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20

第20章 多媒善断——郭嘉(1)

郭嘉(公元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三国时曹操的著名谋士,当时的名流。起初他投奔袁绍,见袁绍好谋而优柔寡断,难成大事。后来赶上曹操广招四方贤士,又有荀彧的推荐,因此他被征聘到兖州,与曹操共商国家大事。曹操封他为司马祭酒。郭嘉多谋善断,极受重视,不负曹操重望,屡为曹操出谋划策。

当年,为替父亲报仇雪恨,曹操袭击徐州,他完全采纳郭嘉的计谋,所以曹军获胜。官渡之战前夕,因为敌强我弱,形势对曹军不利,因而曹操顾虑重重。郭嘉便分析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有理有据,切合实际,从而坚定曹操起兵伐绍的决心。结果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后来,曹操攻吕布,当时的情况是,吕布靠沂水、洄水之险,又有精兵强将固守下邳城,实在是不易攻破。在此关头,又是郭嘉出计,决沂水、泗水,结果使吕布之城不攻自破,最后打败吕布。从长远考虑,他又多次要曹操除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不听。直到身染重病,临终还留书一封,替曹操谋划平定辽东的良策。可惜此人命短。

慧眼择主

郭嘉生活于动乱不已的东汉末年,少有大志,见识深远,隐迹匿名,密交豪杰,等待风云际会的到来。很少与凡俗之辈交往,世人不知道其才干超绝。

经过长期的苦读和磨砺,满腹经纶、胸有成竹的郭嘉,走出家门,投向大千世界,欲寻觅明主,建功立业。他首先去见大名鼎鼎的袁绍,但略有交往,就透过其表面的强大、喧嚣的声誉,看到其致命的弱点。他对袁绍的两位谋臣,同为颍川郡人的辛评和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准确地判定,袁绍徒有礼贤下士的姿态和虚名,不能真正用贤任能。不抓大事而好小谋,这种人是不能担当天下兴亡的重任的。心怀大志的郭嘉不屑于选择他做自己的事业之“主”。

在古代,像郭嘉这样的一介书生、文人谋士,虽有超人的才能,但没有尺土寸兵,只有投靠有政治军事实力的人,正如藤蔓不能直立,只有攀援大树,才能升高。故而,谋士选择辅佐对象,即郭嘉所说:“审于量主”,就成为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所择非人,即使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要想建功立业,亦如缘木求鱼,徒劳而已,甚至会随着主人的失败而招来杀身之祸。只有辅佐对象英武有为,谋士的才干得以发挥,珠连璧合,相得益彰,才能干一番事业。故“量主”,也是识人才能的重要表现。

郭嘉估量袁绍,虽兵多将广,地盘辽阔,貌似强大,众人趋之若鹜,但必无所成,于是毅然离去,而后投向曹操。这时的曹操,虽已迎汉献帝都许,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但与袁绍相比,占有的地盘狭小,兵马不足,势力较弱。而郭嘉却选择他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主,在归向去留之际,表现了他深邃的眼力和决断才干。

论袁曹胜败

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知人善任,热心于荐能进贤。他曾向曹操推荐本郡的戏志才作谋士,筹划军机,颇为能干,很受器重,但不幸早死。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志才亡后,无可共商军机之人。汝,颍人才辈出,不乏奇士。志才之后,谁可继任?”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他。曹操召见,两人纵谈天下大事,一席话,使曹操对他的才能大为赞赏,对人说:“使我成就大业的,必是此人。”郭嘉也庆幸得遇雄才大略的明主,喜不自胜地说:“曹公真是我理想之王。”二人志投意合,相见恨晚。曹操立即任命二十七岁的郭嘉为司空军祭酒,付以重任。郭嘉马上为曹操呕心沥血地谋划军机。

这时,袁绍火并了公孙瓒,兼占四州之地,兵从十余万,将进军攻许。曹操意欲抵抗,而又犹豫胆怯,就向郭嘉求教:“本初(袁绍字)拥冀州之众,青、并众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郭嘉劝曹操借鉴刘邦用智,以弱胜强,打败项羽的历史经验,树立以智取胜的信心。他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

他分析判定“(袁)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这十败十胜是:“(袁)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道胜是政策取法自然,合于自然规律而取得的胜利。汉初实行道家的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不扰民。曹操安定社会的措施,比起袁绍扰得民不聊生的“繁礼多仪”,是谓道胜。这是从总体上着眼对曹、袁优劣的评价和估量。

“(袁)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这主要是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主动。

“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约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袁绍“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宽”待豪强,曹操“重豪强兼并之法”,“猛”在打击豪强。

“(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四也。”在用人方面,袁绍气度狭小,用人唯亲;曹操恢然大度,用人唯才。

“(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曹操在谋事和决策方面胜过袁绍。

“(袁)绍因累业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曹操以至诚待人,天下归心;袁绍徒会沽名钓誉。其所纠合,臭味相投,藏污纳垢而已。曹操德胜于袁绍,故得士之心。

“(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曹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惠在下民。而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命。曹操仁胜于袁绍,故得民之心。

“(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曹操的明胜在于善御臣下,内部团结。

“(袁)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曹操的文胜在于善以礼和法治国。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曹操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袁绍不懂军机,这是武胜。

郭嘉从袁、曹双方的政治、经济政策,军事实力,人心向背,到个人的气质和才能,做了全面分析。所引出的曹操十胜的结论,是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推断。曹操的其他谋士,如荀彧和贾诩,也曾对官渡战前的袁、曹形势作过分析和预测,都看到了胜利的先兆。荀彧预言曹操有四胜,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贾诩预见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可说是智者所见略同,都作了同样正确的判断,都对坚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的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为详尽、细致、深入。正确的预见,不是盲目的猜测、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抽象、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它是智慧和才能结出的硕果。郭嘉精确地预见曹操十胜,证明他是一位高明的谋士。

郭嘉通过自己对袁、曹二人的认识,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优劣之势,透过袁绍兵强粮足、地广人多的表现现象,指出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决”、“是非不可知”、“不知兵要”等致命弱点,尤其是讲到袁绍恤人饥寒的“妇人之仁”以及“大臣争权,谗言惑乱”等问题,只有在袁绍麾下耽过的郭嘉才能有此认识,也才能与曹操的优点作如此鲜明的对比。郭嘉的精辟分析,在以后的战争进程中,都逐一得到证实。

郭嘉的分析,增强了曹操的信心,为曹操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曹操听从郭嘉等谋士的建议,乘袁绍进攻公孙瓒之机,先消灭吕布,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然后全力对付袁绍,终在官渡一战击溃袁军主力,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业。

料孙策之死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孙坚镇压黄巾起义,立下战功;力劝行车骑将军、司空张温杀董卓,虽未被接受,却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后被任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袁术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荆州,刘表使黄祖迎战。孙坚击破黄祖,追渡汉水,围襄阳。“(黄)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孙坚死时,孙策才十七八岁。这位英俊少年,继承父志,驰聘疆场,东征西讨,创业于江东。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人们亲切地呼为孙郎。袁术曾羡慕地赞叹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得知孙策平定江南,极为忧虑。“意甚难之,常呼‘独自此儿难与争锋也’。”孙策英雄无比,“转战千里,尽有江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后方空虚,“(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孙策此谋,极有见地,所选择的是一个极有利的时机,加之孙策骁勇善战,这确是对曹操的威胁。无怪曹操集团“众闻皆惧”。唯有郭嘉,神情安然,不慌不忙,他料定孙策此举,难以成行。众人大惑不解。郭嘉解释并进而推测说:“(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众人听了郭嘉的预言,不禁半信半疑。但不久,这个似乎难以置信的预测,即为事实所证实。“(孙)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众人虚惊一场,方拭去惧怕袭许的冷汗,安下心来,同时为郭嘉的料事如神而深为折服,赞叹不已。

许贡原为吴郡太守,“(孙)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另据史料说,吴郡太守许贡曾上表汉帝,建议将孙策“召还京邑”,“若放于外必作世患”,被孙策截获,孙策大怒,绞杀许贡。“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孙策外出打猎时,“卒有三人,即贡客也。”孙策“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然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