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民间开始偷闲消夏,特别注意防暑。
夏至,标志着盛夏季节的来临,平常人们都把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叫做“三伏天”,与最冷的“三九天”对应,而三伏的日子,是以夏至为依据的。因此,从夏至开始,人们就要做好消夏防暑的准备了。
防暑食品
夏季消暑一是用冰。周代就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周礼》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历朝据此有用冰制度。《唐会要》记载,夏至日颁冰及酒,因酒味浓,和冰而饮,类似威士忌。宋代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还有冰麨面三品等。北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咏道:“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讲的就是颁冰情形,当时梅尧臣得到朋友欧阳修从皇帝那里多赐之冰,很高兴,于是作诗纪念。清代已有刨冰,清廷在夏季,也会赏赐文武大臣冰块。
此外,还应当多吃冷食、凉食、瓜果以消暑,如西瓜、苦瓜等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
西瓜,葫芦科植物,自五代时期开始从西域流入中国,因为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叫作西瓜。其味甘性寒,归心、胃、膀胱经,有清热利尿、解热生津的功效和消夏解暑的作用。但对于畏寒怕冷、经常腹泻,以及痰多、苔腻的人来说,则应少吃。
苦瓜,是消暑的圣品。盛夏,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而苦瓜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因此,夏食苦瓜正相宜。用鲜苦瓜捣汁或煎汤,对肝火目赤、胃热烦渴、胃脘痛、湿热痢疾,皆为辅助食疗佳品。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
防暑用具
除了消暑食品外,利用防暑工具也是人们安全度过炎热夏季的好方法。古人的防暑工具一般有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
凉席是当时夏季防暑的卧具,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一般是长约1米,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
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猎等活动,都有消夏祛暑之意。
延伸阅读
清代冰窖
古代夏日消暑所用冰,都是冰窖储藏的冰块,是冬季从河、湖中开采的天然冰。
清代时,冰窖分为3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藏冰主要用于宫内各处的消暑降温、防止新鲜食物变质和冷藏各类祭大典的祭品,并供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员和皇族贵。当时北京城共建有4处官窖,总计达18座之多。
府窖即专门为王府建立的冰窖。但并非所有的王府都有资格建窖储冰,而是只有少数几位曾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铁帽子王”,经皇帝特许后才能建立府窖。所以,尽管当时北京的王公府第很多,但府窖却只有6处。
民窖则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的冰窖,官窖藏冰不敷用时也从民窖采买。民间不准擅自经营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