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原古石村许家山
29159700000006

第6章 许家山石屋

许家山的村道主要有两条,一纵一横,呈“T”形,纵为南北走向,横为东西走向。

就像一棵树,这一纵一横就是主干,从主干上分叉出去的,就是巷道的枝叶。

许家山的石屋就沿这“T”形密密排列。

沿纵向排列的,大都坐西朝东;沿横向排列的,大多坐北朝南。

因为许家山所在的山势是一个缓坡,因此许家山的石屋建筑也是随山势而逐渐升高的。这是否蕴含着古人“步步高升”的寓意?“这里的房屋是随着地势起伏灵活布置的,从东往西、由南往北一排接一排渐次升高,使得每两排石屋之间自然就形成一条条南北、东西走向的巷道,十分有规律”,专家这样认为。

许家山的石屋通常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厨房、杂物间,楼上为卧室。上下用木楼梯贯连。也有把楼上空余的房子作为杂物间的,大多放置番薯、洋芋等农作物。因为楼上的地板干燥,收获的农作物放在上面不易腐烂。

这些以两层为基本构造的房子,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砌墙的材料也有所不同。条件好一点的,一层的墙体用铜板石砌成,二层为保暖防风,就用当地的黏土烧制的青砖,因为相比之下,砖头的成本比石头要高。条件差一点的,就一石到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边的山墙都是一石到顶的,后墙则一半是石头,一半是砖头。这全看自家的经济状况了。

从许家山石屋的建筑材料来说,石材无疑是主体,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只在梁柱、门窗、楼板等处用少量木材。石屋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承重,树木建构基本没有雕刻,也没有油漆,呈现原木的本色。简单的梁柱交接关系,均以榫头为主,凹凸相衔,简单而又牢固,使石屋独具山乡民居原始之美。也有很少一部分民居采用柱头斗拱承托屋架,那就算得上是很讲究的人家了。“整个山村街巷格局保持完整,石屋外墙采用了乱石建造,内部则采用传统建筑穿斗抬架式筑法,梁架用材上特别讲究自然,木材原来什么形状,用在石屋里还是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改变它的弯曲度,给人一种自然美”,专家说。

受地势的限制,没有大面积的平地,因此许家山石屋的开间都较小,进深也较浅。开间较小、进深较浅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囿于当地的经济水平,人们也没有财力建造像山下的民居那样沿中轴线纵深发展,一进连着一进的高楼大屋。它们一般在同一层面上呈横向排列,形成“一”字形条状格局;有的组合成“U”形平面,形成内向的半敞开式生活庭院,类似北方的四合院,里面住三五户人家,院子朝南或朝东的地方开一扇公用的阊门。庭院用拼成各种图案的鹅卵石或大小不规则的石板铺地。这三五户人家,原来可能是同一个家庭,后儿子大了,便分立门户,但仍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便于互相照顾。有的还设有共用的堂前间,后墙上挖有神龛,里面供奉着神灵或祖先的排位。每逢清明等重大节日或婚丧日子,堂前间便成为同一宗亲重要的活动场所。

因为地势的原因,许家山的房子排列都高低错落、逶迤参差,其间以一条条石头小巷衔接贯通。沿着这小巷走,可以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需要去另一户人家,无须原路折返,而是就从这户人家的另一扇门出去,便是另一户人家。有时从这户人家的厨房出去,过一条石巷,可以进入另一户人家二楼的卧室;有时从这户人家的二楼卧室出去,过一条石巷,又可以进入另一户人家一楼的厨房。走家串户间,常常给你意外的惊喜。户与户之间的门和窗都紧密相依或相对。这也反映出农耕文明纯朴的邻里关系和朴素的亲和力。有一次走访一户人家,来到楼上,只见山墙处开有一扇门。原以为是通向另一个房间或另一户人家,门刚一打开,便有一道强光直扑进来,幽暗的空间刹那间敞亮无比。原来那门通向的,既不是另一个房间,也不是另一户人家,而是一块菜园。满园的葱绿,直逼我们的眼。二楼卧室的房间,直通一块菜园,这富有诗意的创意,令我们大喜过望!

两块稍微大个儿点的石头被平行放置,中间空出一个长方形,这便是一扇窗户。一楼的窗以石窗为主,用碎石条搭出一些简单的镂空几何图案。这些漏窗除便于采光通风外,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在许家山,很少看到在同一时期的宁海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雕花石花窗,仅有的一两扇,也不是用许家山本地的石材制作的,雕工也较粗糙。这可能与铜板石的石质不适宜雕镂有关。尽管门窗都偏小,但由于进深浅,屋架高,屋里的光线倒不是太暗。二楼的窗户因为关系到挡风和私密,大多用木板制成。许家山石屋的门也以石为主,除了门扇和轴是木质的外,其余都用石头。石屋的正门一般都朝东或朝南,考虑到门框对石墙的承受力,门一般不大。门的上框大都是整块较厚的石板,因为要承受来自上部的压力;或用碎石砌成拱形,既美观,又便于身材较高的人出入而不碰头。门两边的石头相对比较完整,排列也整齐。门槛也是整块的石条。相比于木门槛,石门槛不易磨损,更不会腐烂。只是因为年长日久、岁月打磨,许家山石屋的石门槛大多平整光滑、亮光可鉴,村民常常把它当凳子坐。劳作归来,坐在自家的石门槛上抽支烟,看着儿女在院子里嬉戏,闻着妻子在灶间烧菜的香味,那是多么惬意的享受。

许家山石屋的墙体大多由石块垒叠而成。那是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有尖利的三角形、细长的菱形、对称的方形,以及方整的长条形,它们互相契合,紧密地叠在一起,形成一面颇有几何意味的墙面。石块有大有小,参差不一。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块要细碎一些;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块就相对较大、较方整,大石块与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但都极少用石灰或水泥抿缝,一般也不用石灰或水泥抹面,整面墙体裸露块状或条状的石头,因此风能轻易地透墙而过。住在这样的石屋里,冬天虽然寒冷,夏天却是非常凉快,再加上此地没有蚊子,绝对是一个避暑消夏的好地方。80岁的叶红梅老人告诉我们,她就出生在石屋里,住了一辈子的石屋,“石房子冬暖夏凉,夏天又少蚊虫,住起来很舒服。”“风能锤炼人的筋骨,使人不生病。”看着老人红润的面庞和鲜健的身骨,信然。

石墙的上面便是屋顶了。许家山石屋的屋顶也与大多数江南民居一样,采用硬山双坡屋顶,一层向外侧推出一进檐廊。一爿爿秀气的小瓦或躬着背,或仰着身子,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躬着的背是让雨水滑下,仰着的身子是把滑下的雨水接住,然后顺着倾斜的瓦沟,顺流而下,泄入屋边的水沟里。不知你留心过没有,许家山石屋的墙根有很多石避水(也称石散水),一排排斜斜地立在那里,雨水下来后,不至于直接渗入墙根,而是通过石避水的抵挡和导引作用,滑入旁边的水沟里,以确保石屋的基座不会因为雨水的渗透而下陷。

站在地势最高的房子的楼上,可以俯视整个村庄。只见屋舍俨然,瓦脊毗连,其间点缀着绿树和电线杆。每当炊烟升起,整个的村庄便氤氲在和谐的充满诗意的朦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