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节俗文化
29502100000069

第69章 中秋佳节吃月饼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溯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民族拜月的仪式。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人们以月饼、西瓜、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之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只是这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时,月饼初见记载。《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人,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宋代时,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古今词话》说“状玉盘又拟金饼”等。此外,“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也是在宋代,是宋代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提到的,但这时月饼仍未普及。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还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直到现在,月饼仍是中秋节人们最喜爱的节令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食俗一样,中秋节吃月饼也少不了古老的传说。

一说是,元朝未年,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们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

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日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蕃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日食之。

传说归传说,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已代代流传下来。

延伸阅读

杨贵妃与月饼

关于“月饼”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说与杨贵有关。

传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杨贵拿起其中一块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还是贵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仰望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