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原古石村许家山
29159700000007

第7章 石头王国

走进许家山,就像走进一个石头王国。

在这个石头王国里,皇帝自然是石头了,无论是数量、气势还是规模,这皇冠都非它莫属。

一块一块,像皇家一样富有;

一幢一幢,耸起皇帝的壮观;

一排一排,列起皇权的威严。

然后是数不胜数的石头的子民:

石屋、石路、石院、石桥、石井、石凳、石窗、石避水……

石屋就不用说了,两百多幢房子,除去瓦片和少量的砖,都是石头建的。就像一个人,除去头发,构成整个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的,都是石头。

石路。要么用石板铺砌,要么用碎石镶嵌。铺砌得平平坦坦,镶嵌得平平整整。铺砌得适合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镶嵌得适合吟“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特别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男的可以做撑着油纸伞的戴望舒,女的可以做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如果不要那么多的诗意,就做那位傍晚从地里劳作回来的农民吧,挑着料桶,赤着脚,裤腿上还挂着泥浆,啪踏啪踏地走在石巷中。他粗大的脚板,不但不感到石头的粗砺、烙人,反而,那石头中储存的太阳的温度,此刻,像一只只电熨斗,通过脚底丰富的神经末梢的传递,熨平了他一天的疲惫……

石院。石头铺的道地,或大块大块的石板,或细细的卵石。石板平整如砥,不用作任何打磨,偌大一个院子,三五块石板就铺满了。这样的院子,适合于夏夜。先端一盆凉水,把被烈日烤了一天的石板院子泼一遍,石板中留存的暑气便消失得一干二净。然后三五亲友,坐于院中,一边乘凉,一边闲聊。坦荡的石板,会给你凉气之沁。卵石想必是从山溪中取来的,和上山区特有的褐色黏土,镶嵌成梅花、狮子或方块、圆环等形状。经过岁月的磨砺,那些卵石晶莹剔透,宛如美玉。即使院子里撒满了农家的稻草、柴禾,甚至鸡鸭牛羊的粪便,也掩不住那石头的光芒,在忙碌而简陋的农家生活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当然,许家山的院子还有石头围墙。不高,也就大半个人高,也是石头砌成。不是为了防贼,而仅仅是表示,这是一户独立的人家。为什么设计成大半个人高?因为这样既可以让大人够得着,好在围墙上晾晒山粉啊笋干啊霉干菜,又使一些“馋痨(嘴馋)”的孩子或猪啊鸡啊望墙莫及。顺便,在围墙的石缝中插上几根竹竿,就可以晾晒衣物了。

石桥。其实许家山缺水,村内及村周围也没有河流和溪流,没有大型的石拱桥或渡桥;但村内有沟渠,用来泄流山上冲下来的水,及供给村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沟渠又深又宽,也是用石头垒成,绕着一户户人家蜿蜒而行。于是便有一座座小桥,在道路与道路之间,或在道路和人家之间伸出来,横跨在沟渠上。沟渠如果是狭窄的,仅用一块石板就够了;如果较宽,一块石板够不着,那怎么办?许家山人聪明,先在两端各铺一块石板,石板的一头与道路固定,另一头半伸在沟渠上,这样就缩短了沟渠的宽度,然后再在上面放置整块的石板。有点缩微的拱桥的味道。走在这样的桥上,感觉不像是桥,而是道路。

石窗。传统意义上农村的窗,大多是以砖墙或石墙为框范,再在其中安一个木制的窗户,或安一个石花窗。然而许家山的窗没那么讲究,山地多的是铜板石,那就用铜板石垒一个框范,窗顶用一块较平而宽的石板覆盖。在窗户的中间,要么全空,内设一扇木制的窗板,开合自如;要么选一两根细狭的石条,匀称地竖放在窗户中间,既起支撑作用,又起分隔作用。有的干脆在整面石墙上,抽去几块大石头,既能采光,又能通风。其实在许家山,不只是窗如此,门也是如此,也是一石到顶,再在上面横一块石条,就成门框了。许家山的石窗、石门,简陋、原始,但坚固、质朴、耐用,一如许家山人。我想,在战争年代,许家山的每一幢石屋,都是天然的碉堡,进可攻,退可守;那一扇扇石窗,就是一个个枪眼,任何强悍之敌,都可以毙命于十步之外。

石井。井大多是石头垒砌的。许家山的井与别的地方的井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许家山的井,大多没有围栏。一般的井,为防止小孩掉下去,井上都设一个井圈,齐腰高;而许家山的井没有,仅有一个井台,略高出于地面。一来,大约许家山的铜板石不适宜做井圈的石料,二来,许家山的井似乎都不深。就如村中心古井街的那口井,井水一眼就见底,俯首可掬。但就是这样浅的井,据说从来不干涸。全村人做饭、烧茶、洗衣都靠它。无论怎样天旱,它总能满足村民的需要。有人叫它“仙人井”,传说是仙人下凡挖的,井水可以化成酒。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对母子,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清贫日子。但一家人都十分正直、勤劳,安分守己,受到附近百姓的交口称赞。

一天的傍晚,一个手持龙头拐杖、容颜苍老的老人来他家求宿。他对孩子说:“后生,我要去的地方还有二十多里,现在晚了,想借住一晚!”母子俩十分好客,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蛋、几个番薯都拿来招待老人。老人得知家里用水要到山脚的小河去挑,路相当远,笑着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们,你们吃水困难,今晚老夫帮你们挖一口井吧!”

母亲以为老人头脑有点糊涂,他这么大的年纪,就是白天也很难挖口井,何况晚上?就应付着说:“谢谢老人家的好意!”

第二天早上,老人起床时便说:“水井,我昨晚为你们挖好了,可以随时取用,不会干枯;如要变酒,你去挑回来用瓷罐储一宿,试一试是什么味道。我告辞了。”

待母子俩出门送别时,老人却不知去向了。看见家门前确有了一口新井,井水清澈,味道纯甘。他们非常高兴。说能变酒,就照老人的吩咐做了。说来也是奇怪,第二天天还未亮,还在梦中的母子俩就被浓浓的酒香催醒了。打开一看,自己亲自挑回的井水真的变成了上等的纯酒。莫非这老人是仙人吧!母子俩并不声张,每天酿酒,每天挑着酒绕村叫卖。顾客饮了这美酒,交口称赞不绝。不满一年,她家便富裕起来,盖起了新房,还给儿子娶了媳妇。

后来,在村后的山坡上,又掘了一口井,也没有井栏,据说也是满不溢、亏不涸。当然,现在那井的井台已浇上水泥,并有了一口小井(村民叫它们为母子井)。那小井是有井栏的,是后来浇砌的。

石凳。许家山的院子里、路边、门口都布满石凳。特别是路边,石凳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许家山的一大特色。那石凳或用一根毛石搁在两边的墩子上(墩子自然也是石头),或干脆就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大石头。无论早晨或黄昏,或中午,许家山人喜欢踱出门来,到石凳上坐坐。碰到熟人的时候,就坐着聊聊天、抽根烟;没人的时候,一个人坐着,也是消解寂寞的一种方式,比一个人待在家里强多了。山风从山岙中吹来,沿着村巷来回穿梭,带给坐在村巷石凳上的许家山人以无尽的凉爽、舒适。特别是劳作后,带着满身的疲惫在石凳上坐上一会儿,山风习习,石凳沁凉,混合着新米饭、土豆、蚕豆、番薯等馨香的炊烟在村巷中弥漫,汗水、酸痛、疲乏瞬间就消歇了,这何尝不是羲皇上人过的日子呢!

天长日久,那些石凳经风吹雨打,人体厮磨,石头的坚硬、粗砺消失了,代之以温润、细腻,像古董一样绽出了包浆,抚之有一种温柔的肉感。

石避水。当你走在许家山的村巷中时,你是否留意过,在道路的两边,各有一溜一头抵着路,一头倚着墙的斜斜的石板?那就是石避水。当雨水下来时,屋檐水不会直接渗入墙根,而是顺着石避水,渗到道路当中。在没有水泥的年月,许家山人因地制宜,创造了这样一种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睿智。

其实,石头又何止是许家山的骨骼和肌肉呢?它的精神和灵魂也是石头铸就的。

许家山人说话爽气,像石头一样蹦脆;他们为人憨厚本分,纯朴可信,像石头一样诚实;多少年来,在这样的穷山恶水中,许家山人休养生息、瓜瓞延绵,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像石头一样坚定、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