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爱国爱民(下)
28597000000004

第4章 冯子材边关破敌

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者用武力占领越南后,又策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援越抗法的战场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沙场老将,他足智多谋,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指挥清朝军队,连获“镇南关——谅山”大捷,为世人所瞩目。这位老将军就是冯子材。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生于广东钦州,他原是行伍出身,1850年参加过刘八领导的广东天地会的反清起义,第二年接受了“招安”。从此,他成为清军中的一员骁将。屡建战功,被升任为广西提督。1882年,65岁的冯子材,因不满朝廷中一些佞臣嫉贤忌能,排斥异己的卑劣行径,就借口有病,辞职还乡,闲居在家。

这时,正值法国侵略者用武力胁迫越南沦为它的“保护国”后,又大肆挑起反华战争之时。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对法国侵略者的挑衅一再妥协退让,在法国政府的软硬兼施下,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但法国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又分兵两路,一路由远东舰队在台湾海峡进行武力讹诈,一路由陆战队盘踞在谅山一带,向中国边境寻衅。1885年2月,法国直扑谅山和镇南关,清军前线统帅在主和派的示意下,仓惶逃走。法军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谅山,并一度闯入镇南关。法军狂妄地在关前立柱,写道:“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镇南关周围的人民,誓死抗战,他们也在关前立柱,写道:“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以此表达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强决心。

闲居在家的冯子材,想到国难当头,而自己报国无门,不由得忧心似焚,整日抚摸佩刀,长嘘短叹。他多么希望重上沙场啊!

随着南部边境的形势日益恶化,当时的朝野上下,要求援越抗法的呼声不断高涨。清政府在朝廷中主战派的强烈要求和极力推荐下,重新启用冯子材,令其督率旧部,再上战场。冯子材虽年近7旬,但他接到朝廷任命后,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保卫边疆的重担。

冯子材到广西就任后,立即被前线各军将领推举为“前敌主帅”。他整顿溃军、改编队伍;他亲自勘察阵地、布置防御;在隘口抢筑了一条长三里半的长墙;在岭顶上修建了炮台;他布置自己所率的“萃军”当中路,扼守长墙和山头要塞;布置其它各路军在中路的东、西方和后方,成犄角之势,以便互相策应。

法军见势,不敢正面强攻,便派出驻扣波的法军从侧翼偷袭,以求一逞。冯子材得到法军偷袭的密报后,毅然采取先发制人的战术,令一部清军去侧翼狙击,一部分“萃军”直捣法军据点扣波。从侧翼来犯的法军,遭到狙击清军的迎头痛击,当溃逃到驻地扣波时,又被早已埋伏的“萃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钻进了文渊城。几天后,冯子材主动出击,袭击了法军前哨据头文渊城,一度冲进城中心,摧毁了两座山头炮台。这两次战斗的胜利,提高了清军的士气,灭了法国侵略者的威风。

三月二十三日,盘踞在谅山的法军,在前线司令尼格里的指挥下,进攻镇南关,他兵分三路,两路攻东岭炮台,一路扑向长墙。他们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攻陷了东岭上三座炮台,关前隘长墙也危在旦夕。在这紧急关头,冯子材激昂地向将士大呼:“如果再让敌寇闯进关内,我们有何面目回去见两广父老!”全体将士在主帅的激励下,个个争先冲出长墙,与敌人展开肉搏,誓与长墙共存亡,终于杀退敌人的进攻。第二天黎明,尼格里又分兵三路,每路二三千人,还配有上千门炮,炮火比前一天更加猛烈。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法军大队主力猛扑长墙,有的爬过了清军防守的壕沟,有的已冲上了长墙。在长墙上督战的冯子材,眼看形势十分危急,他当机立断,大喝一声,手执丈八长矛,冲出长墙,他的两个儿子紧随其后,冲入敌群。全军将士一看主帅身前士卒,也大开栅门,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群,同法军展开肉博。一千多名越南义勇军也投入了战斗。好一场天昏地暗的殊死搏斗,终于把法军压下山谷,全部夺回东岭上的三座炮台,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

二十五日,冯子材发出了总攻击令,中国军队和越南义勇军个个争先奋勇,从长墙和各个山头、战壕、树林里冲出,海潮般地向山谷里的法军冲去,一场激战,法军被杀得溃不成军。尼格里只好下令撤退,留下一千多具尸体,夺路而逃。

冯子材决定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他率各路大军即日启程,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停蹄,夺关斩将,捷报频传。三月二十六日一举攻下文渊城;三月二十九日,又攻下法国侵略军盘踞在越南北部的军事基地谅山。在攻打谅山的战斗中,冯子材运用“正面明攻,奇兵暗袭”的巧妙战术,法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尼格里也身受重伤,退出谅山逃命。这就是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著名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在此同时,其他海陆战场都取得很大胜利,一时,法国在越南的侵略军,已处于草木皆兵,被动挨打的局面。法军大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立刻引起巨大震动和恐慌,并导致当时法国内阁总理的倒台。

在镇南关——谅山大捷后,冯子材的大军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法军,预期在一年之内,全部光复越南的大好河山。

但是,清政府对法宣战是被迫的,并没有打到底的决心。特别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为了维护其统治,宁愿与法国谋求妥协。就在中国军队节节胜利的时候,清政府竟然下令前线停战,并限期四月七日撤退。

面对朝廷的荒唐决定,冯子材等前线的爱国将领无不义愤填膺。冯子材代表前线军民,数次致电朝廷,要求“诛和议之人”,废除条约向朝廷表达了前线将士矢志抗战到底的决心。可是,这只换回了朝廷的严旨斥责。这位壮心未已的老将军,只得挥泪班师。在冯子材的大军回国路上,中越人民竭力挽留,痛哭不已。

冯子材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长留在中越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