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农业知识读本
29435700000008

第8章 可持续农业(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63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593个贫困村有496个在山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带来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面积加大,山地灾害频繁,使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现在全国4200万人口尚未摆脱贫困。

因此,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全局。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现就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1.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局部在改善,整体在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亿hm2,覆盖率13.92%,人均林地0.12hm2,世界人均林地1.03hm2,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全国因建设消费、毁林开荒、病虫害等三大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44万hm2。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957年153万hm2增至1998年367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6%。宁夏水土流失面积15.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旱洪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大量贫困人口,由于森林被伐,山区“绿色水库”遭到破坏,降水付之东流,带来小资源枯竭,溪河断流。水资源缺乏,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困难。

(2)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严重

2006年全国人口已在13.5亿,将来人口绝对过剩。全国耕地由1949年的1.33亿hm2下降到21世纪初的0.96亿hm2,人均耕地0.08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世界人均耕地0.36hm2)。湖北秭归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1949年人口由24.4万增至42万,人均耕地由0.15hm2减少到0.07hm2,减少了65%。土地已负荷超载,近于临界状态,今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还会相对减少,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出现粮食危机。

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在北方土地稍微宽松,但干旱少雨,广种薄收。在南方山区人均土地仅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层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形增长考虑,假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为dx/dt简单表示为dx/dt=f(x)。

同理可以构建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率函数,在一定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人口的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多熟的立体栽培和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今后山区粮食短缺的根本途径之一。

(3)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严重

我国山区由于岭套相间,海拔高低悬殊,松软岩石易风化,经过1958年大炼钢铁对森林大量砍伐,又经过1981年的土地承包到户,对解放初期人工林以及发展经济对森林的再次砍伐,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随坡垦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壤贫瘠,加之滥用化肥,土地利用过度,掠夺经营,造成土壤退化。

宁夏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下发生严重退化:荒漠化土地高达19.83万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78万hm2,沙化土地7.89万hm2,盐渍化土地1.16万hm2),占宁夏总面积的57.4%;97%的天然草场不同程度退化;天然林面积缩小,仅残存在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局部地段;干旱、扬沙和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大气、水体及城市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hm2,并且每年以0.25万hm2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在岩石灰石地区,植被遭人为破坏后,土地失去了生态保护屏障,有机物源减少,石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4)山地灾害频繁

中国山地自然环境独特,岩石松软,具备山地灾害形成条件。随着对资源的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下,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致使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干旱、病虫草鼠害等山地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频繁的地质灾害给山区人民生活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

2.汲取历史教训保护森林资源

为深刻认识森林的生态经济价值,保护森林,应当汲取历史的教训。历史上由于乱伐森林,引起水土严重流失,使水库、河流、塘坝淤塞蓄洪排洪能力降低;遇到暴雨后就会冲毁水坝、农田、村庄、道路,遇到缺水季节又易发生旱灾。

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日积月累,导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混乱的教训也是惨痛的。美国建国后对中西部的开发,使大片森林、草原被毁,土地裸露,气候恶化,尘暴四起,千百万吨细土卷入大西洋,耕地丧失,溪流干涸。我国黄河流域远在300年前土地肥美、植物繁茂、林木苍苍。现在的西北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水旱灾害频繁。表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达3t,地表平均冲走1mm。1999年我国森林面积1166.67万hm2,人均森林面积约0.13hm2(世界人均占有1.03hm2)。

森林覆盖率为18.21%,居世界第130位;草原面积4亿hm2,人均占0.29hm2(世界人均占0.76hm2)居世界第4位,这个数字显然是很低的。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后果,C、H、O、N元素的生物化循环受到了影响;空气中的CO含量从过去的300×10—6mg/kg,增加了13.7%,其他有害成分也日趋升高。各个生态环境不断变坏,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水、旱、风、沙尘等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事实说明,不论是从眼前利益,还是从长远利益看,不论从局部利益出发,还是从全局观点考虑,森林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都是巨大的,无法直接用经济数字来估算。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的方针”,这对保护森林草地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实现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实现人与自然高层次循环与和谐统一。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缓解贫困,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更好的农副产品,既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是未来我们共同的追求。因此,在宏观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以绿洲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把恢复生态、保护资源、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