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林弹雨话长征1
29706800000002

第2章 跨天险飞跃乌江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的黎平召开会议。会上争论很激烈。

李德、博古仍坚持由黔东北去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但蒋介石在红军前进路上,又纠集了几十万人马准备围堵,红军欲去,又钻进了敌人的口袋,后果将不堪设想。毛泽东力主放弃原计划,而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贵州军阀王家烈,他的第25军是有名的“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杆鸦片烟枪),战斗力不强。红军进入贵州,争取打几个胜仗,可以改变部队的失败主义气氛,提高部队的战斗情绪。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否定了李德、博古的主张。黎平会议作出了《中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决定》提出:

立即向贵州前进,最初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这在历史上称为“黎平转兵”,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欲进遵义,必须先跨越天险乌江。

1934年岁末,红军先遣部队红一军团第1、第2师赶到了乌江边。

乌江,又称黔江,是贵州的第一条大河,由贵州的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入四川,在涪陵注入长江,是黔北地区的天然屏障。乌江江面不算宽,只有250米左右,但流速却每秒达1.8暗礁四伏,江边崇山峻岭,峭壁危崖。整个乌江像一条乌青色的蛟龙向东北奔腾,无论投下一片什么东西,转眼就冲得无影无踪。难怪当地群众称它为乌龙江。沿江两岸相隔十多里才有一个渡口,平时行人往来,非经渡口不能过江。而且,从乌江南岸要下十华里壁陡的石山,才能到达江边;北岸又要上十华里的陡山,才能走上通遵义的大道。形势真是险峻极了。防守乌江的黔军第25军副军长侯之担狂妄声称:乌江素称天险,共军必难飞渡。

但是,千难万难,难不倒红军英雄汉,红军是一定要渡过乌江的。

红2师第4团奉命走前卫。师长陈光和4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队飞速抢占了乌江南岸的江界河渡口。占领时,敌人已经把南岸的一些茅屋放火烧光了,敌人撤到了北岸,正抢修工事。所有渡船(竹筏子)也都被敌人扯到了北岸。

为了迅速实现渡江计划,红军总部派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张云逸赶到乌江边,成立了临时指挥所,指挥先遣队渡江。

1935年1月元旦,大雪纷飞,浓雾迷漫。耿飚和杨成武亲自化装冒雪到江边侦察。他们看清了乌江的险峻形势;又用火力侦察,摸清了敌人的工事和兵力部署,并参照老百姓的介绍,判断了敌人排哨、连哨、团预备队和旅预备队的位置。根据侦察,刘伯承等决定:佯攻和强攻相结合,佯攻北岸渡口大道,主攻北岸渡口上游小道。为了迷惑敌人,红军战士忙着向大道渡口运送架桥器材,让敌人以为红军要从这里搭桥过江。

1月2日,红4团在江界河渡口一带开始发动强渡。这天,寒风凛烈,细雨蒙蒙。上午9时,战斗打响。在佯攻方向的大渡口,我军和敌军展开猛烈的火力对射;而在渡口上游500米处,只见精选出的游泳本领高强的8名红色战士,在三连连长毛振华带领下,打着赤膊,腰缠短枪,头顶一捆绑好的手榴弹,站立江边。

杨成武政委作了简短的动员,给每人斟了一碗酒,8位战士一饮而尽。耿飚团长命令:“出发!”8名战士,冒着严寒,纵身跳入江中。他们的任务是拉一根粗棕缆绳过江准备架桥。战士们在激流滚滚的江面上,不顾寒冷彻骨的冰水,不畏敌人子弹的扫射,个个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一手拉着棕绳,一手急速地划水,奋力向对岸游去。可惜的是,刚到江心,粗棕绳被敌人的炮弹打断了,没能拉过去,8名战士只得又游了回来。其中一名战士,因赤身久冻,体力不支,在激流中不幸牺牲了。

第一次强渡没有成功,但丝毫没有动摇红军指战员强渡乌江的决心。白天强渡失败了,指挥部决定夜间乘竹筏偷渡。

当夜幕降临,经过一天激战的乌江渡口显得格外宁静。精选出来的18名勇士分乘三只竹筏开始了偷渡乌江。仍然是当过贺龙警卫员的红三连连长毛振华打先锋。他带领5名战士,带着轻机枪和马枪,乘第一只竹筏先渡。并约定一经登岸,马上打手电为号。第一只竹筏在沉沉夜色中消失了,没有听到对岸敌人的动静,但也许久未见手电信号。第二、第三只竹筏也下水了。不久,却见这两只竹筏上的战士从下游沿南岸走回来了。原来因夜里水急,方向莫辨,筏到中流,被急流冲到下游,无法前进,只好弃筏摸索着折回。偷渡基本未成。

第一筏始终没有消息。南岸的指战员们焦急地期待着,惦念着。

原来,毛连长和5名战士所乘的竹筏偷渡成功了。他们迅速登岸,隐蔽在离敌人不远的石崖脚下。他们考虑到打手电易被敌人发觉,改用火柴向南岸示光。但因距离较远,火光太小,没有被南岸发现。

他们屏息等待,但不见南岸继续有人过来。他们决定隐藏在石崖下,待机行动。

只听得头顶上的敌人士兵在悄声议论着。一个说:“红军真厉害,真不怕冷啊!隆冬腊月,竟敢泅水过江。好在昨天上午没有过来几个,否则糟糕!”另一个说:“听排长说,这是他们的先头队伍,再过两天大队来了,更会不得了!”……有个战士向毛连长悄声建议:“我们上去打坍上面这一班人吧!有把握!”毛连长忙轻声阻止道:“这不行。泄漏了秘密,暴露了意图,反而对整个行动有害!”

这一夜,是极不平常的一夜。雪花纷飞,朔风呼啸,砭人肌骨。战士们穿的是褴褛的军装,他们就紧紧挤靠在一起,以彼此的体温来抵御这江边的奇冷。而在敌人的脚底下设伏,稍一不慎,就可能被敌人发觉。战士们以极坚强的意志,谁也不咳嗽一声,谁也不大声说话。

这寒冷的夜,是惊人的长。老不见后续部队过江。有的战士着急了,贴着毛连长的耳朵低声问:“怎么办?”毛连长耐心地说:“别着急,他们会来的。今晚不来,明天会来。实在不来,我们就躲在这里,另外想办法。”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这样的英雄战士,钢铁战士。他们就这样在乌江边的石崖下度过了这寒冷而又艰难的一夜。

再说红军渡江指挥部,见一次强渡、一次偷渡不成,决定实行更大的强渡。

2日上午9时,红4团紧急动员,扎了60多个竹筏,以三个竹筏为先头,再次组织强渡。第1营10余名战士,全部轻装,乘着三个竹筏,在我南岸强大的火力掩护下,迅速向北岸驶去。

北岸敌人疯狂的扫射,挡不住勇士们的前进。竹筏离北岸愈来愈近,敌人慌乱起来,射击也更加猛烈了。竹筏前进的速度被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隐蔽在北岸石崖下的毛连长等6名勇士,突然从崖底下钻出来,迅速运动到敌人的阵地背后,用轻机枪和手雷猛烈地向敌人攻击。

敌人遭到背后这突然而来的袭击,不知兵从何来,顿时魂飞胆丧,哇哇惊叫,狼奔豕突,沿坡滚爬,溃退下去。我6名勇士占领了敌人阵地,接应三个竹筏上的战士迅速登岸。这22名勇士在江边站稳脚跟,又迅速接应一营的部队渡过江来。

这时,敌人的预备队也开到了。敌人居高临下,一营是仰攻,地形十分不利,一营被迫退守江边。形势登时又紧张起来。正在这时,南岸红一军团炮兵连连长、神炮手赵章成,连打三发炮弹,准确地在敌丛中炸开了花,把向我滩头阵地猛冲的敌人压制住了,一营乘势猛冲,才将敌人全线击溃。耿飚、杨成武率领红4团全部渡过了乌江。乌江天险被我红4团突破了。

与此同时,红军工兵连加紧架桥。他们硬是用江边的毛竹,在36个小时内,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流急水深的乌江江面上,架起了一道竹排浮桥,在天险乌江上开出了一条通道。红军以四路纵队浩浩荡荡地通过浮桥向北岸前进。

毛泽东走在乌江浮桥上,边走边赞叹:“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

“莫道乌江天险,看红军等闲飞渡!”

乌江天险变成了红军的通途,反过来,它却成了阻挡中央军尾追红军的天险。

1935年1月15日,中革军委《红星报》用大字标题报道《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报道了这次飞跃乌江的英勇壮举。第3连连长毛振华获得红星奖章一枚,其余每人均获奖军衣一套。——这是那个时候很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