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
30061100000028

第28章 顺应时代潮流(1)

一、明大势

1951年5月25日,在北京通往莫斯科的列车上,徐向前正在闭目凝思。此刻,他不仅是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工代表团团长。他正肩负着党赋予的重大使命前往苏联。团员有长期从事军工工作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鼎、科技专家钱志道、总参作战局副局长张清化、炮兵参谋长贾涛、中国驻苏使馆商务参赞江泽民和武官吉合等。

徐向前此行的任务是:前去和苏联谈判,一是购买武器装备;二是多搞点技术项目,发展自己的兵工厂。

显然,这是人民解放军向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民解放军依靠自己的政治优势,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反动派的"飞机加大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已进入了高级阶段。

"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我们必须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学习,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毛泽东的这些训词虽然写于1953年,但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党中央对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对军队现代化、正规化的高度重视。这是对人民解放军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

徐向前这次去苏联,所肩负的正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的任务。经过五个月的谈判,徐向前圆满完成了毛泽东、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双方代表团签署的各项协议,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然而,当人民解放军在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上正在大步前进的时候,却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干扰和破坏。1958年错误地开展了反"教条主义"的斗争,严重干扰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尤其是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以后,打着"突出政治"的旗号,把军队的工作搞得相当乱,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已是无从谈起了。对此,徐向前十分焦虑。他后来指出,建国以来,我们军队吃了两个大亏,一是反对正规化吃了亏,二是反对"教条主义"吃了亏。

当"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中国重新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时候,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也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1978年3月,当徐向前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时候,他积极配合邓小平、叶剑英同志,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大声呼喊,精心筹划。

1979年1月,当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重大转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徐向前就征得邓小平的同意,召开了军委座谈会。

1月2日,徐向前在会上再次发言,首先就军队现代化问题发表意见。他说:"这次会议开始时我讲过,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要转移。我们军队按照中央的决策,也有个转移问题,要实现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国防现代化同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国防现代化包括着国防工业、军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军队只能解决军队本身的现代化问题。国防现代化,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物的问题,我们的困难很大很大,需要我们去克服,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我是非常非常着急,晚上都睡不着觉,我是很担心的,大家也很着急。现在,干部老了,军队的文化水平低。物的问题,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现有的东西很落后,怎么现代化?着急不着急?所以,我们讲解决军队现代化,有待我们长期的、不断的、艰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短期解决不了,轻而易举也解决不了。"

徐向前对军队现代化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一句"非常非常着急",一句"晚上都睡不着觉",表现了老帅对人民军队前途、命运的拳拳赤诚之心。

会后,各总部、各军区就军队机构臃肿这一老大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80年3月,经邓小平批示,徐帅主持召开军委常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军队的精简整编问题。这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件大事。

会议讨论把军队员额压缩50万,报中央后,确定再压缩50万。不但压缩定额,还对总部有关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合并到总参,各成为总参的一个部;铁道兵和铁道部合并;各军区的炮、装、工相应地合并到军区司令部。

会议结束时,徐向前又一次深情地发言。他说:"在座的都是老同志,六十岁以下的不多,但大家壮心不已,都有一股劲,有信心,都想把军队建设搞上去。所以尽管军队的问题很多,只要有这股劲,我相信是能够把我军搞好的。"

就在这两次会议之间,1979年10月,徐向前还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而撰写《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专题文章,进一步就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方针等重大问题阐述意见。

他指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今年起,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要在本世纪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是抵御外敌入侵的迫切需要,是保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实现国防现代化,将大大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符合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愿望。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就在这篇文章里,徐向前还从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上来论述国防现代化的意义。认为,和平不能用乞求来取得,战争要靠人民的斗争来对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现代化。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防现代化首先面临一个和国家建设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国家,经过十年动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时候,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成了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华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基本条件。对此,徐向前认为,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首先保证国民经济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如果盲目追求国防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度,势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国防工业的基础,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努力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防现代化,是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关系所应遵循的正确方针。

抓国防现代化,作为军队来说,中心工作是什么?这是必须回答的又一个问题。徐向前认为,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把教育训练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是我军建设的现状决定的。他说,应该承认,当前我军的战术技术水平、组织指挥和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文化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掌握使用我军现有武器装备,组织实施合同作战,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的作用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还要看到,我军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建设现代化的军队。这些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尖锐的矛盾,必须下大功夫去解决。否则,即使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不能很好掌握它,不能充分发展挥它的作用。解决这些矛盾,在和平时期,主要靠教育训练。因此,各级党委和军政领导干部,都要以主要精力抓好教育训练,一定要把教育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重要位置上,作为全军平时的中心工作,把军事、政治训练和科学文化教育切实搞好,把我军真正办成一个大学校。

徐向前还认为,加强教育训练,最重要的是从实战需要出发,使军队真正学会今后作战中所需要的东西。为了使训练尽可能接近实战情况,我们必须针对主要作战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立足于我军现有装备并照顾未来的发展,切实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技术,来训练我们的部队和干部。要研究敌人的编制装备、作战特点和作战方法,根据未来

反侵略战争中陆上、空中、海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战斗情况,来拟制我们的教育训练计划。要切实加强各军种、兵种的专业训练,加强司令部和后勤的训练,特别是要搞好诸军种、兵种的合练,提高合同作战的组织指挥能力。

实现国防现代化,还必须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这是他强调的又一重要观点。50年代初,他受命率团前往苏联,着重解决的就是武器装备和技术问题。在《为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文中,他说:"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武器装备的巨大变革,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发展我国的武器装备,徐向前特别强调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他认为,中国装备落后,技术也落后,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说中国落后15年,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中国要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世界各国之间开展经济交流,相互引进技术,是促进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点应该放在自力更生上。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多的军队,装备不能靠花钱买,主要靠自己造。

实现现代化,是现代战争对我军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同我军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矛盾所决定的,是我军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在战火中身经百战的元帅,当人民军队从战争环境转入相对和平环境后,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为人民军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重人才

用人之道,自古是兵家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徐向前一向爱兵爱将,惜才爱才。他当过教师,入过黄埔,还当过抗大校长。战争年代,他就十分注重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不但注意在战争实践中锻炼、提高干部,还注意通过办军官学校,来培养干部。

当他顺应历史潮流,把建设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的时候,他把人才问题更是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他讲的最多的是人才问题。

请看这样一个时间表:1979年1月2日,他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国防现代化,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物的问题。他强调,正像廖汉生同志所说的,我们的"帅老了,将也老了"。而且,军、师、团、营的干部都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干部老得多,这是现实问题。因此,老干部要"把班交好",物色好的对象,好的接班人,把助手带好。

同年10月,他在《为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文章中指出,实现国防现代化,必将促使我军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而且要有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熟练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的人,特别是干部,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精干的领导班子。他强调:每个干部都要振作革命精神,奋发图强,精通本身业务,提高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高级干部,他们是治军的骨干,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担负着领导部队建设,训练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重大责任,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1980年3月11日,他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再次论述了人才问题。他说:"一般地说,军队现代化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武器装备,这是物质基础;二是人,就是能使用现代化武器的人,这里面包括干部的培养训练和部队的教育训练。三是把人组织起来,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这就要有科学的编制体制。无非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他还提出干部储备问题,指出了三条途径:一是在职;二是送学校;三是搞预备役,而且要把制度建立起来。

同年,他在全军后勤部长座谈会上又讲了这个问题,强调各行各业要有专家,各部门、各级领导都要注意干部路线,注意对于部政治上的培养,业务上的培养,工作能力的考察,党性的考察。

1982年11月,总参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这是全军多年来的第一次参谋长会议。11月24日,他在听取总参谋长杨得志、副总参谋长张震有关情况汇报时发表谈话,认为,这种以会代训的方法很好,既开了会,又进行了训练。他说:"军队主要是两大建设,一是物质建设,一是人的培养。说来说去,变来变去,就是这两条。原始弓箭也好,现代自动化武器也好,都要人去掌握。人还是第一位的,武器是第二位的,人没有武器不行,武器离开人更不行。能不能掌握好武器,人的文化水平高还是低,训练不训练,大不一样。现在国际环境对我们很有利,我看近期内不会有进攻中国的战争。当然不是说该高枕无忧了。我们还是要搞好战备。我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认清形势,抓紧时间把干部培训好,把军队整顿好。"

1984年8月,为庆祝八一建军节,他写下了《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加速我军建设》一文,发表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出版的《思想战线》。这是徐向前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著作。这里,他集中论述了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说:"人是创业之本。对军队来说,人才是建军之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至理名言。没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去研制,去掌握;军队的改革,军队的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都必须靠有觉悟、有知识、有文化、有才能的人。知识就是力量。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现代军事科学就是战斗力。战场的角逐,说到底,还是勇敢精神和智慧、才能的角逐。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没有有知识、懂科学的大批人才,实现现代化是一句空话"②。

《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页。

②《徐向前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