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6

第16章 优柔寡断——袁绍(2)

袁绍的观望态度,是十足的目光短浅。其实,东汉末年所有的大小军阀,包括曹操、刘备、孙权在内,论有利条件,谁也不及占据河北的袁绍。他在吞并韩馥,消灭公孙瓒后,很快成为天下实力最强的割据者。无论从哪方面说,袁绍都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然而他还是最终被挤出了竞争舞台,“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曹操、刘备、孙权势力均不如袁绍,却能建功立业,独霸一方。特别是兵微将寡,屡战屡败,曾寄食袁绍篱下的刘备,终于缔造了一个国家——蜀国。若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论之,袁绍拥有“谋士如云,战将如雨”的人才优势,应该有所建树才对,然而他终无所成。

袁绍的勃勃野心

袁绍,当初打董卓胆怯,但兼并地方势力很有手段,他占据了冀州、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北方的第一实力派,连曹操也怕他三分,让他做大将军,自己只是屈居其下,做了个车骑将军。

袁绍听说曹操杀了董承、董贵妃,又把献帝软禁起来,立刻抓住机会,命书记官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说其残害忠良,败坏法纪,骄横残暴,还嘲笑曹操出身低贱,是“赘阉遗丑”(曹操的父亲曾做过宦官),号召天下共讨曹操。檄文写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袁绍自己想做皇帝。檄文发出后,袁绍便调动了十多万人马向许都进攻。

对袁绍的出兵,袁绍集团内部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谋土田丰说:“前些日子,曹操全力进攻刘备,许都空虚,我曾劝主公去进攻曹操,你却不去,现在曹操打败了刘备,兵势正盛,这时怎么能去进攻呢?”

袁绍说:“我强曹弱,怕他什么?”

田丰说:“曹操兵马虽少,但善于用人,变化多端,千万不能小看他!”

但袁绍一意孤行,认为田丰扰乱军心,把他下在大牢之中,大将沮援因反对出兵,袁绍就削去了他的兵权,只让他当了个有名无实的监军,他命汉将颜良、文丑为先锋,刘备为后阵,自己带领主力,浩浩荡荡向许都进军。

袁绍大军压境,曹操集团内部也起了风波,以当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为代表的一批“抗袁必败”的人公开反对对袁用兵,孔融说:“袁绍地有四州,兵众数十万,谋士如云,又有颜良、文丑等能征惯战的大将,我们若同绍较量,势难取胜。”

谋士荀彧提出反对意见:“袁绍兵虽多,但法治不严,谋士如云,但互相不合,颜良、文丑也只是匹夫之勇,何足惧哉?”

曹操的最主要谋士郭嘉补充了荀彧的意见,提出了“十胜十败”的论点,把袁绍与曹操作了对比,他对曹操说:“袁僵化守旧,您灵活自如;袁倒行逆施,割据分裂,您顺应民心,志在统一;袁失败于宽法凌乱,您得力于法治严明;袁外宽内忌,怀疑兵将,您用人不疑,惟才是用;袁多谋少决,当断不断,您果断坚决,计成令行;袁绍沽名钓誉,喜欢逢迎拍马的碌碌之徒,您开诚布公,任用贤能;袁鼠目寸光,只施小恩小惠,您远见卓识,心想天下;袁不辨忠奸,谗言惑乱,您公正严明,不听谗言;袁不辨是非,您洞察秋毫;袁虚张声势,不懂兵法,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他这个论点不仅使曹操高兴,而且大大激励了士气。

刚愎自用 官渡大败

曹操命刘延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于禁驻扎延津(今河南延津县东)作为前沿阵地,自己则率主力居后,防守许都北面的门户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先是支援白马,斩杀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将白马的兵力全部迁到延津,又诛杀了袁绍的另一员先锋大将文丑,然后合兵一起退守官渡。

白马、延津两战之后,两军相持于官渡。曹操虽然初战得利,并未改变袁绍兵多粮广、自己兵少粮缺的局面,他只能深沟高垒精心防守。袁绍则采取种种进攻措施,想打垮曹操,一举攻陷许都,他让士兵运土垒边,又在一个个士兵阵地上筑起高台,居高临下,用箭弩控制曹军的阵地。曹操急命良工巧匠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石车(又称霹雳车),曹军将车推到前沿,将几十上百斤的大石头打了出去,毁坏了袁军构筑的高台,守住了阵地。

袁绍又命士兵暗挖地道,直挖到曹营下面,然后来个奇兵突现,中心开花,让曹军防不胜防。曹操针锋相对,在阵地前面加深护壕,使袁军无法挖掘。

由于曹操所占豫、兖等地不及袁绍所占的河北地区富庶,时间一长,曹操的粮食不足了,曹操找来军粮官,问他该怎么办好。

粮官说:“只能让将士少吃一点,改用小斛分粮。”

曹操当即就答应了,谁知曹军大哗,都说曹操克扣军粮,曹操为稳住军心,又找来粮官,说:“我想向你借脑袋一用。”他把粮官杀了,粮官虽然死得冤枉,曹操总算用嫁祸于人的办法,暂时稳定了军心。

这毕竟是一时之计,并不能缓解缺粮问题。虽然许都给他运来些粮食,他也派人去打劫些袁绍的粮食,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只得再派使者去许都催粮,催粮使者被袁军捉住,被押到袁绍谋士许攸那里。许攸搜出使者所带催粮信件晋见袁绍,将书信给他看,并建议说:“曹操屯兵官渡已经八个月了,军粮短缺恐慌万分,仅靠许都的一些接济苟延残喘,我军若分一部兵力去攻许都,则曹操断了接济,危在旦夕。”

谁知袁绍生性多疑,多次吃过曹操用计的苦头,他把信丢在一旁,说:“此信如此机密,如何会落在你手?分明是曹操使用疑兵之计,我若分兵去攻许都,正中了他的圈套,我可不上他的当。”

许攸还要力争,这时有使者从冀州给袁绍带来一封信,信中告发许攸的亲属在地方上恣意妄为,强索民财,袁绍正在火头上,就指着许攸大骂一通。许攸哪还有心思谈及分兵进攻许都的事呢?

许攸被辱后,想到不能与袁绍共处,自觉过去曾与曹操有过交往,就连夜溜出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此刻已经睡觉,听说许攸到来,急忙出迎,还拍着手说:“这下子我的大事一定成功了。”说着命人准备酒席,两人开怀畅饮。

饮酒间,许攸突然问曹操:“营里还有多少军粮?”

曹操支支吾吾,一会说尚有一年军粮,一会儿说,粮食至少可支持半年。许攸听了就要告辞,被曹操一把拉住:“我不欺骗你,营中粮食在这个月就要耗尽。”

许攸见曹操说了真话,才又回到酒席上坐下,说:“我正为粮食之事,向您献计,袁绍粮食都囤积在乌巢(今河南延津县境),只要派一百多个骑兵去突然袭击,把粮草烧了,不出三天,袁军不战自败。”

曹操大喜,派大军仍留官渡,自己只带少数军士打着袁军的旗号前往乌巢烧粮。途中袁军见只是一股小队人马,而且都打着自家的旗号,便不以为意。这样,曹操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乌巢烧粮,淳于琼吓醒了酒,不知曹操来了多少人马,不敢出战,反而被曹操的将士杀了。

袁绍在帐中议事,见北面火光冲天,知是乌巢粮食被烧。这时乌巢的败兵也来报告,说曹操亲自带大军去了乌巢。袁绍心想,你曹操亲自出马,大营必然空虚,就派张郃和高览两员大将率大军去攻打官渡,只派少数军队去阻击乌巢的曹操。

这又中了曹操之计,官渡曹营依然壁垒森严,而且曹操在两侧布下伏兵。张郃、高览尽管骁勇,仍是无功而归,而去乌巢的小股部队也被曹操打败。袁绍要将张郃、高览问罪。张、高两人看到袁绍实在难以相处,不能坐以待毙,也就投降了曹操。曹操热情接待,封他们为将军,依旧带兵,为自己效力。

曹操得了许攸、张郃和高览三人,敌消己长,又烧了袁绍的粮草,声势大震。便由张郃、高览打先锋,袭击袁营,两军混战到天明,袁军大败,伤亡过半。

接着曹操又使用疑兵之计,扬言要分兵两路,一路取酸枣,进攻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一路取道黎阳,断袁军的归路。

袁绍闻讯,惊慌失措,来不及披甲,只戴了头巾,穿了便服上马逃命,少子袁尚紧紧随后护卫。随同袁绍一起逃跑的只有八百多名亲兵,其余袁军全部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兵力不及袁绍一半,粮食严重匮乏,由于战术得当,又能收拢人心,坚持了八个月之久,终于反败为胜,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成功战例。

袁绍既目光短浅,又心胸狭窄。官渡之战前,他的谋士田丰再三劝阻他不要贸然出兵,袁绍不但不听,反倒把他关了起来。后来,兵败的消息传到邺城,有人到狱中探视田丰,说:这下老兄可要被重用了。田丰却摇了摇头说,我可是死定了。果然,袁绍一回到邺城,立即杀了田丰。

田丰真可谓知人知心,料事如神,他太清楚袁绍的为人了: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表面上宽厚儒雅,心底里猜忌刻薄。如果打了胜仗,心里高兴,还有可能释放田丰出狱,一方面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另一方面也可借他这个“反面教员”来证明自己的伟大英明。现在打了败仗,恼羞成怒,便一定会迁怒于别人,拿别人的人头来给自己出气,杀正确的人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还想当皇帝、得天下,岂非白日做梦?

还是在起兵讨董卓的时候,袁绍曾问过曹操,如果讨伐董贼不能成功,你看哪方面能做我们的依靠和凭据?曹操反问袁绍,袁绍自己的回答是:“南据黄河,北占燕代(泛指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一带),兼领戎狄(指乌桓),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却淡淡地说,“照我看,任用普天下的智能之士,用正道和正义来统帅他们,就左右逢源无所不可!”曹操的见识,已明显地高出于袁绍之上。这也是曹操后来与袁绍逐鹿中原时的态度:你打军事地理牌,我打政治人材牌,咱哥俩就玩他一把好了!

袁绍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他的优势,是位高而势众,可他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有了机遇也抓不住,有了人才也不会用。袁绍那边是很有些人才的,有的水平还很不低,比如沮授、田丰。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同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建议几乎如出一辙。田丰则更是策无遗算,料事如神。可惜,这些人才全都没被他真正尊重过。田丰被关了起来,沮授被晾了起来,许攸气得投奔了曹操,剩下的那些货色,不是缺德(如郭图),就是少才(如审配),要不然就是一介武夫(如颜良、文丑)。最后,武将中最有谋略的张郃,也因袁绍的拒谏和郭图的诬陷而投奔了曹操,终使袁绍全线崩溃,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