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57

第57章 闲侃古代卖官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了:贾府死了秦可卿,合族人并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得错乱。贾珍便想:蓉儿才是个没有官衔的监生,不好在灵幡上露脸,出门也没有资格配显派儿的仪杖,这岂不于贾府门面有碍?可巧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汉来上祭,会意后便说:这事倒碰巧了。三百员龙禁尉正好缺了两员,五品的级别。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放下1500两银子。我看他爷爷的分上,便胡乱地应了。还剩一个缺,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给他儿子买,我没工夫应他。如今既是咱们孩子缺官衔,快写个履历来。于是,只花优惠价1000两银子,便给贾蓉立马买得一个五品官儿。

也许有人会想:这是写小说,瞎编的。做官岂能如此便当?

哈哈你别不信,真是的,做官就这么便当,只要你肯花钱。在清代,不但可以花钱“捐官”,还能“捐升”——花钱升更大的官;还能“捐免”——花钱免去任用中的一些特定规定;还能“捐复”——花钱减轻处罚或官复原职。这些官钱交易都是公开、公平进行的,国家政策允许,而且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一分银钱一分官,根本用不着你去饭店包间、洗浴中心之类地方,偷偷摸摸的没个正样儿。

说到捐官之制,并非清代首创。秦开其端,历代以续,算来足有两千年渊源。

秦时有一年闹蝗灾,国家税收无着。或许是李斯的主意?由始皇帝下诏书说:出1000石粮食者拜爵一级。

汉文帝刘恒诏告天下:谁能往边防地区送去600石粮食,得二等爵位;送4000石粮食者九等爵位;送12000石粮食者得十八等爵位。

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扩大“入粟补官”政策,不论有无知识,只要肯花粟帛钱物,皆可充任郎吏。

到汉灵帝刘宏手里更来劲了,干脆成立一个称为“西园”的专门机构,并在首都城门口张挂价目表,官价错落有致,200万文、400万文不等,而且这些价格可以上下浮动,随行就市;可以优惠,打三折五折的好商量;还可以赊账,先当官后付款(数额自然成倍增大)。

汉代以降,历朝皆有卖官的纪录,恰如一位名叫李纯的皇帝总结说:这是“古今通制”!

至清代达到巅峰状态:建立健全了专门机构,其中央机关叫京捐局,下属地方机关叫外捐局,统归户部管辖,卖官时间最久。如今流行昵称康熙爷、乾隆爷,嘉庆爷,卖起官来一爷更比一爷牛,道光爷最牛。可以说捐纳之制几与有清一代相始终。卖官收入也最高,康熙朝一次卖官所得白银达200万两,乾隆朝每年捐纳收入为500万两,相当于国家全年收入的九分之一强。

封建社会的官场既然变成了交易场,那自然也就会有黑市儿,有倒爷儿,有暴发户的猖獗泛滥,使这种流弊积重难返。要细说这其中内幕那得写一部大书。

我们新社会自有“中国特色”:官不叫官,叫做公仆;做官不叫做官,叫为人民服务。既然如此,卖官鬻爵的传统积弊就肯定不存在了。还有吗?我真没听说过!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