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的祭灶节,每到这天,人们便停下手中的各种活计,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以祈祷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此外,祭灶节的起源也具有很浓的神话色彩。
祭灶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在民间多被俗称为小年。在中国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比如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然而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因此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的主要仪式就是祭祀灶王爷,因此这个节日很具有传奇性,关于它的起源的民间传说也很多。
弄假成真说
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二人中一个是泥水匠,一个是画师。哥哥的垒灶手艺高,在当地极为有名,于是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德高望重,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到别人家有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以后,左邻右舍有事都喜欢找他,大家也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为了维持家业,张灶王的弟弟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并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被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玉帝钦赐说
据坊间传说,灶王爷原名张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为人吝啬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邻里乡亲们上门求救,他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赶出家门。他对自己的亲人也非礼对待,特别是他的妻子,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家门。过了几年,张大郎就把家产挥霍一空,只能靠乞讨度日。有一年冬天,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由于饥饿难耐,顿时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原来,这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按照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所以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就削发为尼。张大郎醒后看见自己的结发妻子,感到无地自容,从此改恶行善,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念张大郎有功,于是钦封他为灶君,并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从此祭拜灶神成为一种定制,在民间广为流传。
延伸阅读
道家传说中的灶王爷
灶王爷在道家传说中是玉皇大帝赐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所以又称“灶君司命”,被视作一家的保护神和监督神。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之。”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做工作汇报,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所以“祭灶”仪式又称为“送灶王”。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遇到的吉凶祸福命运。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