叔父慌张地跑过来,只见曹操扭着脖子,张着大嘴,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两眼直往上翻,还吐出白沫来。

“阿瞒(曹操小名),你怎么啦?”叔父着急地问。

“唷,唷……”曹操痛苦地哼唧着,不答话。

叔父慌了,急忙回去告诉曹嵩,说曹操突然中风。曹嵩闻讯匆匆赶来,只见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和往常一样,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怎么,怎么了?”曹嵩奇怪地问,“叔父说你中风了,难道已经好了?”

“什么中风?我根本没病。”曹操故作委屈地说:“叔父一向讨厌我,还老在背后编造我的坏话,现在又说我中风,这不是存心讥骂我吗?”

“啊,原来是这样……”

曹操这一计果然有效,从此以后,不管谁再说儿子的坏话,曹嵩都不予理睬。没有了管束,曹操也就更加自由自在。

曹操这种勇猛而且诡诈的手段,在少年的时候表现出来,往往被别人认为顽劣、成不了大器。殊不知,等他成人后,却依然喜欢玩弄这些手段,而且炉火纯青,这反而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手腕、有能力的“鬼才”。

强腕治人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地方上推举为“孝廉”,不久,曹操被提升为洛阳北部都尉,负责京城洛阳北部的治安。尉是维持治安的官吏,是一个低级官员。

许多人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然而太尉桥玄却认为曹操是“命世之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曹操莫属。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却并非一般的流氓地痞或纨绔子弟。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正是乱世需要的人才。所以桥玄十分看好曹操,竟以妻子相托,还建议他去结交许劭,看许劭怎么说。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人,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间流传,以为美谈。我们要知道,在汉魏六朝,品评人物是社会中的一件大事。任何人要进入上层社会,都必须经过权威批评家的鉴定,由此决定自己的身价,就像当今欧美艺术市场上,只有权威批评家叫好的艺术品才能卖大价钱一样。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曹操得到的评语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据说,为了得到许劭的评语,曹操很是费了些心思,下了很多功夫,而且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曹操逼得没有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但这样一来,则曹操的一生,便虽未盖棺,却已定论。

洛阳当时是东汉王朝的京城,由于时值王朝末期,朝政腐败,加上四方会集、五方杂处,豪贵很多,所以社会治安很乱。每到夜间,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流氓走街串巷、敲诈勒索,强奸民女,几乎无恶不作,整个洛阳城被搞得乌烟瘴气。分管治安的都尉一般都充当帮凶,与豪门贵族子弟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欺压老百姓。

曹操担任洛阳北部都尉后,年轻气锐,很想有所作为,建立自己的声誉。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多年没有修理的都尉衙门粉饰一新,又下令连夜赶造十多根五色棒(木制棍棒刑具,上涂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时以五色代表五域四方),悬挂在都尉衙门两侧,同时张贴告示,禁止夜行,还特别声明:“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夜禁令一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下夜里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也有的说,这只不过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做给人看的。至于那班作恶多端的豪强子弟,则根本不理会什么夜禁不夜禁,小小都尉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个官,夜里他们照样明目张胆地在街上胡作非为。禁令颁布了好几天,治安仍不见好转。

见此情景,百姓心凉了,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哪会有什么改进。

一天,曹操亲自夜巡,他带着几名巡官和兵丁,来到豪门贵族居住最集中的街上。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头戴乌纱帽的干瘪老头匆匆走过大街,后面还跟着两名家丁,老头在一家民宅跟前站住了,家丁上前敲门:“开门,开门!”

屋里没有动静,家丁大声喊叫:“快开门,老爷驾到,还不快出来迎接,再不开就砸门了。”

屋里仍没有声息。干瘪老头不耐烦了,手一挥,家丁猛地踹一脚,“咔嚓”一声,大门被踢开了,老头和家丁一涌而进。

一会儿,屋里传来妇女的哭喊声。

这一切,曹操看得真真切切,他愤愤地下令:“快把那些人给我抓来!”

不久,一位巡官回来悄声禀告:“大人,那位老爷我们惹不起,抓了他,只怕……”

经打听,曹操方知那老头是宦臣蹇硕的叔父。蹇硕当时是汉灵帝的宠臣,他叔父便依仗权势,为所欲为,京城里谁也不敢碰他。曹操心想,今天若放过这种人,日后怎能做到令出必行?不行,必须拿他来开刀,曹操决心一下,斩钉截铁地下令:“不用怕,立即带走!”

第二天清晨,北部都尉衙门前,人头攒动。人们得知蹇硕的叔父被抓了起来,都想来看看这位年轻的都尉如何处置这位有背景的老爷。

午时,兵丁把蹇硕的叔父押到衙门前,曹操站在台阶上喝问:“你知罪不知罪?”

老头抬头看了看曹操,见这陌生都尉是个毛头小伙子,不由得冷笑了一声,反问道:“你知罪不知罪?”

曹操气得火冒三丈,他指着门旁悬挂的五色棒,喝道:“你看清楚,这是什么?”

“这是小孩子耍的玩艺儿。”老头不屑一顾地应道,他料定这个芝麻小官不敢把他怎么样。

曹操向四周扫视了一眼,见围观的人都在注视着自己,心里一横,说:“打!重重地打!”话音刚落,几根五色棒向蹇硕的叔父劈头盖脸地打去,不一会儿,竟然把他打死了。

围观的人群立即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

小小的北部都尉棒杀了皇帝身边大红人的叔父,这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老百姓听后无不拍手称快。从此以后地主豪强和纨绔子弟不得不收敛行迹,谁也不敢在曹操管辖的地区违犯禁令了。

曹操以自己的强硬手段赢得了洛阳百姓的人心。由于曹操有理有据,加上老百姓也支持,所以,蹇硕只好忍气吞声,不敢把曹操如何。

郁郁不得志选择做奸雄

随着曹操社会阅历的增长,他目睹了时代的混乱,经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并树立起了“要治天下”的大志。

假如说,曹操在对付宦官、长吏这帮丑类时,他的机变狠断令人感到一位治世能臣的谋略和才干,其手断不论如何严酷,都不会使人感到吃惊,因为宦官、长吏之流乃作恶多端,咎由自取,怎么对待他们都不过分。然而离开这个范围,在对待善良、无辜的朋友和幕僚时,也施展这套严酷、残虐的手段,就未免过于狠毒而充满血腥气了。

最能体现曹操“奸雄”性格的,当属屠杀吕伯奢一家八口之事。

曹操三十四岁时,当上了典军校尉。这一年,京城洛阳爆发了一场大动乱。

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汉灵帝刘宏在南宫嘉德殿病逝。天下大乱,董卓趁乱率大军进入京城,倚仗武力,废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封为丞相,独揽朝中大权。

董卓是有名的狂徒,他控制洛阳后,纵兵劫掠,任意屠杀百姓欺掠妇女。

董卓初到洛阳时,步骑兵不过三千人,兵力单薄。当时曹操仍在洛阳,掌握着一部分兵权。董卓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竭力拉拢曹操,任命他为骁骑校尉,但曹操见董卓骄横跋扈,野蛮残忍,料定他不久后一定会失败,不愿和他合作,于是就想逃走。为了免遭毒手,曹操趁夜改装换名,带着几个亲兵,沿小路逃出了洛阳。

第二天早晨,董卓听说曹操逃走了,又气又急,立即派兵追捕,同时发出通缉令,布告附近各州县。

曹操逃出洛阳后,隐姓埋名,沿小路向家乡方向急赶,途中经过成皋(河南省荥阳汜水镇),到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宿夜。那一天,碰巧吕伯奢家中无酒,吕伯奢亲自出去买酒以待曹操,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出来殷勤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