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岁末,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民间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在除夕时张贴,一方面可以装饰环境,增加假日的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含有祝福新年吉祥之意。同时由于年画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到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从年画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的文化个性,认识中国的民间生活。
年画的历史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风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甘肃出土的宋版《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而且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可见宋代的人物年画已初具规模。
到了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下,年画获得了长足发展。最为经典的就是万历年间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它们刻工精致,迄今仍为民间画师所津津乐道。此外,此时还出现了许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年画,如“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后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也逐渐被采用作年画题材。
清代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给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也是形势多样,有木板、石印、胶版、国画、水彩、图案等等。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西洋之剧场”。民间时期的年画,俗称为“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四大家
中国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了开封朱仙镇、潍坊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四大家”。其中朱仙镇的年画更是极具盛名,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北宋年间,除夕贴年画已成为一种风尚,后来北宋没落,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后来黄河泛滥,开封被淹没,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清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作坊有300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
中国江南的民间木板年画则以桃花坞为中心。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天津杨柳青年画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其画样多达几千种。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期,当时的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
延伸阅读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产于四川省的绵竹县,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多万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绵竹年画的内容极其广泛,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