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43

第43章 味在酸咸之外——台湾饮食文化鸟瞰(1)

林明德

近年来,由于民众所得递增,信息活络,视野广阔,于是,若干现代意识、价值与美学等观念,随之浮显,且蔚为风气,诸如:“文化就是生活”、“提升生活素质”等,不一而足。这无疑是件可喜的现象。然而,个人认为,这些命题或意识,尤其“文化就是生活”,必须考虑到其内在的关键质素:自主与反思。如此,文化才能落实、精进,从而迈向理想、完美的境界。作为文化重要环节的“饮食”,自然不能例外。

一、食、色,性也

一般说来,台湾美食之于大陆饮食文化,两者之关系倚伏互动,至为密切。因此,要探讨台湾饮食,不能不从大陆饮食文化谈起。

中国人是举世公认最会吃的民族(以汉族为主,不包括55个少数民族),吃的范畴之广泛,也是任何国家无法媲美或想像的。文献资料显示,中国人几乎吃遍动物、植物与矿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收一千八百九十多种),充分发挥利用厚生之效,并且体会天人合一之境。

长久以来,因为“吃”经验的累积而孕育了奥妙的“吃道”(“道”是技艺融会的结果),这不仅是中国人平常生活的依据,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帜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弥足珍贵的智能与资产。

基本上,“吃”之为“道”,是属于实用的形上思考,也是对饮食的自觉、经营(饮食艺术化)的结果。换句话说,是吃与道契合之后,匠心独运所展现的生活美学。其中涵盖多元,例如:材料的选择、刀法的运用、五味(酸、辛、甘、甜、咸)的调和、火候的拿捏、烹饪的规划、吃法的讲究与健康的要求等等,饮食文化逐渐开启、积淀,自成一套文化系统。

吃道由来已久,但显然与中国文化儒释道有密切的关系。告子曾说:

食、色,性也。[1]孟子亦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2]

《礼记》进一步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3]可见食、色是人类本能存有的两大欲望,前者维系生命,后者传宗接代,其作用或效果难分轩轾。不过,就两者对人类生存实际而言,恐怕饮食远较男女问题来得迫切。古谚云:“民以食为天”,无非说明了吃对人生的重要事实;俗民流传的“着威风、吃受用、赌对冲、嫖全空”这句语就是最好的脚注。台湾谚语“富贵三代,才懂得食穿”、“一食二穿”、“食在身、穿在面”等都在透露吃在先民观念中的重要。

这样的民间认知基础,加上文化主流——儒家有意无意间的拥护,于是,吃逐渐与道结合,开展了美食的领域。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4]

《礼记》、《吕氏春秋》更以饮食与阴阳五行结合,而成为深厚丰饶的文化结构。到了唐代,司空图融会释、道,推出“味在酸咸之外”的文学观点,此种“味外昧”的美感经验,显然是吃与道契合之后的识照,既为饮食提供美学的形上思考,且为饮食文化注入活力。

二、中国饮食地图

中国幅员广袤、族群繁杂,往往基于地理、气候、物产、习俗等因素,塑造了殊异的民族性格、独特的饮食味道与奇妙的烹饪方式。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随地变化,千汇万端,至于蒸煮灼卤醉溜、炖炸煨煎烧烤、焖烩熏炙凉拌生吃,因材制宜,真是五花八门。

大致说来,中国饮食约可分为黄河、长江与珠江三大流域,包括四大菜系。从文献资料上看,最早有南、北两味:一为扬州菜,一为孔府菜。后来踵辉增华,衍变为苏、粤、川、鲁四大菜系。

苏菜的发祥地是苏州、扬州和杭州,其特色是味兼南北,既有清炒、清溜的南方爽口菜质,又有狮子头、炒鳝糊的北方浓香口味;其次是以河鲜菜著名,例如:西湖糖醋鱼、清蒸鲥鱼(鲥鱼为扬州、镇江所特有)、大闸蟹是时令的要角;还有精美的点心与小吃,如:灌汤包子、蟹黄烧麦、松子水晶甜糕,更是驰名遐迩。

粤菜的发祥地是广州,其特色是注重海鲜与野味,口味讲究清、鲜、爽、滑,以蒸、炒、溜烹饪方式来追求原味,配菜丰富,佐料适宜,加上味粥与点心,造成粤菜特殊的形质。至于咖喱及番茄酱的应用,则是与西洋通商之后受到的影响。

川菜的发祥地是巴(今重庆)、蜀(今成都),其特色是重油重味、多小炒,嗜好麻辣(辣椒、花椒),如麻婆豆腐,乃集麻、辣、油、烫、咸、滑于一身,味道奇特;从普通材料开发出美味佳肴,如猪肉可料理成回锅肉、粉蒸肉、咕噜肉、酱爆肉、蒜泥白肉,手艺相当神奇;加上泡菜,这就是川味的本色。

鲁菜的发祥地是齐(今临淄)、鲁(今曲阜),为北味的代表(我的老师孔德成先生就是孔府家菜的美食家,台北的北方菜馆师傅大多经他指导过。他说:凡是到北京开饭馆的,多半是山东去的)。其特色是以特殊的材料烹饪出厚味的大菜,因此,燕窝、鱼翅、鲍鱼、海参、蘑菇、银耳等山珍海味,因缘际会;至于烤烧烹艺,也别出心裁,如脆皮烤鸭、九转肥肠、红烧海参等。之外,以汤调味面食系列,加上多样的甜点,内聚形成厚实的鲁菜风味。

不过,有些学者以为中国饮食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与皖菜。

上述的饮食生态,其实就是一张以汉民族为主的饮食地图。然而,1949年的一场大变动,使这张传统的、生活的中国饮食地图起了变化,五十年来,它重现于华人地区的台湾和香港。香港的港式粤菜和潮州菜深受老饕喜爱;台菜则包容性强,几乎把各种菜系都台湾化了,甚至连日本料理也变成台湾式的日本料理。

三、台湾八大菜系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大陆各省家乡口味,特别是四大菜系纷纷登上台湾的饮食界,加上台湾原有的各地乡土小吃,造成饮食的新景观,也再现了中国饮食地图。

50年来,台湾图像逐渐显现,在经济优势的前提下,民众普遍对生活素质尤其是饮食有了自觉与反思,开始精致化、艺术化的讲究。美食学者的评鉴督促,专业厨师的精益求精,与烹饪老师的热心教学,为台湾饮食界注入了许多的活力与智能,不仅开出了八大菜系的崭新气象,追求香色昧形的味道境界,也缔造了一座腾传中外的美食天堂。

台湾的大餐馆里都有各种精致的菜谱,据个人长期的调查,可以归纳为八大菜系:一、北方菜(鲁菜);二、湖南菜(湘菜);三、江浙菜(苏菜);四、港式粤菜(粤菜);五、四川菜(川菜);六、台菜(福佬口味);七、台菜(客家与潮州口味);八、素菜(素菜系列)。

台湾饮食多彩多姿,大概荟萃台北,约有四千多家;其中,大馆小馆,栉比鳞次,八大菜系,雅俗并存。兹说明如下:

1.北方菜

或称北平菜(应称为北京菜),已跨越两代,仍坚持传统口味,例如:“天厨”、“会宾楼”(已关门)、“松竹楼”、“悦宾楼”等。不过,在美食领域里,也不乏创意的表现,“天厨”菜馆主厨梁少君以为:北京菜的口味扎实,用料精细,即使是家常的炖、卤菜,也不例外。至于烤鸭,油滴晶莹,刀法神乎其技,或鱼鳞切法或柳叶切法,极为讲究,佐之以甜面酱、大葱,再加上一张薄饼,风味独特;烤鸭二吃或四吃,但随客意。此种集烤法、刀法与吃法于一体的菜肴,是一种美的呈现。其他,像鸡丝拉皮、梨山芹菜(台湾新开发的)、糟溜鱼片、红烧海参、炒腰花、蹄花冻与水饺系列,更是有口皆碑。

其中,水饺是北方菜中很出色的一项面食,包括:三鲜水饺、韭黄水饺、鲜肉水饺、花素蒸饺,种类繁多。

2.湖南菜

一般称为湘菜。二十年来活跃于台湾饮食界,或小馆或大饭店,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如:“莲园”、“彭园”、“豪景”与“来来”。尤其是“彭园”连锁店立足台北各区,堪称湘菜后劲。湘菜的传统特色是:辣椒、熏、腊,风味别具。“来来”湘园主厨张华九认为川、湘菜系口味接近,但是同中有异,川、湘菜多小炒(如:鱼香、宫保、干煸等),川菜常以花椒粒、干辣椒调味,湘菜多用红辣椒、豆豉与青蒜;至于炒菜诀窍,在于“大火慢炒”、“小火陕炒”的拿捏,才能炒出湘菜的美妙滋味。有些厨师到“开南商工”教授厨艺,学生都一艺在身,是相当可喜的现象。湘菜内涵丰富,大众与精品兼有,例如:炒鳝糊、麻辣子鸡、富贵火腿、鸡丝鱼翅、蚝油鲍鱼、红烧乌参,可谓雅俗共赏。

湖南菜之外,台北也有一些湖北菜,例如:安和路的“湖北一家村”,小菜、地方菜、小虾米和清蒸鱼都很有名。一般说来,湖南菜菜色比湖北菜多,就个人观察,有些保存在特殊家里的湖南菜比饭馆还来得道地。

3.江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