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11

第11章 缺孤独

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看似什么都不缺。

我说都缺孤独。

这就怪了:现如今,当官的忙提拔,经商的忙赚钱,农民工忙进城,小姐们忙拉客,唱歌的忙出书……即如作家这种典型的、自由的个体劳动者们,也忙着打闹职称、奖项、理事、主席之类的事情,怎么能说缺孤独?

那你就听我说。

“孤独”二字挺有讲究,决不能简单地以为一人独处便是孤独。就说我吧,虽然一个人关在书房,已经把亲人和朋友、聚会和筵宴、游乐和笑闹等等世俗生活都关在了门外,够得上孤独。但这其实是貌似孤独,因为我面临的又是另一种世俗生活:你得精心精意地按着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约稿条件写作,在政治审查和畅销营利之间一再打磨自己的创作个性,否则你难以劳有所得,无法完成“着书只为稻粱谋”的生存命题。于是,你就紧忙活吧,跟笔下那些充满匠气、俗气、铜臭气的人物故事紧周旋吧。这叫什么孤独?把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再长时间,这也不叫孤独,充其量算个孤单吧。孤单只是一种生存状态,而孤独则是一种心灵境界,二者怎能混为一谈?真正的孤独高深曼妙,难以言传,若要试着以文字表达,其最大特征就是能够沉思冥想,能够在沉思冥想中进行心灵与天籁的对话,从而叫孤独者跳出世俗的怪圈,挣脱传统价值体系的羁绊,进入一种“混沌以后是模糊”的物我两忘的美妙心境。这是一种人生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无价的生命美。

真惭愧,这种人生最可宝贵的孤独美我没有,或者说很缺很缺。

请问又有多少人不缺呢?

几千年来,中国道德标榜“慎独”,以为是做人之要义。常见书法家以各种书体写此赠人,算是清高礼品。所谓“慎独”,无非是要你在孤单一人时,切莫忘了王道纲常,切莫说出非礼之话,切莫干出非礼之事。总之一句话,切莫让君们、师们不高兴。于是乎,我辈士子学人刚一进入“孤单”的层次,便如履薄冰,心存惊惧,“慎独”之至,那真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了。至于再往孤独境界靠一靠,来点沉思冥想,让自己的心灵放松一下,自由歌唱一下,大胆幻想一下,舔一舔人生孤独的美好滋味,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敢?

每个人最初单身来到世上时,便可心可意地哇哇大哭,临到独自谢世时,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什么遗言都敢说。一生一死还真不乏孤独之美。可为什么偏偏在生死之间这漫长岁月中失却本性,活得那么忙,活得那么累,活得那么委曲,活得那么窝囊,活得那么违心?多少人终其一生,也难得进孤独佳境走一遭,说来也真可怜!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赛格尔教授告诉说:“沉思冥想乃是松弛思想的一种特殊运动。这种运动能够治疗和预防多种重病,包括被视为绝症的艾滋病和癌症。虽然至今尚未搞清楚沉思冥想把治疗信息由大脑传递到身体每个细胞的确切机制,但有理由相信,它肯定对免疫系统的生化物质起着一定的作用。”作为佐证,荷兰一项医疗调查显示,沉思冥想者比其他人的发病率低50%,在染上威胁生命的重病率方面更低达87%。

那么,先不为别的,只为健康长寿,让我们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天然法则,多来点孤独,多在沉思冥想中享受孤独之美吧!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