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好难做的事
29395700000025

第25章 如何挑错不伤朋友的脸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培养感情的工具,不说不行,但说多了就可能出现问题。

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嘴勤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个人若想要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就应当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对象说话。所谓“对象”,一是指讲话者,二是指听话者由于他们的地位、身份、学识、性格、修养的不同,决定着说话时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掌握语言的分寸感,说话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啃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要去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箩筐,但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只见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便没有了责怪的意思,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说话要看对象,就是要区分对方的地位、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因人施语。如对上级你不能用命令的口吻,与刚发生了不幸的人不宜谈喜庆的话题。否则,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说话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说话人以外,还有听话人。因此,说话人就随心所欲地说,而要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优秀服务员李淑贞的接待语言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经典范例:

知识分子进店,李淑贞这样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工人同志进店,李淑贞这样讲:“师傅,今儿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

乡下老大娘进店,李淑贞这样欢迎:“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

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俗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看对象是一个常识,也是一个原则。有位伟人曾经生动地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说话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写文章要看读者,说话更要看听众,为了顺利达到说话的目的和效果,更不能不考虑说话要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