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28

第28章 梦游青龙寨

在我看来,北国原野上最叫人动心遐思的人文景观,莫过于那一座座古代遗留的烽火台,烂漫夕阳下,凄清月夜里,你就凝神端详吧……顿时,金戈铁马,烽火狼烟,自古多少兴亡事浮过脑海,你与无数古人两两相对,又有多少人生感慨丛生心间。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审美享受。只可惜世事凡俗,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精神盛宴?

前不久,为着收集文字狱资料,我在有名的“金太谷”盘桓数日。这天从一个小镇采访出来,抬头望南山,不仅惊叹出声,但见一座亚赛欧洲中世纪古城堡的巨大建筑,在一片夕阳下巍然挺立,透出几分雄奇,几分苍凉,几分神秘,令人注目流连不已。

当地的朋友告诉说:那是青龙寨,古人修的一座避暑山庄,早就废弃了。

我问:何人所建?

朋友说:北洸村曹家。

我问:可是“三多堂”曹家?

朋友说:除过“三多堂”,谁还修得起青龙寨!

明清两代,晋商崛起。有一种说法是:晋商首数晋中,晋中首数太谷,太谷首数北洸村曹家。曹家始祖曹邦彦,原是太原城郊托塔村人,以卖砂锅为业,于明代洪武年间移居太谷北洸村,改以务农为主,还算殷实。传至第十四代孙曹三喜时,已到明代末叶,他外出至辽宁朝阳三座塔谋食,以种菜养猪磨豆腐为生,积有相当资本后遂开起酒坊和杂货店,于此走上商贸之途,逐渐致富大发起来。当地民谚云:“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先有曹家号,后有喇嘛庙。”曹三喜的孙子名叫曹兆远,也是个干家,家业愈盛。他生有7子,平分家业后各拿出10万两白银合资经商,总管处的名号叫“曹七合”。后来散伙,各起堂号。第五子曹士义的堂号为“三多堂”。再后来各堂相继衰败,唯这“三多堂”一枝独秀,越来越兴旺发达,至清代道咸年间,已拥有商号400多家,横跨东西半球7个国家,资本达到600多万两白银,雇员两万余人,用现在的词讲,是一家一流的跨国商业集团公司。我曾有幸参观过“三多堂”故宅,正宗的明清建筑,占地6468平方米,总体构图成“寿”字形,由3座穿堂大院、15座小院、267间房屋组成,其特点是楼高、风格古朴典雅,真是一座在当今也很难见到的古代民居建筑。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多堂”曾拥有无数稀世珍宝,例如举国罕见的百寿大屏风;玉白菜,白菜上落着一只小蝈蝈,各部位颜色与自然实物完全吻合,巧夺天工,价值连城;金火车,乃法国工艺精品,以黄金、白金、黑金制成,并进贡给乾隆皇帝,后因故再为曹家所有,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以这样富可敌国的曹家门第,要修一座避暑山庄青龙寨自然不在话下。

我说:去一趟青龙寨吧。

朋友说:那里废弃已久,一片荒凉,没什么看头。

我说:也许这样更好。

朋友说:那也得明天,现在天都黑了。这样吧,我这里有份青龙寨的资料,你先看看,一切明天再说。

是夜,我很难成眠,老想着凭吊过的那些烽火台。不料刚刚迷糊起来,却见朋友手提一只大手电筒闯进屋,兴冲冲嚷道:“起来起来,叫你好梦成真,咱们上青龙寨去。”

月色朦胧,四野沉寂寥廓,曼妙如童话世界。我们一眨眼便来到青龙寨。它雄踞山峁之上,依势筑墙,将整个一个山峁团团围定,墙高15米左右,底厚近2米,顶宽1米,墙上砌有垛口。石寨门高达5米,厚也是5米,上嵌一块大石匾。题曰“迁善庄”。寨外是一条5米多宽的深沟,绕着外墙,遂使内外城墙全成了不可攀援的峭壁。门前深沟上设一吊桥,以五根圆木为基,上面铺着石板,成为进寨的唯一通道。入寨有一方形小天井,登5米高的石阶,沿石板路走进内寨门,门上小石板题曰“紫燕”。跨进内寨门,即进入主体建筑正庄院,这里最醒目的是一座10米多高的假山,细看却是不假,原来它本是山峁上的一块天然巨石。也许正是它触发了修建者的灵感,遂以巨石为中心,建起三座小院,每院正面开石窑5眼,东西各开石窑3眼。正窑面贴石,工整平滑,室内粉壁,设有暗室,有的还可以互相沟通。更妙的是在假山腰部有石砌小径,蜿蜒通向山顶,山顶上建一卷棚顶小轩,称作“下棋亭”,与另一处建在小山东麓台基上的小轩遥相呼应,顿使整个庄院大增园林气象。若以行家眼光掂量,青龙寨以最难处置的一块巨石改为假山,作为中心,使其他建筑成为拱抱之势,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民居的格局,应算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了。

手电光下,寨中一通刻有《重修龙王庙碑记》的石碑上写道:“范家庄青龙寨之巅,有龙王小庙一所,不知所轫。如按嘉庆十六年碑记,知为村民祈年祷雨之所也。咸丰癸丑岁,先大父出重金购得斯寨,以为避暑消闲地,而庙也属焉。……光绪丙申秋,余偕四叔季常公、胞弟克谦登临斯寨,见其风雨凋零,墙垣颓坏,恐其日久就倾,无以承我先人之志也,遂议重修……故尔今因寨工大兴,兼新斯庙,于是因其旧制凿山为壁,垒石为墙,卑者使崇,隘者使宏,鸠工改建,而庙貌遂尊……”

由这段碑文可知,曹家始建青龙寨避暑山庄当在公元1853年,距今将近150年。而这位立碑的曹氏后人重修青龙寨,当在1896年,距今也已百年了。难怪它今日如此颓败斑驳,千孔百疮,一如那历尽风雨沧桑的烽火台。子夜时分,有冷雾渐起,月色益发朦胧,几声宿鸟惊啼,更觉夜深似海,思绪纷起……轰轰烈烈兴盛了300多年的曹氏一门安在哉?留有后人几许?今日流落何处?富也贫也?圣也盗也?生也死也?哪个又说得清!“三多堂”那日进斗金的财富,那堆积如山的稀世珍宝,那炙手可热的声望权势,还有这避暑山庄青龙寨往日那享誉北中国的豪华与潇洒……如今又上哪里去了?假若说,烽火台上狼烟,烽火台下白骨,促使人们从人性本源上去反思战争的残酷与愚蠢,那么月光下残缺凄凉的青龙寨,又能向我们揭示怎样的人生哲理呢?……正在痴痴地想,忽有一位古代打扮的壮汉冲出正窑门,伸手要来抓我,怒喝道:“为何闯我曹家私宅!”吓得我忙用双手抵挡,却醒了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只见朋友站在床前说:“你看几点了?快起床吃饭,咱们去上青龙寨。”

细想梦中景况,原来全是人家那份资料上的东西,看来真要知道今日青龙寨,还得自己亲身跑一趟。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