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绝不是单纯地学习好。”北大清华的骄子们如是说。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积极投身支教事业,人人争做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在他们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格正在闪光。想要成为如北大清华学子一样优秀的人才,我们就要拥有“关爱自然,热心公益”的慈善理念!
1.爱心传递,温暖随行
爱心是充满感染力的。
在北京大学,除了那些知名学者,还有一支队伍非常吸引人的注意,那就是——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2001年,这支队伍正式成立,经过11年的发展,如今这个队伍已经形成22个院系分队和5个特色项目分队,他们开展公益服务、能力建设、温馨家园等诸多项目,活动覆盖北大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为什么北大会出现这样一支公益服务队伍?这一切,都源于北大学生的公益心。2001年,北京大学十几名接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发起“不吃免费餐”的倡议,成立了学生服务队,在新生入学之际提供接站、校园引导等服务。这正是学生服务总队的前身。
从那个时候开始,北大任何一名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资助后,就会加入这个公益团队。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作为学生服务总队的指导老师,动情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总队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事。开始几个月,大家在未名湖边捡废纸,帮着清理小广告。”
2003年的非典期间,这支服务总队积极行动,赢得了极高的口碑。那时,有的同学因疑似病症被隔离,因此服务总队果断行动起来,他们在食堂门口,为大家检测体温。而在隔离区,被隔离同学收到总队队员送来的饭菜的同时,还收到了队员亲手为他们折的千纸鹤。千纸鹤的后面,是一个温暖的名字——学生服务总队。
随后的几年,支教、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绿色环保行动……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结合自己的自身优势,将公益活动越做越大。由于学生服务总队是在学生资助中心指导下的学生组织,而后者与中国社工协会、儿童基金会等NGO组织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使得总队倡导公益理念拥有了天然的平台,得以成为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始从事公益活动的组织之一。
如今的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已经有3000多名学生,他们在燕园播撒着公益火种。不少北大同学说起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就是我们北大的风采!”
身为天之骄子,北大的学子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全新的榜样:我们不仅要做本领过硬的新一代年轻人,更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热衷公益的年轻人!
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是值得称赞的年轻人?毫无疑问,唯有道德高尚的青年,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杰出青年。而参加公益活动,正是体现我们道德风尚的最佳平台。
年轻人的面貌,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形象。作为华夏文化的传承人,我们理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五千年文化古国的风采。在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暖流在体内流淌,看到社会风气正在一步步地提高。所以,当我们遇到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时,就一定要积极参加,即使只是发一份传单,即使只是一个搀扶的举动,也会让我们的爱心传递下去……
每一个年轻人,其实都会遇到这样的机会。当我们在学校里,定期都会有各种公益活动,或是帮助孤寡老人,或是探望遗弃儿童;当我们进入社会后,这样的机会将会更多:报纸上、网络中,总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会组织团队进行公益活动。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怎能错过?甚至,我们还可以发起公益活动,就像下面的这位年轻人:
在天津,“滨海爱心社”的名气非常大,每当人们提及它,都会竖起大拇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家爱心社的成立者,是一名年纪不大的小伙子——程盛。
2003年,程盛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随后,他进入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2006年,他被中海油能源发展配餐服务公司招入旗下。程盛很珍惜这个机会,尽情发挥才干,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发展着。三年后,他成了研发中心的培训主管。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由于他的新单位在天津市新区,这让他去市里的机会大为减小,所以,他萌发了自己成立一个公益组织的想法。
程盛说:“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塘沽阳光家园智障学校急需帮助,但没有详细地址和电话。我在网上搜索半天,也没有结果。”
凭着仅有的一点地址线索,程盛开始不停地寻找,终于从新河街一位大娘口中得知了具体地址。他急忙赶到那里,看到两层小楼里住着30多个智障患者和自闭症儿童,条件也不好,当时鼻子就酸了。
回到家里的程盛,开始以个人名义在论坛上发帖,招募志愿者到阳光家园去做义工。帖子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到8月底共有30多人报名。
9月6日,程盛一行来到阳光家园,给智障儿童带来了水果等食物,陪他们做游戏,孩子们非常开心。这次活动后,程盛便从这30多人中选出了一部分有热情的义工成立了滨海爱心社。
很快三年过去了,如今的滨海爱心社在册人员已达280多人,分成助老、助残、助学、环保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活动。2009年,滨海爱心社获得了“天津市优秀志愿者集体”称号,程盛个人也获得了“天津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更具有戏剧性的是,正是在爱心社的活动过程中,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看到小伙子如此具有热心和正义,那个漂亮的女孩毅然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和他在天津打拼,和他一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这个爱心社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因为它是一个平台,可以让我、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公益活动来,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努力!”程盛如此说道。
爱心是充满感染力的。当你搀扶起一位老太太时,就会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这么做;当你在捐款箱前投入10元,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去积极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你在一场公益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展现爱心时,爱心就会像电流一般,迅速在整个社会蔓延……
唯有充满爱心,社会才能越来越进步;唯有充满爱心,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盛。所以,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表现出那份浓浓的公益之心,用自己的行动点亮爱心之灯!
2.支教,是一种无悔的选择
看着孩子们的眼神,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读书的梦想。
带着自己的知识投入公益活动,这是清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传统。而2002级法学院毕业的罗灿,更在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展现出了清华人的高尚公益之心。2007年,她在网上的一篇网文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友。
在那篇网文中,罗灿如此说道:
2006年8月,我第一次来到了青海,来到湟中一中。我教的是英语,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学生们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我们的进展很慢。我想起了我初中英语入门之前的状态,明白努力就可以改变,需要的只是时间。于是,我坚持用英语授课,一遍茫然就重复,再重复,最后才用中文说一遍。这样,既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听力,也能避免英语基础太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学。
令我感到兴奋的是,一个月后,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听清我的单词,并可以做出反应了。
然而,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很不理想。120分的试卷,班级平均分只有五十来分。很长时间里,我都摆脱不了那种挫败感。
通过一次次和同学们的谈心,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自己不够严厉和没有耐性。于是,我做出了积极的调整,并在第一次全县的统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的坚韧。对于这些山沟里出来的孩子来说,一个学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用可能是家里无法负担的,于是他们只能每天花两三个小时翻山走小路上学。高原的山,对于我们来说,在高原走平地太快都已经会大口喘气,爬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路,就是人踩出来的小道,倾斜度很大,只容一个人行走。同时,他们必须早上5点起床,穿着单薄的衣服,忍受最低零下20度的气温,摸黑赶到学校。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只能早上带馍馍当饭吃,或者买一包一块钱的方便面干吃。
但是,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所以,他们中的很多对于学校是排斥的。于是,我给全年级各个班轮流做了一个关于“清华精神和理想”的讲座。我给他们看了清华的很多照片,讲大学生活,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讲老一辈清华人的理想和实现。
这样的讲座是有效的,每一次孩子们都会积极响应,他们写的日记让我觉得努力没有白费。我想,给他们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就可能给他们的生命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而这盏灯,可能照亮他们一生。
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一年的生活很快过去了,我也要离开这里。但不管多少年之后,我都会记得他们背不出单词留在我办公室那种着急的样子,记得我生病后他们把脑袋伸进我的寝室门,眼神里那种怯弱而又急切的光芒,记得上课前那声整齐又洪亮的问候,记得他们从我手中拿过奖品时脸上的满足和骄傲……
相比我们这样的志愿者,那些在这里工作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老师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正是他们,才能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源源不断的希望和活力。我要向老师们致敬,并祝愿我的学生们能够梦想成真,成为翱翔在高原上的雄鹰!
支教,相信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个并不陌生。虽然,我们的祖国发展很快,但某些偏远地区经济依旧落后。那里的孩子没有上学的条件,但他们的眼神里,却流露出了对知识的渴望……
看着孩子们的眼神,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实现读书的梦想。所以如果条件合适,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走到他们的身边,将我们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走进大学,然后用知识的力量改造家乡、振兴家乡。
2012年4月10日,这对辽宁鞍山海城接文镇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节日:这天,前来支教的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四学生马海荣开始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这所英语课停了半年的学校,终于又一次传来了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接文镇是一个贫困的小镇,交通不便,近年来新分配到此的老师极少,尤其是英语等科教师更为缺少,村小学的英语课一度中断半年之久。当听到这个消息后,马海荣和四名同学通过学校的组织和推荐,来到这里当起支教老师。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我现在有知识有能力,所以就应该帮助这些孩子们,实现读书的愿望!”年纪不大的马海荣如此说道,“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如今,马海荣和其他三位支教大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学工作,赢得了当地学校和家长的认同。一位学生家长说:“以前没有英语课,一直担心孩子的升学问题,家里也不是很富裕,不能去城里报学习班,这4位支教大学生真是解了咱们的燃眉之急。”
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马海荣感到了极其充实。她说:“我希望支教结束后可以留下来,我想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想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也帮助村子走出困境!”
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支教,我们就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法则。支教不是一时冲动,我们切不可因为自己的莽撞行为,反而给当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当我们想要进行支教时,就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由本省组织的志愿者支教活动。通常,这些信息都会在本省的团委网站上有说明,我们可以进行查阅。
3).对于应届毕业生,还可以参加本校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活动,这需要向所在的院系进行咨询。
4).如果你是一名往届毕业生,那么不妨参加团中央举办的“扶贫接力计划”。这个计划通常服务半年至两年,可以向团中央进行咨询。
当然,即使我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支教,也不能忘记爱心的传递。在合适的机会,给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寄上几本好书,送去必需的生活物资,甚至在节假日时亲自探望他们,那么我们那份浓浓的情谊,同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3.慈善不分身份
莫以善小而不为。
有人说,清华大学似乎对公益活动非常关注。的确,不仅是那些清华师生,就连清华大学的厨师,也会为公益事业奋斗一生。这个厨师,就是被誉为“清华神厨”的张立勇。
张立勇是一名江西人,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家境贫困,早早辍学到广州打工。没有文凭、没有技术的他,先后做过建筑工人、送水工、搬运工,也曾在一家外资玩具公司做过产品包装部经理。而在1995年,他因为工作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于是毅然来到清华大学第15食堂做一名切菜工,借此机会去学习英语。
几年后,勤奋学习的他,获得了让人佩服的成绩:先后参加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托福考试,都顺利通过,并在托福考试中取得630分的好成绩。一时间,在水木清华论坛上,张立勇的经历成为热点话题,有人把他与《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高僧相提并论,许多清华学子称他为“清华英语神厨”。
此时的张立勇颇有名气,他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不能走出去,去做更多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清华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所以我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
就这样,张立勇走上了一条无怨无悔的公益之路。2008年5月,他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这段经历让他进一步开始思考:人如果仅仅为自己活着,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更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在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奋斗。
2009年起,张立勇开始全职从事公益活动,发起大型公益活动——“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大讲堂邀请一些在青少年心目中有影响力的人,到贫困地区,到初中、高中、大学演讲,和青少年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目前,他已到各地大、中、小学免费为青年学生做了近300场公益演讲,现场听讲者累计超过50万人。
虽然,如今的张立勇已经离开了清华大学,但每当说起清华大学他就会感慨道:“是清华大学教会了我做人的原则!我希望所有年轻人都可以热爱公益,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
听到慈善这个词,也许很多年轻人都会产生这样一种误区:慈善是那些“大人物”的事情,我们不过是一名学生,怎么可能做慈善?
倘若你这样想,那么只能证明你对慈善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正如“北大神厨”张立勇,他也并不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却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实践着慈善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