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1976)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字翔飞,曾用名飞飞、伍豪等。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领导人,并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历任我党我军重要领导职务。建国后,一直任政府总理。
周恩来总理一生深深地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民。他长期担负着处理党和政府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他始终关怀着普通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利益,和群众心连着心。
1958年9月26日晚上十点多钟,北京市一辆5路公共汽车开到天桥剧场。可能是刚散剧的缘故,车上的乘客特别多。售票员边售票边照顾乘客,车前车后地忙碌着。
“同志,买两张到北海的票。”售票员低头划票、撕票,抬头递票——“啊,周总理!”是他,宽额头,浓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脸和霭可亲的微笑。售票员一喊,整个车厢沸腾了,“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和我们一起坐车哩!”人们互相传告着。
周总理慈祥地微笑着向大家点头,又轻声问售票员:“小同志,工作累不累?行车习惯了吗?”
“不累。”没等售票员再说话,乘客们一双双热情的手伸向总理。
司机听到周总理乘他开的车,他多么高兴啊!但他忍住了,双手紧握方向盘,精神更加集中,把车开得又快又稳。车到北海,售票员抢先跳下车伸手搀扶总理,总理自己稳步走下车,握握售票员的手说:“你们辛苦了”。并向司机招招手。人们看见周总理和另一位同志一起在秋风中走向人行道,向中南海走去。
“看,他那么忙那么累,还跟我们一起乘车。”车厢里的人敬慕地说。
“这不是第一次,1954年冬天他坐公共汽车绕了半个北京城呢!”另一位乘客接着说。“真的?”人们吃惊地望着他,听他讲起1954年冬天的事。
那年,周总理为了了解职工乘车的情况,他特地在傍晚下班乘客最拥挤的时候,从北京图书馆门前乘车,下了公共汽车又换乘电车,在市区绕了大半圈,当时车里人多,大家纷纷起来给总理让座。周总理客气地请大家坐下,自己却站着和身边的乘客亲切交谈,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生活怎么样,上下班路上乘车需要多少时间。大家非常感动,说:“您工作那么忙还和我们一样坐公共汽车,我们太过意不去了。”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会一下你们的生活嘛!”
事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北京市交通问题,增加汽车路线,十字路口设立“安全岛”,职工上下班乘车更方便了。
5路汽车上的乘客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更加激动。“真是位人民的总理啊!”人们从心底里热爱这位好总理。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房倒屋塌,田地裂缝翻沙。周总理听了心急如焚,第二天就乘直升飞机来到灾区。
飞机在寒风中降落了。周总理对赶来的干部群众说:“你们受灾了,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
当天晚上,总理到救灾指挥部了解灾情,部署工作。突然,房屋拼命摇晃起来,泥土刷刷直落,这是5级以上余震。同志们急切地说:“总理,赶快离开这里吧!”
周总理看看墙壁,见余震已过去,便淡淡地说:“没什么,继续谈吧。”在这间墙壁震裂了的房间里,他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钟。
第二天早上,总理赶到受灾最重的白家塞去慰问群众。他站在一个木箱上,面对群众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讲话后,他又挨家询问、查看。在一堆破砖碎瓦前,他抱起一个女孩对村干部说:“孩子是革命接班人,要好好照顾,一定要带好娃娃。”
3月22日,邢台又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来到灾区。那天正刮着六、七级大风,田野上黄尘滚滚。总理安然地站在冷风里与人民交谈。人们激动地说:“俺们受了灾,把您老人家惊动来了。”总理说:“为人民服务嘛,应该。”
闻信赶来的群众越来越多,周总理建议就地开个群众大会。他让群众坐在背风的地方,自己站在一个小木箱上迎着大风向群众讲话。口干了端起粗瓷大碗,吹开漂在水面上的灰尘喝几口水。他从早忙到晚,人们劝他多少次“该吃饭了,总理。”他总说:“不忙,不忙。”
从早晨5点到晚上9点,周总理一分钟没停地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他走了两个县四个地方,讲话累得嗓子都哑了,连饭也没顾上吃。
晚上,他到了一个驻军营房前,同志们请他到城里去吃饭,他说:“不必了,和战士们一起吃就行了嘛?”那天,他全天只吃了一顿饭:烙饼炒白菜。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因患癌症,于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周总理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养育他的人民。他把自己一生全部奉献给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