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68

第68章 东坡九题(2)

河豚的眼睛骨碌碌,肚皮圆滚滚,模样挺好笑。谁知它却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恐怖的一道美味食品。吃河豚,那得以生命作赌注,用东坡先生的话讲,叫作“不惜一死”。

河豚肉没有纤维,几乎是胶状的,肉味极为鲜美。但它的内脏、血液、生殖腺均含有剧毒,误食者立即手脚麻木,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痉挛瘫痪,几个钟头之内便会一命呜呼。当年被日本人尊为“现代国宝”的男歌舞伎板东三五郎,就是因为吃过河豚肝脏后饮酒而亡的。中国历史上吃河豚而死的大名人是否也有?我还未来得及考察。

吃河豚尽管如此可怕,但舍命一吃者大有人在,历代不衰。东坡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但一吃再吃,而且作诗着文,三番五次地鼓吹宣扬之,什么“雪白河豚不药人”,什么“苦笋江豚那忍说”,但历来为人传诵的“河豚诗”,还数《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的第一首,诗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乃宋初着名“九僧”之一,不但是东坡的书画友,或者也是一位吃河豚的同好。前者画出春江水涨、河豚上游的名画,后者即写下这首更为有名的题画诗,可谓珠联璧合。

在日本的烹调法里有明文规定,料理河豚必须经过60道步骤,以确保食客安全。咱们中国虽然无法可依,但历来当厨者也是慎之又慎,细而又细。东坡先生不仅喜食河豚,而且也喜欢做河豚,并且自有一套独到的料理手法。

东坡河豚的制法如下:

选用春二月进入长江的淡水河豚为原料,以快刀除去鱼鳍,切掉口鼻部,挑出内脏,清除肝脏、鱼子、肾脏、眼珠等有毒部分,用水冲净血渍和毒素,切成块待用。铁锅盛少量水置火上,投入切好的鱼块,煮熟。把萎篙、荻笋、芦根加入锅中,用来制其毒;把荔枝壳加入,用来制其剌;把菘菜加入,用来渗其膏;续水,同煮至大熟,加入胡椒面、红辣椒、葱白、酱油、醋,调和,即可开吃也。

东坡鲍鱼

50岁以前的东坡先生是否尝过鲍鱼美味?不得而知。当他于公元1085年担任山东登州太守时,那倒确实吃到了鲍鱼宴,这有长歌《鳆鱼行》为证。

鲍鱼是鳆鱼的俗称,是一种海生软体动物,历来被视为海味珍品。这个“家族”很大,种类达90多种,遍布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海洋之中。生活在我国沿海一带的主要是皱纹鲍和杂色鲍等。当年东坡先生在登州吃到的就应该是它们。可以想象,刚刚结束5年黄州贬官生活的东坡先生,来登州吃上如此海鲜佳品,内心感慨一定不少,得饱口福,他自然轻松愉快,便有兴写出《鳆鱼行》:

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

肉芝石耳不足数,醋渍鱼皮真倚墙。

他觉得吃过鲍鱼,其他稀罕东西如肉芝石耳等,都不在话下了。但他不能不想到刚刚结束的“耕田东坡”的艰辛劳动,于是便不顾太守身份,跑到驼棋岛观看渔民捕获鲍鱼的辛劳情景。他还不能忘怀黄州谪居时期那些给他以同情、关怀、帮助的诸多朋友们,于是自掏腰包买下300枚蓬莱鲍鱼,馈赠给患难知己滕达道们。是啊,一个年在知天命的读书人,品尝一种美味佳肴,怎么会只有口腹之乐呢?他必定在咀嚼人生,绝对是一种文化品尝。

我想,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东坡先生未必知道鲍鱼并非鱼类,倒与田螺之类沾亲带故;未必知道鲍鱼壳的吸附力会高达200公斤,它便是借此来保护自己,每遇到敌害时,便紧紧依附在岩石上,即便壳破砸烂,也别想将它俘虏,真正是一条永不屈服的硬汉。而它之所以最后变成人们的盘中餐,全在于对这类两脚动物丧失了警惕,被人用一种特制的吊钩偷袭成功,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假如东坡先生早就知道这些科普知识,那写出的《鳆鱼行》不知另是何种况味。

顺便说一下,鲍鱼虽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但天然鲍的产量极少,现在世人吃到的大多是人工鲍。我国早在1971年就培育出杂色鲍苗。假如东坡先生活到今天,他再也吃不到价值“千金”的天然鲍鱼,不知将作何感想?

“东坡鲍鱼”的制作方法,现代有些改进,下面只介绍一种“东坡麻酱紫鲍鱼”:

原料:水发鲍鱼250克,芝麻酱50克,鸡油10克,食油25克,白糖5克,酱油15克,高汤150克,料酒15克,葱、姜、精盐、味精适量。

制法:将鲍鱼两面打上直刀,再切成三分宽的条,用开水氽一下,葱姜切成细末,备用。食油烧热,用葱姜末烹锅,加入鲍鱼、酱油、高汤、精盐、料酒、白糖。烧开,再加入芝麻酱,搅匀,撒上味精,淋上鸡油,即成。

东坡鳊鱼

在东坡诗中,有一首历来为选家不大关注的《鳊鱼》诗: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泪纵横。

鳊鱼细鳞阔腹,颈项短缩,俗称缩项鳊。其中最好的一种就是武昌鱼,又叫团头鲂,体长可达40厘米,重达3公斤,肉味腴美,脂肪丰富,为上等鱼类。毛泽东有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即谓此也。

可是,面对这么好的美味佳品,美食家苏东坡先生为什么要“辍箸泪纵横”,放下筷子不吃,还要泪流满面呢?这要听他怎么说。

在《东坡志林》中,东坡先生有这么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我从小便不怎么喜欢杀生,当然也不能完全避免,最近几年已经能够做到不杀猪羊了,不过,因为自己天生爱吃口螃蟹和蛤蜊,所以也仍然做不到一点不杀生。自从去年得罪入狱(指文字狱“乌台诗”案),原以为难逃一死,谁知居然侥幸活命。于是,我从此决心再不杀生。有人送我蟹蛤吃,我都将它们放生江中,虽然心里也明白它们终归要死,但总有个万一吧?就是死在江里,也比让人吃了好。我这么做并不是想积什么阴德,得什么好报,实在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牢狱之灾,活生生一个人,就像厨房里那些随时待杀的鸡鸭一般。那是一种什么滋味!这些小牲灵也像人一样有鲜活的生命,怎忍心为一时的口腹之乐,而让它们遭受死亡的恐怖和痛苦呢?为此,我现在常恨自己怎么还这样嘴馋呢,真该死呀!

东坡先生为了强调不杀生的道德价值,在文章的结尾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南史·隐逸传》记载,始兴人卢度,字彦章,早年时期跟随张永参加伐魏战争,作战失败,后有追兵,前遇淮水,眼看死路一条。这时他心中暗暗祈祷说,苍天若能让我逃过这一难,从此决不杀生。话刚出口,果然面前就漂来一根横木,帮他安全地渡过了淮水。卢度从此隐居西昌三顾山,修行得道,连山中的鸟兽都成了他的朋友,他走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最后卢度活了个大年纪,而且临终前早就知道死期,落了个极好的下场。至此,我们就该明白东坡先生“辍箸泪纵横”的原因了吧?不过,他虽然不吃鳊鱼了,但做鱼的方法还是流传下来,如今,人们在一些大饭店、酒家还是能吃到美味的东坡鳊鱼。

东坡糖蒸肉

苏东坡爱开别人的玩笑,尤其爱捉弄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僚。一次,一位官员带着自己写的一卷诗拜访东坡,高声朗诵,颇为得意,读罢等着东坡夸赞。东坡当即表态说应该得百分。这位老兄正要表示感谢,忽听东坡又说,不过你的诵读之美占七十分,诗句之美只占三十分。

另一次,东坡去拜访宰相吕大防。吕是个大胖子,正在午睡,好半天不出来,东坡心里好恼。吕大防的客厅,布置得很风雅,一只上等瓷缸里养着一只绿壳乌龟。等吕大防出来后,东坡指着那只乌龟说,你这个东西不稀罕,有一种三对眼睛的乌龟才叫稀罕。吕大防瞪大眼睛惊讶地问,世上会有六只眼睛的乌龟?东坡煞有介事地说,当然有啦,唐中宗时,一位大臣就献给皇上一只这样的乌龟,皇上问它有什么能耐?大臣说六眼乌龟三对眼,而普通乌龟只有一对,所以六眼乌龟要睡三个普通乌龟的觉呢。

就为爱开玩笑,还引出一道着名的东坡糖蒸肉。有位姓王的官员,写了一首《咏竹》诗。内有“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句。东坡当面戏弄说,王大官人,你的诗好倒是好,只是十根竹子才平均长一片叶,不少点吗?闹了王官员一个大红脸。

事过多年,苏东坡贬官黄州,有时在当地讲讲学。而王官员官运亨通,以主考官的身份下来巡查。他对往事耿耿于怀,早想报一箭之仇,就当着东坡的面,指着附近一座塔给学生出难题:“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都摇手不答。王官员就讥笑说,你们不都是苏学士的学生吗?怎么答不出来?东坡微微一笑,揶揄地说,王大官人,学生早就答出来了呀,摇手便是下联:“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王大官人无言以对,满面羞惭。学生们对东坡更加敬佩,事后送来许多肉和糖。不料这两样东西混在了一起,学生们正过意不去,东坡却说没关系,当即吟出两句诗:“咸闲官客不屑去,甜添豕豚堪称鲜。”由此而创出了“东坡糖蒸肉”。

东坡蜜酒

一般说文人喜酒,苏东坡先生亦然。不过,他酒量不大,“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终日不过五六合”,这便是他的饮酒习惯。

说到他在饮酒方面的习惯,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看别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于胸中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二是喜欢自己做酒,他到定州当太守,做出“中山松醪”;贬官到惠州,做出“真一酒”和“桂酒”;谪居黄州5年,做出“压茅柴酒”和“蜜酒”。每一种东坡酒,都伴随着一段传奇佳话。

这里只说“东坡蜜酒”。

东坡豪放热情,一生广交朋友,其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杨世昌,便是东坡一位好友。他听说东坡落难黄州,门庭冷清,遂不避嫌疑而来,并留下酿造蜜酒的古方。东坡对此非常感激,专门写了两首《蜜酒歌》赠给杨道士,其中一首写道:

珍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项。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何悠悠,蜂蜜大胜监河侯。

关于“东坡蜜酒”的制法,《东坡志林》中有这样的记载:“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饭一次,更人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当然,现代黄州的“东坡蜜酒”,在制作工艺上又有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