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21

第21章 多媒善断——郭嘉(2)

孙策为郭嘉所言中,死在将袭许之时,当出于偶然,但他料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表明他对各政治势力集团的情况和动向洞察秋毫,对孙策的性格特点亦了如指掌,对孙策统治下江东各种势力的消长和多种矛盾的发展趋势胸有成竹。加之具有对所掌握的第一手丰富资料进行概括、抽象、推理的极高才能,就能作出具有常人不可思议的精确性的预见。准确地预见到孙策之死,就是他运用这种才能的杰作。

平二袁之谋

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获全胜,袁军一败涂地。气急败坏,懊丧无比的袁绍,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忧惧而死。曾参加官渡之战谋划的郭嘉,又跟随曹操进讨袁绍的长子袁谭、少子袁尚。此时袁尚继承父位,袁谭不满。袁尚疑忌袁谭,拨给他指挥的兵力甚少,还派亲信逢纪跟从袁谭,实则监视。袁谭多次要求增兵,袁尚与谋臣审配等不与,袁谭大怒,杀死逢纪。曹操渡过黄河攻袁谭,袁谭无奈,向袁尚告急。袁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谭取兵众不还,于是就以审配守邺城,自率兵众前往助袁谭,与曹军在黎阳相持。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到次年二月,大战城下。结果,袁谭、袁尚败退入城。曹操将围黎阳城,袁军连夜逃遁。曹军一直追到邺城下,并把田里的麦子收走。诸将因连战皆捷,皆欲乘胜进击,郭嘉却在大家的兴头上,提出停攻、撤军,南征刘表。众人大惑不解。郭嘉解释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郭嘉在此提出了最有效地消灭二袁的方案,并对提出这一方案的依据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当时的形势下,乘胜进攻消灭二袁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二袁还有相当的实力,消灭二袁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在战争中常常是,甚至主要是依靠自己一方的英勇奋战,乃至伴随着一定的牺牲,才能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但如果能够巧妙地使敌人自相残杀、坐收渔人之利,才是最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故《孙子》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曹公注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指挥敌人自相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奇迹有时是不可思议的,但也最能显示谋士的才能。郭嘉提出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使二袁火并、自相残杀的奇妙的谋略。这个谋略不是空想,而是具有潜在依据,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那些磨刀霍霍、杀气腾腾,主张乘胜进击的莽汉们,是看不到、想不出的。郭嘉却清楚地看到了二袁存在火并的矛盾基础。袁绍本想舍长子而立少子,生前未能安排就绪,袁尚抢先一步继承袁绍之位,袁谭则自号军骑将军,各不相让,这是二袁争权夺利,进而火并的根源。郭图与逢纪等谋臣为了各自的私利,分别拥戴袁谭、袁尚,谋臣的分裂和怂恿,必然加剧二袁的矛盾,这是火并的促进力量。

二袁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受客观条件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它可由潜在状态发展到激化,也可能被削弱而暂时隐蔽。即二袁“急则相持,缓而相争。”作为第三者的曹军一方,不能仅隔岸观火,守株待兔,坐待二袁的火并,而应积极地给予影响和加以引导。这时曹军一方,处于十分有利的,主动的地位。但如若急攻,二袁面临覆亡的共同下场,必然一致抗曹以求生;如若缓兵,二袁则不畏败亡而自相争权。郭嘉的巧妙谋划,首先是缓兵停攻,使二袁从迫在眉睫的危亡恐惧中解脱出来,与曹军的外部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仅此尚不能达到目的,因为曹军虎视眈眈地守在旁边,忧心忡忡的二袁,是不会无所顾忌地火并的,故而还需要撤兵,佯装进攻刘表,这完全是为欺骗敌人而制造假相。“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二袁即会乖乖地听从安排,放手火并起来。待其两败俱伤,即可坐收渔人之利,兵法上叫做“乱而取之”。郭嘉的这一谋略如此巧妙、高明,众人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曹操高兴得连连称善,即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下令南征刘表。心惊胆战的袁谭、袁尚大喜过望,接着果然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打败,无计可施,只得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虽以征刘表为名,麾军南搦,却一步三回首,两眼盯着二袁。刚到西平,即止步不前,见二袁果然火并,心中大喜,一口答应袁谭的求降,立即出兵援救。十月,军至黎阳。袁尚遂放弃平原之围,退守邺城。十二月翻脸讨袁谭,建安十年远征辽西乌丸。曹操占有冀州,不久全占冀、青、幽、并四州。郭嘉精心设计的平二袁之谋,步步实现。他又建议广收人才。“河北即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郭)嘉之谋也”。郭嘉因功被封为洧阳亭侯。

争乌丸之策

在平定河北后,曹操的当务之急是征讨三郡乌丸。三郡乌丸是长期生活在北部边地的少数民族,尤以辽西单于踰顿,数为边患。曹操将征乌丸时,诸将都不赞同。说:“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诸将反对征乌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过低地估计了袁尚兄弟与乌丸的潜在威胁,认为袁尚兄弟,亡命之人,无实力乌丸不能为其所用;二是过高地估计了刘表的威胁,以为刘表将派刘备偷袭许都,造成后顾之忧。

在对征乌丸的一片反对声中,“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郭嘉的结论与诸将相反,认为袁尚兄弟与乌丸是严重威胁,而刘表不会成为后顾之忧。

袁尚兄弟与乌丸为什么会成为严重威胁呢?一是袁绍曾长期笼络三郡乌丸:“袁绍皆立其酋谊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尤强,为绍所厚。”袁氏与乌丸豪酋长期勾结,关系殊深,袁尚兄弟穷途末路,前来投奔,必然极力煽动。乌丸首领因与袁氏的亲密关系及抱有野心,必将兴兵进犯。二是曹操刚刚得到冀、青、幽、并四州,立足未稳,根基不牢,极易得而复失。即如郭嘉所说:“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这一威胁,当然是极其严重的。因而对乌丸不能不予以征讨。郭嘉又指出,只要指挥无误,战术巧妙,乌丸又是完全可以打败的。“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为什么说刘表不会成为后顾之忧呢?郭嘉作出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刘表为人和二刘(刘表与刘备)关系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认为“(刘)表,坐谈客耳”,只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其实心无大志,胸无雄图,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决不能成大事。这时刘备正投靠刘表,但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刘表猜忌刘备,二刘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即使在远征乌丸、后方空虚之时,亦不必担心他们能袭击许都。

郭嘉对远征乌丸的必要性、可能性、把握性的精妙分析,坚定了曹操的信心,于是马上下令出兵。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大军至无终。郭嘉又提出了战胜乌丸的具体战术和策略,即“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突袭。郭嘉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他建议留下辎重,轻兵猛进。曹操接受他的建议。七月“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乌丸首领没有料到曹操大兵突至,惊慌失措,仓促应战。“(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曹操登白狼山,纵兵猛击,大败乌丸兵,“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九月,曹操率大军自柳城凯旋而归。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尚、袁熙、速仆丸,传送其首。曹操按郭嘉的谋划,取得了远征乌丸的全面军事胜利。

叹英雄命短

在曹操的主要谋臣中,郭嘉是一位年青而又活跃的人物。曹操说他“体通性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乃至颇有点不修边幅。以致“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多次告他的状。但“嘉意自若”,并不在乎。曹操不但不责怪郭嘉,反而“愈益重之”。

作为谋士的郭嘉,与主帅曹操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曹操后来回忆说,郭嘉“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曹操还把他引为知己,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其实,与曹操这种手握政刑之柄,而广有权谋的人共事,是难免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的。就连最主要的谋臣荀彧,因不支持他当魏公,都被迫死于非命。但郭嘉竟成了曹操的知心朋友,关系如乳水交融,于此亦可见其通达圆和,善处人际关系。

郭嘉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每月大义,发言盈庭”,畅所欲言,十分自信,颇以良佐奇谋为己任。而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动无遗策”,在谋划军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曹操曾历数郭嘉的功劳说:“东擒吕布,西取睦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踰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尚首。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才气横溢、风华正茂的谋士,却不幸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自柳城归来时,病重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此时曹操北征乌丸胜利返回,正踌躇满志,欲兵锋南指,统一中国,极需郭嘉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谋臣。郭嘉之死,对他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曹操极为悲痛,至为惋惜。“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不禁深自肺腑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无可名状的悲叹。他对荀攸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在给荀彧的书信中,也追念郭嘉说:“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曹操不止一次表明,曾打算将自己身后之事托付郭嘉。可见他对郭嘉的重视和依赖,非他人可比。曹操为追封郭嘉上表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并追谥为卢侯。

此后,曹操对郭嘉仍然念念不忘。“征荆州还,于巴兵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恰是在郭嘉去世,失去其辅佐和谋议的情况下发生的。无怪曹操有此叹。这一悲叹,充满了对郭嘉早逝的痛惜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