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5

第15章 优柔寡断——袁绍(1)

袁绍(公元153-202年),东汉末年汝南汝阳(今河南汝阳)人,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起初,袁绍为司隶校尉,何进召董卓诛宦官,董卓还没有赶到而事情泄露,因此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同曹操一起,闯入宫中,把宦官全部杀死,并且命令士兵把他们的家属也全部杀光。虽然结束了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行为过于狠毒。后来董卓进入京师,独专朝政,要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袁绍坚决反对,极力阻挠,因此遭到董卓的迫害,逃奔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和曹操一起,号召天下人起兵讨伐董卓,并且自己占据冀州,称冀州牧。

此后袁绍又打败公孙瓒,开疆拓土,扩大地盘,逐渐占领冀、青(今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一部分)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兵多地广的割据势力。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与曹操决战,被曹操打败,兵败以后不久病死。他的儿子袁谭、袁尚兄弟不和,互相攻击,先后被曹操消灭。

袁绍为人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心胸狭窄,不能与别人合作;一是生性多疑又优柔寡断。这是他的两个致命弱点。

当年,当曹操假托天子名义下诏,召集天下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带兵三万,在渤海与曹操会盟,并且被推为盟主。

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尤其是他心胸狭窄,不能与别人合作,所以义军成为一盘散沙,最后一哄而散;后来又与公孙瓒闹僵,二人在磐河大战一场,相持一月以上,虽然最后凭实力取胜,但是也胜之不武。

官渡之战,袁绍拥有兵力七十万,而曹操只有七万左右的兵马,实力悬殊,优势明显在他这一边。但是他疑所不当疑,信所不当信:见到曹操致荀彧的书信,本来是实,他却怀疑虚;见到审配告许攸的书信,本来是虚,他却信以为真;许攸建议他乘与曹操在官渡对峙之机,分兵袭击曹操老窝许都,本来是高明之策、致胜之策,他却怀疑其中有诈,迟疑不决,从而坐失良机;张邰本来是难得的良将,但是当郭图谗毁张邰有不轨之心时,他却不辨忠奸,信而不疑。由此官渡决战,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却接连败北:一败于白马,大将颜良人头落地;二败于延津,猛将文丑一命呜呼;三败而后,七十万大军仅存八百余骑。心胸狭窄与优柔寡断,使他把血本几乎输光,最后抑郁成病,命丧黄泉。

诛宦官四面树敌

东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军的冲击,本已摇摇欲坠。不久,汉灵帝死了,轮流执掌政权的外戚和宦官两个集团,又进行了一次大火并,加剧了政治危机。

公元一八九年,皇太子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少帝登位时才十四岁,由母亲何太后临朝,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执政。

在宦官专政时期,宦官首领蹇硕统领禁卫军,曾想杀死何进,以绝后患,结果未能成功,现在何进执掌大权,就马上把蹇硕抓来杀了。

何进部下有个中军校尉袁绍,是个大士族的后代,他家祖上四代都做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大官,所谓是“四世三公”,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他家的门生和下属,很有势力。

何进杀了蹇硕之后,袁绍劝何进趁这机会把宦官势力一网打尽。何进怕把事情闹大了难以收拾,很是犹豫。袁绍又进一步劝说:“以前大将军窦武就想灭宦官,由于泄漏了机密反被宦官杀了,现在将军执掌兵权,应该替天下除害。”何进心想自己处境与当年外戚大将军窦武颇为类似,若不消灭宦官,必将重蹈覆辙,于是就去同何太后商量。

何太后眼见东汉王朝经张角的太平道这么一闹,已经虚弱不堪,再也经不住外戚与宦官自相残杀了。她更担心的是蹇硕虽死,但宦官经过长期专政,力量仍很强大,弄得不好,自己要像当初窦太后一样,被宦官所制,所以没有同意。

其实,何进对宦官势力也有所顾忌。袁绍仍不死心,建议说:“将军可秘密下令,调集各地军马进京,声势壮大,就不愁消灭不了宦官,太后也不会不同意了。”何进觉得不错,就同意了。

何进手下的的典军校尉曹操,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要惩治宦官,只要把为首分子杀了就可以了。哪里需要兴师动众,要知道,各地军队入京,也非好事,反把大局越搞越糟。”

何进的主簿陈琳看法与曹操相同,他劝告何进不要调兵进京。何进根本不予置理,他立即派人去通知兵力雄厚的董卓,让他赶快带兵进驻洛阳。

何进调动外地军队进京的消息很快被宦官知道了,他们决定先发制人,假传太后的命令召何进进宫。何进刚进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的卫士杀了。

袁绍见宦官反扑,杀了何进,命弟弟袁术攻打皇宫。袁术先放了一把火烧了宫门,然后带了大批士兵杀进宫去,见宦官就杀,也错杀了不少没留胡子的人。外戚和宦官这次火并,搞得两败俱伤,董卓进军洛阳,就坐收渔利了。

董卓是陇西临洮人,年轻时曾到羌族地区游历,和羌族贵族结交,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后来因镇压黄巾起义军,升官做了并州牧(管辖今山西大部和河北西部部分地区),他早就有控制东汉政权的野心了。

董卓这次应召入京,匆忙中只带了三千人马。为了虚张声势,他让三千人晚上出城,白天进城,连续搞了几天,让别人以为他的兵马多得数不清,但这种行为瞒得住百姓,却瞒不过负责京城治安工作的长官丁原。丁原对董卓的行为深为不满,董卓也想扫除丁原这个绊脚石。董卓看到丁原有个部将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就用金钱去贿赂吕布,吕布反戈杀了丁原,为董卓拔除了障碍。原来属于何进的军队也都投靠了董卓,董卓就控制了京城。

董卓想废去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袁绍。袁绍不同意这么做,说:“少帝年纪轻,又没有什么过失,轻易废了他,只怕天下人不服。”

董卓发怒说:“你这小子真自不量力,难道这些许小事,我说了还不能算数吗?”

袁绍气呼呼地离开了董卓,自知力量不够,怕董卓加害于他,就逃到冀州去了。他的弟弟袁术怕牵连自己,也匆忙逃到南阳,他们两人后来也形成了一方的割据势力。

目光短浅 志大才疏

公元一九0年,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自任相国,他把持政权,为所欲为,纵容部下,为非作歹。

有一次,他带兵到洛阳郊外,正赶上当地百姓祭神庙会。庙会上人来人往,非常拥挤,董卓嫌这些人挡住了他的去路,竟下令士兵冲进了人群,将男子全部杀死,抢掳财物,把年轻的女子扣住不放。他还把被杀的男人们的头颅吊在从百姓手中抢来的牛车上,得意忘形地回到了洛阳城。一路上,他的士兵还狂呼乱叫:“我们又打个大胜仗了。”

这些暴行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些头脑的官员和世族士人断定董卓成不了大事,必然败亡,都悄悄地离开了洛阳。

袁绍自从在洛阳同董卓闹翻之后,跑到冀州,做了渤海太守。因为袁绍出身大士族,四世三公,冀州的州牧也是袁家的老部下,所以袁绍很快在渤海郡组织了一支人马。

曹操与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一共有十几万人,在陈留附近的酸枣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共推袁绍做盟主。

各地起兵的消息传到洛阳,董卓感到形势不利,不顾大臣们反对,决定把汉献帝和上百万人口迁到长安,自己则留在洛阳附近对付联军。献帝被迫离开洛阳,董卓放火把宫室、官府、民房全部烧掉,这真是一场大浩劫,把东汉刘秀建国以来洛阳的财富和文化烧个精光,连洛阳二百里以内也烧得个鸡犬不留。一百多万的洛阳老百姓被迫迁至长安,路上饿死的、踩死的、打死的不计其数。

但是,在酸枣附近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因为袁绍等人都知道,董卓所率领的军队,是当时西北六郡中最精锐的骑兵,勇猛善战,战斗力很强,再加归附董卓的吕布武艺精通,作战勇敢,所以谁都不想打头阵,想着让别人去拼命,自己坐享其成。

有一次,各路将领在袁绍的大营开会,曹操慷慨激昂地说:“大家起兵为的讨伐董卓,现在董卓劫走天子,烧毁宫室,全国人民都对他恨之入骨,这正是消灭逆贼的好形势、好机会,为何还要犹豫不决呢?”大家听了并不动心,联军盟主袁绍也无动于衷。曹操觉得再说也无用,就决定带领五千名人马,单独向成皋进兵。

董卓在洛阳附近驻扎大军,严阵以待,听说曹操进兵,他就派兵在汴水(在今河南荥阳西南)布好阵势,曹操兵马刚到汴水就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的拦击。

徐荣兵多,曹操兵少,双方一接仗,曹操的人马就败退下来。曹操指挥士兵向后撤退,在撤退中,肩上中了一箭,他赶忙拍马逃奔,又飞来一枝箭,射中了曹操的坐骑,那马受惊,掀了一掀,把曹操掀翻落马。徐荣的士兵喧哗着赶了上来,正在危急之时,幸亏他的堂弟曹洪赶上来,跳下马扶起曹操骑上自己的马,这才脱了险。

曹操力战徐荣时,按理袁绍等人只要拨一支援军,就可反败为胜,但他们害怕董卓,让曹操单打独斗,见败不救。

曹操损兵折将,自己还受了伤,回到酸枣,再看他们那伙所谓的同盟军,不但按兵不动,像没事似的,而且将领们还成天饮酒作乐,哪儿像个兴义兵讨伐奸臣董卓的样子!

曹操满怀气愤地跑到袁绍的酒席上,指责说:“你们以起义兵为名,却在这里犹豫观望,使天下百姓失望,我都替你们害臊!”

曹操再也不对这些人抱有幻想,就单独跑到扬州招募人马,准备重整旗鼓。

袁绍的联军在酸枣白白消耗空了粮食,就散了伙,各带兵马打道回府。

董卓打败了曹操,见联军已经瓦解,就趾高气昂地回到长安。从此,他更有恃无恐,得寸进尺,自封“太师”,要汉献帝尊他为尚父,把他的兄弟、子侄全封作了侯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