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24

第24章 大智若愚——荀攸(1)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出身士族,祖父荀昙,官达广陵太守。荀昙之兄荀昱,位至沛相,与李膺、王畅等名士名为“八俊”。荀攸年少丧父,又聪颖可爱,祖父和叔父都很疼爱他,特别关心他的学业。学问渊清的祖父,又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荀攸成为学贯古今,满腹经纶的名士。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死,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秉欧,征请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位进京,拜荀攸为黄门侍郎。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荀攸参与谋划了暗杀董卓的计划,结果功败垂成,并因此而获罪入狱。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吕布刺杀董卓,荀攸得以获释出狱。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著名谋士荀彧举荐荀攸为官,曹操早听说荀攸的大名,于是征拜荀攸为汝南太守,进而又拜为尚书。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南阳张绣,荀攸力挽败局,妙手回春,与曹操巧设奇计,大破敌军。后来荀攸又提出了缓军以待,诱降张绣的谋略,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归降了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秋,曹操征讨吕布,荀攸随军出征,策划军机,与另一重要谋士郭嘉一道力劝曹操一鼓作气擒拿吕布,并一举获得成功。

荀攸长期跟随曹操征战疆场,戒马倥偬,策划军机,克敌制胜,功勋卓著,深受曹操的信任与倚重。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深受宠信,避免了刚正不阿的小叔荀彧惨死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病死。

荀攸为东汉末年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的谋略对曹操集团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研究他一生的主要谋略,对启发人们的智慧是大有裨益的。

智擒杀人犯

荀攸年少即十分聪明,比别的孩子早熟,他七八岁时,叔父荀衢喝醉了酒,误伤了他的耳朵,他为了不使叔父心中难受,出入和游戏时,总是小心地将受过伤的耳朵避护起来,不让叔父看到。荀衢了解他的苦心之后,对侄儿的聪明和早熟大为惊异。

荀攸年少丧父,好在祖父和叔父都很疼爱他,不幸的是,荀攸十三岁时,祖父死去,荀攸极为悲痛。这时,祖父的故吏张权,匆匆跑来吊丧,掩面哭号,如丧考妣,还一再说,为了报答太守的大恩大德,他要为太守长期守墓。极度悲痛中的荀家人,都为这位故吏的孝心所感动,怀着感激的心情,准备答应他的请求。只有少年荀攸,敏锐地觉察此人行为反常。他想,祖父生前,没听说与此人有深交、对此人有大恩,非自己的尊亲而又无深交和恩惠,却要求为之守墓,这是不合于人之常情的。

既生此疑,他就更细心观察,发觉此人对死者之悲情不由衷;对死者之爱,言过其实;守墓之求,期于必允;言辞躲闪,必有所隐;面带惊忧,必有所惧。也悄悄对叔父荀衢说:“此吏神色特别,所求反常。大概有作奸犯科之事。”一句话提醒了叔父,忙叫过张权,进行盘察。

张权做贼心虚,以为露了马脚,事情败露,遂供认犯了杀人罪,逃亡在外,欲以守墓为名,暂避于此,逃脱官府追捕。事情的真相弄情之后,人们对少年荀攸超人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勇谋刺董卓

汉灵帝死后,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许。何进乃召军阀、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欲以威胁太后。野心勃勃的董卓喜出望外,立即提兵入京。这时,何进被宦官杀死,袁绍带兵入宫,杀死宦官二千余人,基本肃清了宦官势力。董卓到京,立即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傀儡皇帝,是为汉献帝,废杀何太后。“(董)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董卓的狂悖和暴虐引起人民的深切痛恨和有志之士的反对。

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荀攸,疾恶如仇,按捺不住义愤与焦虑的心情,急于除贼报国,解民倒悬。遂与同志好友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密谋:“董卓无道,基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于是,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谋划了暗杀董卓的计划。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冒险的计划,对身在朝廷而无兵权的荀攸等爱国志士,舍此别无他计可施。不过,董卓老奸巨滑,异常乖觉,而又护卫森严,爪牙遍布,暗杀计划困难重重。果然,功败垂成,事将就绪而被发觉。董卓大怒,命逮捕何颙、荀攸,投入监狱,欲穷治同党,一网打尽。何颙早年即“显名太学,于是中期名臣太傅陈蕃、司农李膺等皆深接之”,是很有名望的党人,一旦身陷囹圄之后,却寝食皆废,心如死灰,惶恐万端,不胜忧惧,遂于狱中自杀身亡。而年轻的荀攸,虽锒铛入狱,却无忧无惧,饮食自若,言词激昂,横眉冷对,凛然不可犯。狱吏惊惧三分,囚犯赞叹不已。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吕布刺杀董卓,天下人心大快,“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内相庆者,填满街肆。”消息传来,狱中一片沸腾。荀攸等即刻获释,但他为何颙的自杀深感遗憾。刺杀董卓,虽由吕布完成,而非荀攸实现,但荀攸的除奸报国之心十分可嘉。身陷囹圄之后,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这种大智大勇,对他此后需要临危决断、出奇制胜的谋士生涯,是至关重要的。

荀攸出狱后,弃官归家,不久,又被公府辟召,举高第,迁为任城相。他见中原地区兵连祸结,骚扰不已,不愿在此就职,自因蜀地偏远,形势险固,而人民殷盛,可立身安泰而有所作为,乃求为蜀郡太守,被朝廷批准。但因交通阻绝,不能赴任,只得暂驻荆州,以观时变。

缓军料张绣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政治上取得主动,急于网罗人才,大展宏图。著名谋士荀彧遂举荐从子荀攸,曹操大喜,当即亲自写信给荀攸,请他出山相助,信中说:“当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先生独处一隅,顾视蜀汉以静观天下之变,不是太久了吗!该是出山以展大才的时候了。”于是征拜荀攸为汝南太守。荀攸欣然应命,又入为尚书。曹操一向听说他的大名,即刻请来相见,一番谈论,知其确有其才,甚为高兴,对荀彧和种繇说:“公达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才。有他和我共谋大事,统一天下尚有何难!”于是,立即任命荀攸为军师,付以谋划军机的重任。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军师荀攸跟随曹操征讨南阳张绣,他分析并建议说:“张绣与荆州的刘表联合,互为依靠,其势力尚强。但张绣是游军,需仰食于刘表,长期以往,刘表担负不起这个沉重的供应负担,双方势必乖离,产生矛盾。我们不如缓军以待其变化,变生可为我所用,那时,即可乘机诱使张绣归附。如若现在发起急攻,刘表害怕势孤,必然救援,两军相合,其势难破。”在这里,荀攸不是孤立地看待张绣,而是对有关的各方政治军事势力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刘表和张绣基于利害关系的行动估量,是十分精辟的。很可惜,曹操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三月,遂进军至穰(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向张绣发动进攻。张绣危急,向刘表求救。刘表害怕友军败灭而自己势孤,遂于五月出兵救援,直插其军后。曹操被迫撤围退兵。张绣乘势来追,直到安众(今河南省南阳市北)。

“(张)绣与(刘)表兵合守险公(曹操)军前后受敌。”曹操进退两难,懊悔无比,对荀攸说:“后悔未听先生之言,以致如此。”在前后受敌、十分危急的情势下,荀攸力挽败局,妙手回春,与曹操巧设奇计,反大破敌军:“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对战局总算有了挽回。荀攸初谋而言中,曹操未纳而受损,证明了荀攸料敌设谋的高超才能。曹操由此深知荀攸非凡的谋略才干。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曹操对荀攸的谋划,往往深信不疑,敬而纳之,将他对军机的谋划,变成军事行动,付诸实践,由此,常常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在“袁强曹弱”的形势下,张绣在贾诩劝说下,归降了曹操。由此看来,荀攸这时提出的缓军以待、诱降张绣的谋略,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很明智的。

急攻擒吕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秋,吕布与袁术沆瀣一气,相互勾结,派出大将高顺进攻刘备。曹操派夏侯惇援救,连战失利。刘备亦被高顺打败。曹操欲亲征吕布,诸将反对说:“刘表、张绣在我之后,虎视耽耽,此时远袭吕布,刘、张乘我之后,是十分危险的。”荀攸却认为:“(刘)表、(张)绣新破,势不敢动。(吕)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曹操对荀攸的分析,极为赞同,连连称好,才下定了征讨吕布的决心。九月,遂率军东进。十月,在彭城大杀大砍一道,然后攻到下邳。吕布亲自率骑兵迎战,曹军攻势迅猛,大破吕布军,活捉其骁将成廉,一直追击到下邳城下。吕布惊恐欲降,但其大将和谋士陈宫等人,一再阻挠其求降之计,力劝他求援于袁术,固守再战。吕布不得已出战,又被打败,只得还城固守。吕布虽败,但他究竟是勇猛惯战之将,加之陈宫等人为之谋划,将士惧怕城破被屠,皆拼死守城,故而将下邳守得如铁桶一般,曹兵一再猛攻,无济于事,加之连战不休,曹军疲惫不堪。曹操无奈,打算班师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