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29044100000020

第20章 找准自己最亮的星座(2)

杨澜初出茅庐,她不失本色地以一个“有教养的活泼可人的学生”模样出现在观众面前。没有明星的化妆痕迹,也没有新潮服装的“包装”,一双清纯、真诚而带点稚气的眼睛,几件开衫、连衣裙,再配上浑然天成的披肩长发,这既体现真实的身份,率真的个性,又符合节目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当杨澜的外观形象得到观众认可时,她又不失时机地使自己的气质优势、语言形象(包括声音)与这种外观形象相呼应、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杨澜通过对个人良好气质因素的适度外化,成功地显现出自己的文化气质优势。杨澜在为《正在综艺》节目写串场词时,常利用自己对英语精通的特长去寻找合适的知识要素加以利用,这与节目的知识性不谋而合。

杨澜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有很好的家庭教养和知识熏陶,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悟性很高,也有较好的艺术禀赋。她的伶牙利齿、谈笑风生,与节目的个性如此投合;她的气质、素养与节目的风格相互辉映。

同是综艺节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人形象则是“贤淑、谦恭的东方女性”,这个东方女性更像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女主人”,但又以灵活多变的全方位主持,调动大家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热烈、红火的现场感。《综艺大观》与《正大综艺》虽说都是综艺娱乐节目,但《综艺大观》是一种晚会模式,看过《综艺大观》的观众都知道这种模式像个情绪分配器,大体上是:相声小品等于笑声,歌唱舞蹈等于抒情,戏曲表演等于继承传统,再来个喜剧因素、幽默因素的安排,尤其是来几个兴奋点、动情点的设置,非要想方设法“煽”出大伙的眼泪才算罢休。

倪萍是一位优秀的话剧演员,还拍过不少电影、电视剧,具有娴熟的艺术表演技巧。你看,在《综艺大观》开场的掌声中,站在主持台上的倪萍对你笑脸相迎,她的笑容是那么亲切、谦和而甜美,柔和的脸庞上,那富有神采的眼睛透出了真诚的热情,也透出了东方女性特有的善良、随和的神韵。新颖的女性时装并不奢华,垫高的双肩似乎也透出一种进取的勇气,她的这种完整的荧屏形象体现于节目的始终。倪萍主持《综艺大观》的成功,关键在于她本人与节目编导比较明智地创设了既适合这种晚会模式也适合她主持风格的总体形象。

从上面的分析对照不难看出,《综艺大观》需要一个“女主人”式的主持人,节目的个性更强调情绪化以及娱乐观赏。而《正大综艺》则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其中穿插的录像片断及其观赏性也主要是为了佐证其知识性和趣味性,杨澜以一个“有教养的活泼可人的大学生”形象出现在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位置,正好与其节目所追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十分投合。在节目的个性对主持人的外观形象定位上,如果让倪萍与杨澜互换,则显然是扬“短”避“长”,因为比赛“煽情”杨澜肯定会大败于倪萍的手下,而论“书卷气息”倪萍无疑略逊杨澜一筹。

在语言形式上,杨澜快人快语,她注意到观众欢迎幽默、需要幽默,在串词上尽量运用“趣说”。明快而简洁的表达方式切合这一档节目的基本格调。

倪萍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串词近乎句句激情勃发,情感灼热,将话剧演员不凡的台词功底,运用到串词的表达上,情真意切,却又不矫揉造作,没有让人觉得虚情假意。倪萍具有杨澜无可比拟的朗诵艺术才华,她曾在节目中如泣如诉地朗诵过肖复兴的散文《母亲》,让人们感受到被偏见误解的那位继母的高尚灵魂;她的一篇《最难割舍是真情》的朗诵,声情并茂,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泪水。但倪萍的言语中,趣说幽默的成分不多,只有一次在节目中穿插了一个用胶东方言模仿乡村广播员播天气预报的小品,这种“火爆”的幽默将观众全都笑翻了,但这只能偶尔为之。

让我们回到“如果倪萍与杨澜互换栏目”这个假设的话题吧,这里借用杨澜的一番感叹:“假如让我来主持《综艺大观》,而倪萍来主持《正大综艺》,大概都不会成功。”这也说明,主持人知识经验的先期积累与栏目个性的投合,是相当重要的。

谈完了倪萍和杨澜的话题,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位主持人都在各自的栏目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杨澜主持《正大综艺》一夜成名,在主持了四年后,事业如日中天,杨澜深感自身积累的枯竭,毅然急流勇退,飞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19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国际传媒硕士学位。在留美期间,杨澜利用留学的便利,开始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制作一档《杨澜视线》。由杨澜担任撰稿及主持,介绍并评论近年美国艺坛、影坛的动态,进而把节目扩展到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杨澜在《杨澜视线》中或以导游身份,或以记者身份,将美国的社会现实介绍给中国观众,她发挥了自身学识优势及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力,节目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杨澜学成回国后,在香港主持一档节目叫《杨澜工作室》,此时的杨澜,已不再是从前我们熟悉并感到亲切的那个清新清纯可爱的女学生了。杨澜长大了,成熟了,用练达、光彩照人、明艳动人来形容成熟的漂亮名女人杨澜应当十分合适,她练就了自己一直期望的那种干练的职业女性形象。

《杨澜工作室》属于访谈节目,可能因为是在北京长大的缘故,杨澜一直有一点北京文化圈里那种思维方式,在节目中她努力体现着自己的人文追求,坚持文以载道的理念,没有俯就于香港那种完全的娱乐性、收视率第一。杨澜在人物访谈中,将自己多年的丰富知识积累、生活磨砺出的心态与人格魅力一点点展露出来,言谈中杨澜宛若资深新闻节目主持人,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叙述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杨澜工作室》是对社会各个文化方面的深入探讨,它不是一个时事性节目,它比较侧重在一些精神领域。这档谈话节目的范围比较宽泛,像做张艺谋的《图兰朵》,就是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比如与金庸谈武侠精神在中国的影响和它的局限性;还有跟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谈中国建筑应该避免的一些问题,和信息业巨头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的访谈,属于科学技术方面。杨澜还将话题涉及到了生态保护方面、香港金融风暴影响等经济方面以及国企改革、下岗工人再就业安置等政治、经济方面的诸多话题。杨澜抓住了访谈话题的两个要点,一个是大众性,一个是时效性,她尽力把握重点,突出访谈的个性。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杨澜当然有“金刚钻”,在国内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在美国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新闻传媒专业课程,还要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微积分、统计学,这些知识的积累使她具备了主持《杨澜工作室》的职业素养基础。

杨澜在准备每期访谈话题时,会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概念,再对话题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做节目时心中有数,提问“有的放矢”。比如香港金融风暴的时候,她采访香港证券监察委员会主席梁定邦。梁是证监委有史以来的第一任华人主席,杨澜在跟他谈话之前,对股票、期货等相关金融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证券监察却不了解。杨澜就去找了相关的书和资料。知道股票什么时候属于非正常波动,什么时候就非要向股民交待内部的一些交易情况。临时抱佛脚的对证券监察知识把握,得益于她原来就具备的股票、期货的基本概念,否则题目做起来就很牵强附会了。

杨澜经过了艰苦的磨练,终于使自己的“干练成熟的职业女性”形象同《杨澜工作室》这档内容宽泛的访谈节目的个性相投合,使自己主持人的事业又得到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而倪萍在《综艺大观》获得了成功之后,也在努力进取开拓,她离开《综艺大观》后,央视专门为她新开了一档《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倪萍在这档节目中的主持表现究竟如何,请看下面的故事。

“水土不服”的《倪萍访谈录》

如果说杨澜的主持风格更多的是举起“理性的宝剑”,那么倪萍的主持风格更多的则是“脚踏情感的风火轮”。其实二者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只要与节目的个性相投合,就是最好的主持风格,通俗一点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倪萍曾对记者说过:“我从来没有学过广播电视,缺乏当主持人的经验和技巧,如果观众对我还满意的话,那是因为我碰到了一个好栏目,每次都有名演员参加,又在黄金时间播出,把我托起来了……”这虽是自谦之言,但说明倪萍已觉察自己“蕴藏量”并不丰富,而是受惠于机遇,自己的风格魅力与《综艺大观》的节目特性恰好相互适应、“意气相投”。早期《综艺大观》编导郎昆先生曾告诫节目组成员:“一期接一期的节目非把你的才智和体力榨得干干的不可,你必须不断地补充养分。”

倪萍从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转换到做人文色彩相对浓厚、主持人文化素质要求颇高的访谈节目中来,结果1996年《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一向对“群众的评价”十分看重的倪萍,却没料到这回是将“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

《倪萍访谈录》播出后,恶评如潮,相比倪萍在《综艺大观》的主持中受到的好评如潮,确实有天壤之别。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伟人的话语自有它深刻的哲理。把倪萍在访谈节目中的表现以及最终退出这个栏目来剖析一番,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倪萍对《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水土不服”。

赵忠祥曾发表高见:“无论你主持哪类栏目,你必须是这类栏目传达信息的拥有者,而且要逐步成为你承担的这个栏目内的专家。”赵忠祥在他主持的《人与自然》栏目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平时就很注意对栏目相关资讯的积累,他博闻强记,是一个十分注重知识“充电”的有心人,他在野生动植物知识方面,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现状的了解方面,已有了丰厚的储备,所以有了较高的栏目威信。主持人的博学应是靠平时博览群书的苦学,并能将苦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品格。赵忠祥的深厚文化功力和儒雅风度就是靠艰苦修炼而成的。

《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是以主持人倪萍冠名的访谈节目,这在中国是少见的,只有敬一丹主持过冠名栏目《一丹话题》,但在渐入佳境时突然终止了。冠名栏目特别强调主持人的话题资讯的权威性,底气不足的人一般是没有胆量把自己的名字挂在栏目上的。

《文化视点》的节目特性,决定了节目的主持可以是信息的交流,是命题真谛的探究,是氛围的营造,更是文化深层次境界的追求。节目的特性要求得更多的是向观众展示一种“理性趣味、智慧游戏”。而观众期待主持人有简洁的归并,睿智的插语,随时能把现场出现的琐碎而微妙的议论组合串连起来,在“主持”的推进中显示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提问或插话要牵住谈话进展的“牛鼻子”,语言要有理有趣。这样的节目,要求主持人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否则你的提问和插语都会将自己的浅薄暴露无疑,不像综艺节目遇到特殊情况耍点小聪明可以藏拙过关。

在《文化视点》中,倪萍在《综艺大观》中打造的“利器”——贤淑的形象、充沛的热情、催泪如雨的煽情都似乎失去了用场,倪萍短缺的文化储备使她一时还难以打造新的“利器”。仅仅通过一种表面的“技术处理”,便想轻松胜出,最后只能面对困顿而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