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12

第12章 民俗学家姜彬研究员

周静书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民俗学的复兴,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一批民间文学、民俗学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立足于吴语地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采集、整理和研究,并以《民间文艺季刊》为阵地,先后围绕“白蛇传传说研究”、“孟姜女传说研究”、“梁祝传说研究”、“吴歌研究”、“新故事研究”等课题,多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及国际性研讨会,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数年间,迅速成长起一个成果累累、个性鲜明的民俗学研究群体。由于这一群体基本上是“吴越学者”研究“吴越文化”,故被学术界称之为“吴越文化派”,而该学派的学术带头人就是著名民俗学家姜彬研究员。

姜彬研究员1921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942年21岁时在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入伍,投身革命事业。1946年,北撤到山东解放区,在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读到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并立刻为它的艺术魅力吸引,从此着意搜集和研究民间口头创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华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专职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在完成行政工作的同时,他坚持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编辑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歌集散论》、《山歌集》、《上海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扬风集》、《1958年中国民歌运动》,并编有民歌集《中华民歌大团结》、《五四以来民间文学报刊图书索引》和《奉贤民歌调查》等,从文艺学的角度研究民间文学,并在歌谣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建树。

十年动乱期间姜彬受到冲击。“文革”结束后,他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并先后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故事学会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化》主编等职,写下《中国民间故事初探》,主持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为我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复兴和发展出谋划策、摇橹操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他倡议江浙沪两省一市组成吴语民间文学协作区,立足吴越地区,研究吴语民间文学,出人才,出作品,为“吴越文化派”的形成起奠基作用。其中最足称道的是吴歌的挖掘,取得惊人的成果,搜集整理长篇叙事吴歌三十多部。鉴于此,他主编出版了《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并写了《吴歌研究提纲》、《吴歌的衬字和叠句试探》等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1985年结集出版《论吴歌及其他》。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在姜彬的指导下,吴语协作区由民间文学研究向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拓展。他为此一方面写了《区域民间文艺学发凡》等论文,1990年结集出版《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又组织实施“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东海沿岸港岛文化与海岛民俗”、“吴越地区的山区文化与山民民俗”等课题的研究。其中前两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完成,其成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已于1992年、1996年出版,充分显示了“吴越文化派”的研究实力;后两个课题的调研工作正在进行中。如今,已80岁高龄的姜彬先生仍笔耕不辍。我们衷心祝愿他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