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28688700000005

第5章 宽容——凡事都要看得开(1)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把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缩小而不是放大。能够拥有宽广的胸怀,如果我们凡事都能看得开,那么,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也会更加接近成功!

1.佛印大肚能装佛

大才子苏轼有很多好友,比如黄庭坚、佛印和尚、秦少游等。据传说,他与朋友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

有一天,苏轼想逗佛印和尚玩,于是问他道:“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看了很久之后,对苏轼说道:“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轼听到了佛印的回答之后哈哈大笑,暗爽不已,然后笑着问佛印道:“你知不知道我看你像什么?”

佛印知道苏轼又要整人了,于是笑着说道:“我不知道。”

苏轼笑着说道:“我看你像一堆屎。”

佛印和尚听到以后并没有生气,只是宽容地对苏轼笑了笑。

回到家以后,苏轼越想就越开心,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妹妹。他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个才女,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很机灵,常常帮助苏轼化解难题。

苏小妹听了这个故事以后笑了,对苏轼说道:“哥哥,这次你可亏大了。因为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外在就会看到什么。佛印把你看成一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但是你却把他看成是一堆屎,不是说明了你心中正装着一堆屎吗?”

苏轼听完之后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觉得自己亏大了。

我们佩服佛印和尚的气度,苏轼那样说他他也不生气,就这么不动声色地让苏大学士吃了一个暗亏。他的宽容让苏轼更敬重他,也让我们更加敬重他。

我们也很佩服苏轼的气度,他性格活泼,喜欢开玩笑,但是他在吃了亏时不生气,没有在心中记恨佛印和尚,反而开怀一笑。

也只有他们那样豁达的人才能彼此相知,成为知己吧!

在生活中,对很多事情是不用那么认真的,有的时候,人需要莞尔一笑,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美好的东西。

只有像佛印和苏轼那样,凡事都宽容一些,才能活得开心!

2.宰相肚里能撑船

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名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宋太宗任命为副宰相。很多人都不服气,常常在私下里议论他。

他列席早朝例会的时候,有人在他后面出声讽刺道:“哼,这个人这么年轻就当了副宰相,会有什么才能呢?”

当时朝廷上很多人都听见了那个人的话,还有人不住地转过头去看说话的人到底是谁。但是吕端却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根本不为所动,也没有回头去查看说话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下朝的时候,吕端就像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从容地从队列中走过。有几个和他比较要好的同僚就为他打抱不平。他们为没有帮吕端打听出那个嘲讽者的姓名而懊恼,还纷纷赌咒发誓一定要帮吕端查出那个可恶的人到底是谁。

可是吕端却淡淡地对他的朋友们说:“还是不要打听了吧,我不想知道那个人是谁。如果不知道,我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知道了那个人是谁,我难免会心怀怨恨,这样对我自己不好,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开心吗?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啊,反正我也没有什么损失。”

他的朋友听到吕端的这番话以后,都很敬佩他的为人,觉得他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把这个故事告诉他们认识的其他人。

结果,吕端的这番话就在宋朝的官员中传开了。官员们纷纷为这位年轻的副宰相而折服,再也没有人敢因为他年纪轻而小觑他。那位在朝上讽刺他的官员也羞愧得无地自容,以后对吕端都恭恭敬敬的,再也不敢说那些嘲讽他的话了。

吕端靠他的宽容和大度折服了所有人。

一个人要能宽容别人,要有广阔的胸怀才能成事。古语“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将军和宰相都有大的度量,而反过来其实也是可以成立的:只有拥有广阔胸怀和大度量的人才能成为将军和宰相。

我们应该学习吕端,他并没有小肚鸡肠地去查找那个讽刺他的人,找到了又能怎样呢?骂他,打他,还是用自己的权力去狠狠地整治他?如果吕端这样做,朝廷上还有几个人能信服他,他副宰相的位子还能坐得稳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想要堵住人们的言论,不让他们说话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吕端如果那么做了,效果会很不好,不仅不能禁止住人们的言论,反而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而他这样看开之后,事情就都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人们不仅不会轻视他,反而会敬佩他的为人,使他以后在朝堂上更加有威信。

所以,我们要向吕端学习宽容,只有凡事都能看得开,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3.仁君出直臣

战国初期,魏国的国王魏文侯礼贤下士,言而有信,团结友邻,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很有实力的国家之一。

赵、魏、韩三国是邻国,他们互相之间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但是有一次,赵国却因为某些理由想攻打韩国,于是就向魏国借兵。魏文侯拒绝了赵国的要求,对赵国的使者说:“我们和韩国是盟国,我不会和你一起出兵攻打韩国的。”赵国的使者被魏文侯拒绝了以后就怒气冲冲地走了,并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赵王。

过了没几天,韩国也想攻打赵国,想请魏文侯出兵,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但是魏文侯也拒绝了他们。魏文侯对韩国的使者说:“我们国家和赵国是友好国家,我们之间签订了睦邻友好的条约,我是不会和你一起攻打赵国的。”于是,韩国的使者也怒气冲冲地走了,并把这一情况报告给韩王。

韩王和赵王本来听说魏文侯不想和自己结盟的时候都很生气,但是后来又听说魏文侯拒绝和对方结盟来攻打自己的时候都非常感动,觉得魏文侯不愧是一个诚信的人,于是,都把魏国看做是赵、魏、韩三国之首。

韩、赵两国派使者来,对魏王表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魏文侯很高兴,觉得自己是一个仁君,于是就在宴请赵、韩两国使者的时候问自己的大臣:“你们认为我是一个仁君吗?”

大臣们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仁君了。”

魏文侯听到以后很开心,于是哈哈大笑。

没有想到这个时候任座跳出来说:“您怎么会是仁君呢?您刚刚攻打下中山国,不把它封给你的弟弟,而把它封给你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君呢?”

魏文侯听到以后大怒,不仅生气任座说自己不是仁德的君主,更生气地是他让自己在外国的使臣面前丢了面子。任座看见魏文侯的脸色不好,于是就起步赶快离开。

这个时候翟璜想救任座,而且不想让魏文侯在别国的使臣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就对魏文侯说道:“恭喜大王!您是多么仁德的君主啊!我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是多么的耿直,所以我知道您一定是仁君。”

魏文侯听了以后哈哈大笑,放过了任座,没有追究他的罪过。

使者们为魏文侯的心胸所折服,纷纷夸赞魏文侯是一个仁君,回国以后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了自己国家的君主。赵王和韩王听了这件事以后就更加佩服魏文侯了。

魏国也在魏文侯的带领下日益强大起来。

魏文侯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君主,所以魏国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国家。

战国时,国家林立,很多国家都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时代,君主一定要自己不断地奋发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不让自己的国家覆灭。

他们都在寻找成功的方法,其中,宽容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要素。试想一下,一个君主如果不能宽容他的臣子犯的错误,会怎样呢?

人孰无过?只要是人就会犯错,如果国君不能宽容自己臣子犯的小错,只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把自己的栋梁之臣给杀了,那么,他还有几个可用的人?还有什么人愿意投靠他呢?那他的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吧。

于是,那个时代的君主们纷纷学习宽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使自己成为仁君,使自己成功。

我们是否也该向他们学习呢?学会宽容,只有凡事都能看得开,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4.绝缨会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伟大的君主,带领楚国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使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他本人也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个历史上有记载的雄才大略的君主。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领士兵们灭了叛党,回到楚国的都城。楚庄王非常开心,就在晚上开了一个庆功会——“太平宴”。

楚庄王和他的臣子、将军们一起喝得很开心,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

这个时候,楚庄王为了犒赏自己的将士,就把自己最宠爱的许姬叫了出来。许姬是一个非常美貌的女子,很得楚庄王宠爱。

许姬给臣子和将士们斟酒的时候,有一个人看见许姬美貌,就忍不住拉住了许姬的手。许姬十分聪明,就顺手把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子给拿了下来。那个人发现许姬拿走了自己的缨子之后非常害怕,就放开了许姬。

许姬跑到楚庄王那里,对楚庄王说:“大王,刚刚我给群臣敬酒的时候,有一个人对我不敬,想要骚扰我,我把他的缨子摘下来了,待会儿你让下人们点上灯,就可以知道那个鲁莽的人是谁了。大王,你一定要为我做主,好好地惩罚一下那个无礼的人啊!”

楚庄王听了许姬的话之后,不但没有让下人们点灯,反而对下人们说:“先不要点灯。”然后,楚庄王对自己的臣子说:“大家今天都很开心,带着帽子喝酒太不舒服了,我们索性都把帽子拿下来吧!”臣子们虽然都很奇怪大王提出这个要求,但是还是把帽子都拿了下来。

然后,楚庄王才吩咐下人们点灯,大家继续喝酒狂欢,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

许姬对大王的做法十分不满,就对楚庄王发脾气。楚庄王对她说:“今天是我开心,所以才邀请大家来喝酒,喝多了酒之后出现一些狂态,这也不足为奇,如果我把那个人查了出来,虽然可以显示出你的贞节,但是却会让今天的晚宴不欢而散,别人也会觉得我的度量很小,那样以后还会有谁为我拼死效命呢?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许姬听了之后,为楚庄王所叹服。

大臣们知道这个故事之后,也为楚庄王的大度所叹服,纷纷表示要效忠这位宽容大度的君主,于是,楚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历史上把楚庄王的这一次晚宴称为“绝缨会”。

在专制社会中,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一个人胆敢调戏君主的宠姬,这在专制社会里任何一个君主看来都是大不敬的罪,可以达到砍头的程度。然而,楚庄王却以一种出乎我们意料的方式保护了那位臣子,没有惩罚他,他的这种气量在专制社会中是极其罕见的。

正是因为楚庄王的异于常人,他才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我们也该学习楚庄王这种对别人宽容的心态。一个人只有拥有广阔的胸襟,才有可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如果一个人总是小肚鸡肠,睚眦必报,那么,还会有什么人喜欢他呢?他还能干成什么事业呢?

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凡事都看得开的人才能活得幸福,活得开心,才能最终得到成功!

5.让仇人为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建立了丰功伟业。齐国在他的带领下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诸国争霸中站稳了脚跟。

齐桓公有一个很信任的谋臣叫鲍叔牙。鲍叔牙有一个好朋友叫管仲。管仲和鲍叔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后世于是流传下来“管鲍之交”这么一个成语,形容两个朋友之间的感情好。

齐桓公没登基前,被称作公子小白,与他的兄弟公子纠争夺齐国的国君之位。鲍叔牙当时虽然是公孙白的重臣,管仲帮助的却是他的敌对方——公子纠。

有一次,管仲带领人马追杀公子小白,管仲亲自射了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将计就计,倒下装死,然后让车载着“倒下”的自己逃跑,让管仲以为已经射中了自己,自己必死无疑,才得以脱困。于是,公子小白对于刺杀自己的管仲恨之入骨。

后来,公子小白在宫廷斗争中胜过了公子纠,当上齐国国君,就是我们所说的齐桓公。这个时候,齐桓公想拜自己的谋臣鲍叔牙为相,却被鲍叔牙婉言谢绝了。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如果您要想让齐国强大,就得任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本来非常恨管仲,恨不得杀了他,但是后来仔细想了想鲍叔牙对自己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抛弃了自己私人的仇恨,准备请管仲为相,让齐国变得更加富强。

然而这个时候,管仲由于害怕齐桓公报那一箭之仇,就跑到了鲁国,并且被鲁国抓住了。鲍叔牙劝齐桓公向鲁国要人的时候不要说明他想请管仲为相的事,否则鲁国的人就会把管仲杀了。鲍叔牙让齐桓公派人到鲁国去要人,并且以囚犯的规格把管仲押回来,就说齐桓公要亲自报管仲那一箭之仇。

齐桓公按照鲍叔牙的计策派人去鲁国,果然把管仲安全地接回齐国,之后他拜管仲为相。管仲为齐桓公的度量所折服,日后就好好地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其他的人才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也纷纷到齐国为齐桓公效力。

多年以后,管仲终于显示出自己的才能,使齐国变得更加富强。

说起来,管仲与齐桓公的仇是很深的——管仲差一点就杀了齐桓公。

对于这样的仇恨,一般人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是一个拥有生杀大权的君主。要想摒弃前嫌,要想在有那样的仇恨之后还把一个国家无比重要的相位交给管仲,一般的人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度量,而齐桓公却这么做了,这显示出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能够容人的度量,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仇人”往往只是与我们有一些小矛盾而已,只要在生活中能够时刻都记住“宽容”这两个字就足够了。

6.国君的道歉

西门豹是魏国魏文侯手下一个很干练的官吏。他把自己管辖的邺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把装神弄鬼假说“河伯娶妻”的巫师和里长扔进了漳河,让民众不再受害,使邺城越来越繁华。

但是,西门豹生性耿直,不屑于逢迎上官、溜须拍马,于是,他虽然能干,却并没有得到魏文侯的赏识。

魏文侯亲近的大臣们还因西门豹没有送给他们好处或者是西门豹的治理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对西门豹怀恨在心,在魏文侯的面前说了他很多坏话,甚至诬陷他、设计陷害他。于是,魏文侯偏听偏信,相信了那些奸臣们的言论,很讨厌西门豹。

于是,魏文侯在接见西门豹的时候,狠狠地责备了西门豹。那些西门豹得罪过的官员们看到西门豹被痛骂都很开心,止不住地嘲笑他。

西门豹非常气愤,看着这些小人幸灾乐祸的嘴脸觉得非常讨厌,听着魏文侯的话又觉得非常伤心,国君怎么能这样对我呢?

但是,西门豹并没有立即和魏文侯翻脸,他准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魏文侯知道这些事情的真相。西门豹请求魏文侯给他一个机会,他明年一定会好好的和上官们“学习”应该如何为官,并且还向魏文侯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他再表现不好魏文侯可以砍他的头。

于是,第二年,他在出任新的地方的长官的时候,一改往日的廉洁作风,给百姓以苛捐杂税,不停地贿赂上官,还给魏文侯送了很多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