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4

第14章 神机妙算——诸葛亮(4)

同时,东晋以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才能出众、贤德仁义之士特别适应上层统治者和下层老百姓的心理需要,统治者可以借诸葛亮来宣扬封建的仁义与忠孝思想,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统治;而一般的封建士大夫又把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看做建立功立业,扬名声、显父母的榜样,加以效法。此外,长期受到残酷的封建统治与压迫的普通老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企盼像诸葛亮这样的既有才能,又仁义爱民的圣贤来救民于水火。但是,现实社会又很难出现这样人物,所以便寄托于理想,添枝加叶,不断加工,久而久之,便塑造了诸葛亮这样远远高于现实的神话般的人物。

通过考察历史,诸葛亮被神化的演进过程非常明晰:

《隋书》之中就载有史万岁南征的事迹:“行数百里,见诸葛亮记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四分律抄批》又有诸葛亮死后“踏土照镜”,慢慢退兵,司马懿不知道他是生是死,不敢追,由此便演化出“死诸葛亮怖走生仲达”的故事。

到了唐代,好多诗人都尽力讴歌诸葛亮,更加神乎其神。李白在诗中说:“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李频在诗中说:“鼓吹青林下,时闻祭武侯”;刘禹锡在诗中说:“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不胜枚举。杜甫更对诸葛亮万分崇拜,无以附加:“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时至宋朝,尤其是南宋,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因为“靖康”以后,金人不但直下汴京,生俘徽、钦二帝,而且占据中原。宋金当时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要恢复中原,其出发之地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战略要点:一是淮东,二是淮西,这是从前东吴进攻曹魏的主要前线,而第三个战略出发之地又恰好是四川,这与当年诸葛亮由西蜀北伐的地点相同!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时李纲就曾经上书南宋皇帝赵构:“荆湖,国之上游,其地数千里,诸葛亮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控驭西北。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使四川之号令可通,而襄汉之声援可接,乃有恢复中原之渐。”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陆游才别有会心地在诗中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陈亮更认为“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同朝廷和士大夫相比,当时诸葛亮在民间被神化得更快,更加深入人心。在南宋,讲唱三国故事的平话已经出现。在北方,由于金国统治之下的下层文人和老百姓的心理作用,《十样锦诸葛论功》、《赤壁鏖兵》、《舌智》、《庐江祭》等神化诸葛亮的金院本已经出现,并且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广泛,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元刊本的《三国志平话》已经直接称诸葛亮为神:“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而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在魏营揣度诸葛亮的生死之时,“至当夜,狂风过处,见一神人言:‘军师(孔明)令我来送书。’司马接看书中之意,略云:吾死,汉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汉亡,魏亦灭,吴次之,尔宗必有一统。若尔执迷妄举,祸及尔也。”吓得司马懿赶忙退兵。

元代杂剧之中,有关诸葛亮事迹的剧目特别多,有几十种。如《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挂印气张飞》、《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等等。在这些杂剧之中,诸葛亮已经脱离凡人之相,已经神乎其神。如《博望烧屯》,当诸葛亮听赵云说甘夫人生一子,便说道:“我观玄德公喜气而生,旺气而长,我所以下山去也。”尔后便是《隆中对》:“曹操七十二郡,按着天时之地;孙权现居江东八十一郡,按着九数,乃地利之方……吾观玄德公可住西蜀也……西川五十四州,五见四,也是个九数,是人和之地。便好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不是神又是什么?

到了罗贯中所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了使诸葛亮超凡脱俗,把平话中许多本来他人身上的功劳,都归之于诸葛亮了。如平话称周瑜草船借箭,到了《演义》中,变成孔明借箭,周瑜反蒙在鼓里。同时又增加许多新内容,如空城计弹琴退兵等等,这样,诸葛亮的形象本身更加超人。

清代初期,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后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尊刘、抑孙、贬曹的封建正统思想非常严重,删却了原本反映诸葛亮权术诈谋的事件,虚构出魏延脑后反骨、踏碎命灯等情节,使诸葛亮杀他之举变得天经地义,从而不但使诸葛亮更神,而且更具仁义贤德的意味。

正是因为这样一代又一代朝野上下的不断加工、不断美化,诸葛亮才愈来愈脱离凡人的形象,逐渐由人变成神仙。

可是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从历史上一些孤立的事实出发,以诸葛亮的几次失误为根据,由此便以偏概全,竭力贬低诸葛亮,认为他不但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甚至连军事家都不够格。

诸葛亮到底算不算军事家?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就有分歧。

首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书中写道:“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因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人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力北伐都没有成功,可见他的军事才能不高,所以算不上一个军事家。其实,仅仅因为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妙计,就认为他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理由不够充分;以他的北伐成功与否来判断是非也不够科学。前者比较片面,把军事家的内涵划得大窄;后者是以成败论英雄,对诸葛亮太不公平。

客观地说,军事家既包括在军事理论上贡献突出者,如我国历史上的兵圣孙武,也包括善于用兵,战功显赫者,如韩信、曹操等人;更包括两者兼而有之者,如孙膑。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葛亮不但完全够一个军事家,而且还应该加上“杰出”二字。

首先,诸葛亮在战功上不能说不够显赫。赤壁大战,诸葛亮是参与谋划者之一,联吴抗曹的大计的制定,以至于战争的实际指导,都不能说没有诸葛亮的功劳;亲率大军南征,七擒孟获,使蜀国后方长治久安,不能说战功不够显赫;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妙计斩王双,巧战杀张郃,威震曹魏,不能说他不善于用兵。

第二,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平生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影响深远。现存的著作就有多种,如《南征第三》、《北出第四》、《兵要第十二》、《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诸葛亮不但在军事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第三,与诸葛亮对敌的对手和后来的许多军事家都对他十分佩服。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蜀军按照他生前的布置,毫发无损地退回汉中。多年的老对手司马懿来到他驻军之地,见到他的营垒布置,称赞说:“天下奇才也!”

南朝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将近千年以后,宋人陈亮在评价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赞语时曾说:“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我国军事理论史上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即《李卫公问对》一书,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唐太宗和名将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集成,其中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指挥战争的各个方面,书中所涉及的军事家有十七人,从这部书中提及次数多少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后人对诸葛亮所重视的程度:(1)孙武,二十一问;(2)诸葛亮,十三问;(3)姜太公,九问;(4)曹操,六问;(5)司马穰苴,五问;(6)管仲,三问;(7)吴起,三问;(8)韩信,三问。

第四,至于诸葛亮北伐成功与否,不是他本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战争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略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间的较量。当时,从政治方面来看,后主刘禅的各种能力都明显不如魏明帝,管理朝政的施政效果当然也是前者不如后者;从经济上看,当时中国的十三州,曹魏拥有九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人口和财富上,魏国远远超过西蜀。在军事上,无论兵力还是物资,西蜀都远不如曹魏。在外交上,公元二二九年六月之前,东吴始终与曹魏有秘密来往,甚至相互勾结,吴蜀联盟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外交上也没有有利的条件,直至公元二二九年九月,吴蜀之间才签订真正的同盟协议:“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不相侵犯。”但是,即使这样,在与曹魏的战争中,诸葛亮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不但在秦岭中自由来去,而且作战之时,常占上风,曹魏则穷于应付,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