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好难做的事
29395700000016

第16章 不把上司当一般人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中,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几乎每天都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人际交往,包括与家人、亲戚、同事、朋友,上司、下属等。而送礼这一独特的社会形态,在某些情况下,礼品成为维系人际关系,或达到个人目的的必要手段。

送礼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无论从送礼者和受礼都的角度考虑都应如此。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送礼习俗和人们对事理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送礼艺术,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有原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它包括所送礼品的形式、送礼的目的、送礼的场合、送礼的时机和收受礼品的礼仪等一系列内容。因此,掌握一定的送礼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必要的尴尬。

在今天,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送礼当然也有其约定俗称的规矩。比如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这些都很有说法。千万不能忽视了。绝不能随心所欲,盲目瞎送,如果在有求于人的时候,送礼就更要注意了,如果恰当地运用送礼的艺术,就会让你有求必应。从这个角度讲,送礼也不失为一门艺术。总的说来,常见的送礼技巧有:

第一,借花献佛。如果你送的是土特产,可以说是老家人捎来的,分给朋友偿偿,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专门给他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把你的礼物收下。

有些时候,你想给别人送礼,而受礼者又跟你有些过节,不便直接去送。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一般就不会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一定会对你的看法有所改变。使关系和好如初。借助大家的漓江达到送礼联情目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二,移花接木。送有时候,送礼也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不必直来直去。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可是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正好老张的爱人跟小刘的对象的关系很好,老张搞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事也办了,礼也收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候迂回运动的效果比直接出击的效果更好。

第三,醉翁之意。无论是怎样的礼物,都得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特别是在给家庭有些困难的人送些钱物时,他自尊心又很强,不肯轻易地接受济助。如果你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搁者也是闲者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意接受的。这样的话,你也就达到了送礼的目的。

第四,异曲同工。有时候,送的礼并不一定非得是自己掏钱买的。然后大包小包大去送。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某些关系买到出口转销、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手中拿着那些东西的时候,已将你的那份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却与花钱买礼送没有多大的区别。

礼品是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其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小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以礼品本身的意义体现的。因此,选择礼品时要力求别出心裁,富有新意,不要落入俗套。

有时注意这细微的地方更能显出送礼者的心意。必须考虑到接受礼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应用得上你送的礼物。比如,他家里摆得下这么大幅的画吗?有些人到对方家中拜访时,直到要离开时,才想起该送的礼物,在门口拿出礼物时,主人却因为谦逊、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时在门口拖拖拉拉的动作,颇狼狈,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发生?最好的送礼时机是,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物,如此,对方就不可能因为客套不收礼,而双方僵持在门口。如果错过了在门口送礼的时机,不妨在坐定后,主人倒茶的时候送,此时,不仅不会打断原来谈话的兴头,反而还可增加另一个话题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讲“礼”,简直就是寸步难行,被人唾弃。求人要送礼,联络关系要送礼,“以礼服人”、“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

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换句话说,日本人是用小礼物打开美国市场的,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商品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商务送礼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关系公司、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巩固自己的商业地位。

如果礼物太轻,又没有多大意义,则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几乎不可能会如你所愿。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其实这就是强迫人家消费。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没有任何作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物,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这样做的效果才会更好。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送什么礼、什么时候送及怎样送是经常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是在怎样的场合下送礼至关重要。场合不当,即使是送上最珍贵的礼品、拥有最深的爱有时也无济于事。私人礼品很明显不可以用大众化来敷衍,许多礼品都会涉及到风俗习惯和各人风格的问题。

送礼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送出去的礼品要使人开心,而不让人伤心、窘迫。例如,一位男士送给一位女士一枚珠宝戒指会让她觉得很尴尬,而在她丈夫这样做却会让她欣喜万分;在欢庆的日子给主人送上一件易勾起主人对往事伤心的回忆的礼品,一件揭开主人内心不可告人秘密的礼品,无论多么珍贵,都不合时宜。

选择你自己也希望接受的礼品。如果你送的礼品连自己都不喜欢,人家怎么会喜欢呢?从收礼的一方考虑,不要把收到的过时礼品现在再转送给别人,或索性丢弃它,因为送礼的人通常都会留意你有没有使用他所送的礼品。

如果你比较富有,送礼给一般的朋友也不宜出手太过于阔绰,以免使对方无所适从,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得到反效果。而送一些富有心思的礼品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若是买来的礼品,送礼时要刻把礼品上的价格标签拿掉。把标签留在礼品上,礼品就变成只能传递两个信息:一个是,“我们的情谊值多少钱”;另一个是,“看着吧!下次得给我回送同样价格的礼品”。而这些信息,可以把所有送礼的情份都打得稀哩哗啦!此外,不论礼品本身价值如何,最好还是要用包装纸包装起来。有时注意这细微的地方更能表示出送礼者的心意。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礼轻仁义重,礼轻人不嫌”。而现在人们爱用礼品的轻重来衡量友情的浅深,认为礼轻情亦浅,礼重情才深。所以我们再谈礼轻情意重时,似乎有点落后了。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礼轻情意重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你送给对方很重的礼物时,你心里会有什么想法,或许你有求于他,或许希望得到某种更贵重的东西,而对方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接受你的重礼,他也会猜想,你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在接受你的礼品时他会很慎重,甚至会拒绝你。这样的重礼没有任何意义。礼越重情越淡,其中的商品、功利的成分就越多。既然礼重情淡,那就送轻礼吧。如果你有求于对方,你送很轻的礼,对方会认为你瞧不起他,当然不会帮你了。或许你会认出对方很世俗。其实俗的不是别人,而且那些用礼品与对方做交换的人。只要以交换为目的送的礼品无论轻重都只能淡化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