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正月十五,对妇女们来说,有一项奇特的活动——迎紫姑。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猪圈、厕所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紫姑的传说
最早的关于紫姑的记载,见于南朝刘敬叔的《异苑》,说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户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妇所嫉恨,总让她干脏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
民间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来自《显异录》。相传,紫姑为唐代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武则天时,山西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霸占她为小老婆。李景的大老婆为人狠毒,见何媚美艳惊人,又妒又恨,不肯容她。于是,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趁何媚解手时,将她害死在厕所里。何媚死后阴魂不散,后来,李景如厕,“忽闻啼哭声,常隐隐出现,且有刀兵呵喝状,大著灵异。”这些事让武则天听到了,甚表同情,就封何媚为厕神。何媚成了神仙,人们尤其是妇女便敬奉起她来。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迎紫姑习俗
元宵节迎紫姑的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妇女迎紫姑的活动也很奇特。
首先要装扮紫姑,一种是束草为人,并为她穿上衫裙,并以纸制成假面的紫姑形象;另一种是用扫帚穿衣服扮紫姑。南宋《沈承务紫姑》中就有召迎紫姑的具体方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清人《都城琐记》里也有这方面的歌谣:“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
紫姑扮成后,就到厕所或猪栏边祭祀,并念念有词:“子胥不在,曹夫人亦去,小姑可出。”意思是说:“紫姑姑娘,你的丈夫和大老婆都不在家,可以大胆放心地出来了。”据说,如果这时,扮成紫姑的扫帚动弹一下,就表示“神”了,以此占卜凶吉,可知祸福。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箕诗落笔惊”句,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还说:俗谓正月百草灵,故帚、苇、针、箕之属皆卜焉,多婢子辈为之。用于箕卜的紫姑,成为等同于扫帚姑、针姑、苇姑一类的卜神。其中箕、帚、针是妇女日常所用之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用来占卜似乎容易发挥效力。
此外,据说迎紫姑时,四周环境必须安静,洁净,这样,紫姑姑娘才会出来。
古代荆楚一带人家迎紫姑,除占凶吉外,还要问蚕桑。《荆楚岁时记》云:“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这种风俗,在养蚕业发达的江浙一带最为流行。
延伸阅读
烧蝗虫的活动
正月十五晚上,当姑娘们正在悄悄接请紫姑神的时候,男孩们则在野外忙于烧蝗虫的活动,目的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并积灰肥田,以兆丰年。
蝗虫,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繁殖力极强。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的口器能将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截光杆,又具有群栖的习性,因此,所到之处,大片农作物遭受毁灭。以前没有农药治虫,唯用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凿土产卵的,并成块产在庄稼根部,除掉卵巢的主要办法就是用火烧。而元宵节后,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将烧蝗虫列为元宵节的一项内容,寓有不忘蝗灾、以农为本的用意。因此,每年的元宵节,男孩子们都会早早来到野外,等到天色将暗未暗之际,焚烧塘边的芦苇、埂上的茅草,或者用自家的络麻秆、麦草、竹梢等扎一个火把,在田野里边跑边烧,大声高呼。于是,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亮了起来,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叫声越来越响。转眼问,到处都是流动的火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