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9

第19章 忠义神武——关羽(3)

在战役的初期,关羽的战术指挥也十分正确,在于禁援兵赶到的情况下,他果断暂时放弃对樊城的围攻,先对援军发动了阻击,加上天降暴雨,一战全歼了于禁的数万人马并迫降了于禁。于禁跟随曹操多年,是曹操的心腹爱将,他所指挥的青州军也是曹军主力之一,能征惯战。他的全军覆没,对关羽所部以及成都地区的刘备集团都是重大鼓舞。而且此时关羽军威大震,襄阳、樊城的曹仁被困,许都以南多有归附,连曹操都准备迁都躲避,应该说这是孙刘两家北上进取中原的重大战机,假使刘备、诸葛亮能够抓住这种有利局面,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率军兵出汉中,进取长安,则隆中对所提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些完全都可以实现。再或孙权集团不是目光那么短浅,引兵进取合肥,则曹操必定顾此失彼,到那时天下三分的局面完全可能打破,曹军战略优势的局面也大半就此改写。

不过孙权集团计不至此,背信弃义,背后动刀子,在消灭关羽夺取荆州的同时把自己也几乎逼入绝境。以刘备的为人,和他亲如手足的关羽被东吴杀害,他必定会兴师问罪,在这一点上根本就是毋庸置疑的,当时还有许多人包括诸葛亮都劝阻刘备伐吴,其实根本就是徒劳的。试想一下,弃荣华富贵如敝履,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关云长都要追随刘备,现在关羽死了,让刘备像个没事人似的,对杀人者连仇都不报,还继续联合共对曹操,这可能吗?要真的那样,他有何面目见二弟于九泉之下,又有何面目面对世人?

荆州之战,一般认为直接的导火索是关羽动用了东吴存于湘关的粮食,其实这不过是孙权的借口罢了,孙权宣称对关羽作战全因于此,被史官所记,就流传至今。现在推想一下,既然偷袭荆州是孙权、吕蒙的既定方针,难道说关羽不取粮食,孙权就不进兵了?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如何,只要荆州没有合适的人驻守,孙权、吕蒙都会把偷袭进行到底的。况且窃取军粮这事是不是关羽干的还两可,当时关羽远在樊城一带围攻曹仁,而于禁三万降卒全在江陵,而湘关远在零陵一带,究竟是确有其事,或者是江陵太守糜芳所为,现在无从考证,但根据地域以及当时关羽始终对东吴的防范来看,关羽亲自命令去取湘关的粮食的可能性并不大。

荆州的丢失,后世多认为是关羽“大意”所致,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关羽轻视接替吕蒙职务的陆逊,还有一个是抽调后方的部队北上。其实这并不是荆州丢失的根本原因,首先,当时陆逊初出茅庐,不为人所知,关羽不把他放在心上倒有可能,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东吴的防范;其次抽军北上,主要是因为围攻樊城的兵力不足,而当时正值关羽破城的关键时期,调动部队加入主战场是应该的,而且江陵、公安的留守部队仍有相当实力,如果傅士仁、糜芳等不投降孙权的话,固守待援是不成问题的,而关羽也完全可以从容回军接应,即使作战失利,最起码退而入蜀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两点看“大意失荆州”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关羽从包围樊城到兵败被杀,前后时间长达四个月,在这期间,蜀中的刘备、诸葛亮居然不闻不问,既没有从汉中出兵予以配合,也没有出兵东进荆州,填补关羽后方的空虚,威慑孙权,使其不敢妄动,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某种角度讲,刘备、诸葛亮在成都地区的歌舞升平所犯的错误远比荆州关羽所犯的错误要重大的多。

关羽丢失荆州的主观原因就是用人不当,客观原因是刘备、诸葛亮在战略配合上的严重失策和孙权方面目光短浅、背信弃义。在诸葛亮率军入蜀后,张飞、赵云等战将以及马良等谋臣全被带去,关羽的手下武不过关平,文不过赵累,只能用糜芳、傅士仁等防守要地,特别是这个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安汉将军糜竺的亲弟弟,当年糜竺在刘备患难的时候跟随刘备,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感念前情,始终对糜竺兄弟很好,封糜竺为安汉将军,糜芳为南郡太守。关羽碍于这层关系,尽管平素对糜芳有所不满,但也只不过口头说说,不能把糜芳怎么样,在出征后,也只能把防守江陵的重任交给他这个太守,而且关羽也没想到糜芳这个刘备的亲戚,受恩宠多年的重臣会这么轻易就降了孙权。正是由于糜芳的不战而降,拱手让出了江陵要地,才使关羽陷于进退无路、四面是敌的困境。为此,他的哥哥糜竺还自绑双手,向刘备请罪,尽管刘备并没有责怪糜竺,但是糜竺还是一年后因羞愧压抑病死。可以说,糜芳这个败类的所作所为,不仅杀害了关羽,还间接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糜竺。

关羽的败亡,孙权的偷袭,使孙刘联盟彻底破裂,两家因此也丧失了同曹操对抗的根本,某种角度上讲,这是继赤壁大战之后三国局势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

被神化的关羽

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生前最大军街不过是“前将军”,最高官位不过是“汉寿亭侯”,走麦城之时,自己性命不保,身首异处。可后世,特别是宋代以后竟然被尊为武圣人,人们对之奉若神明,列入神的地位,尤其在明、清时代,作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立,关帝庙又被称为“武庙”。关圣帝君成为“万能神”,司命禄,佑科举,治病消灾,驱避邪恶,巡察冥司,以至于招财进宝,庇商护贾,无所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关羽重义,尤其经《三国演义》一书的加工塑造,他成了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典型。“桃园三结义”又是江湖义气的楷模,因此不但民间交友处世需要这种义气,而且历代统治者也借用“忠孝节义”集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人伦,以巩固其统治。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赵佶于祟宁元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进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祟宁三年进封羽为“祟宁真君”;大观二年再封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又封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二十一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四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究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眘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亡之后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在南宋给羽的封号上去掉“壮缪”,改为“显灵”,全称谓“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由太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三年朱棣发动武装政变,以“清君侧”为名攻克南京,夺得皇位。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关羽当神来敬。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端”。万历二十二年,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代统治者也是极为祟信关羽的。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入关后的顺治元年,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二十四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文宗奕詝于咸丰五年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这样,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炫赫,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

二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逐渐中国化;同时道教又方兴未艾,这两教为壮自己的声势,于是都把关羽拉入自己的教门,让他充当保护神。

明清以前,孔夫子的文庙几乎遍及中国各地;但是明清以后,关老夫子的武庙后来居上,“中原有地皆修祀,故土无人不荐香”,遍布全国城市与乡村,其规模与数量超过孔夫子的文庙。这是为什么呢?

这应该说是儒、佛、道三家出于弘扬各自的思想的目的,共同尊奉的结果。

首先,佛教徒们把关老夫子供进庙堂,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在南北朝时期的陈代,佛教天台宗四祖智顗,因为对关夫子颇为欣赏,又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便借用民众对三国英雄的崇拜心理,把他请入庙堂,修建了显烈庙来安置他,又为之授五戒,这样关老夫子就在死后数百年皈依了佛门,成了寺院的护法伽蓝,以后世代相承。

第二种说法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高徒神秀,因为在禅宗的宗派斗争中失败,失去了继承五祖弘忍衣钵的资格。当时神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输给了慧能的偈子。于是他在弘忍圆寂后,创立了禅宗北派与慧能的南宗相对立,并利用广大民众对关老夫子的崇拜心理,在当阳玉泉寺为关羽立庙,奉关老夫子为护法伽蓝神,借此为自己的宗派大造声势,其效果当然不错。

因为禅宗和天台宗这两家都信奉关老夫子,争相供奉,这样便把关老夫子佛教护法神的地位确立下来了。因此从古到今,全国多处名刹都塑有佛教护法神关老夫子的像,如杭州的灵隐寺、开封的大相国寺等等。此外,即使是一般的佛教寺院,也有好多都有关老夫子的像,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尽管道教对关老夫子的信奉比佛教晚,不过其尊奉方式则远比佛教高明的多。道教徒们一方面利用皇权抬高关老夫子的地位,致使历代皇帝对关老夫子不断追封,一直到清代,关老夫子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而且还在洛阳关林立了石碑;同时,道教徒们又精心制造出许多关老夫子显灵的故事,声势和影响愈来愈大,成为赫赫有名的关圣帝君,道教的俗神。

同佛道两家相比,儒家对关老夫子的推崇,对关老夫子地位的确立更为有力,其影响更为巨大。关老夫子的义勇忠烈十分符合儒学精神,因此得到儒者的广泛传颂和百般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