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
30068200000021

第21章 “每个战役都有一个转折点”(4)

第二,战役指挥的重心要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战役指挥的重心放在哪里,对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关系极大。因此,战役指挥员不仅要对整个战役有通盘的考虑,预见情况可能的发展变化,在打第一仗时就想打第二仗和第三仗的问题,“而且要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战役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

第三,要善于把握转折的时间。战役转折点是由一个战役阶段向另一个战役阶段过渡的契机或关节点,它包含着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把握战役转折点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力争使战役转折在预计的时候出现。“在敌人有强大兵力增援的情况下,转折出现得越早越好,要力争在全战役预计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前,最好在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时候到来。这样,作战就主动了。如果转折在全战役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后到来,就会因时间紧迫而仓促作战,使部队伤亡增大,疲劳加重,士气受到影响,有时还会陷于被动,不得不撤出战斗,打成夹生仗。”

我们知道,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自然过程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根本无需人的参与。而社会则不然。社会离不开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社会生活是由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所创造的。尽管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却有着更为广泛的活动范围。这一点在军事领域,在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粟裕在研究军事转折问题时,把能否认识和实现这一转折与指挥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战争发展的这一个阶段与下一个阶段之间,客观存在着战争全局、战区和战役等不同层次的转折。然而,能否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种转折,能否使它由可能变为现实,就要看指挥员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在战区指挥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时节是实现战区发展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转折。而在战役指挥上,战役指挥员的一项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战役发展的主要环节,在关键性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一切手段,夺取或扩大战场主动权,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以确保我军取得战役的全胜。比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战略战术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敌人有强大的后续力量,在战役进程中随时有发生有利于敌而不利于我们变化的可能。所以,粟裕反复强调,战役指挥员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促使战役转折尽早实现。

在认识和把握战役转折点即对战役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以实现全战役根本性转折,掌握战场主动权方面,粟裕有过许多次亲身的实践。

在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中,我新四军苏北部队以70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不过5000余人)抗击顽固派韩德勤3万余人的进攻。面对这样的情况,粟裕指出,形势要求我们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而在各路敌军中如何选择首战歼灭对象,对战局的胜败关系极大。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军选择了从中路(右翼)进攻黄桥的韩德勤嫡系主力翁达旅作为首战歼灭对象。战斗的发展,完全证实了粟裕的预测。当翁达旅被歼,攻入黄桥的敌人又被反击出去后,战场出现了对我军极为有利的转折。我第二纵队经八字桥插到分界,第一纵队已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与我守卫黄桥之第三纵队完成了对已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李守维部的合围。我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黄桥战役从10月3日至6日历时四天,在第二天即在占整个战役持续时间1/2时,我军就完成了战役的转折。激战至6日止,歼敌1.1万余人,战役取得完全胜利。

在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中,我军在定下首先集中主力围歼较弱之敌整编第六十九师的决心后,于15日黄昏由峄县以东隐蔽到达陇海路南新店子地区的第一纵队、第八师,秘密而突然地向敌整编第六十九师发起攻击。当夜,第一纵队一部越过宿新公路,楔入敌纵深,仅战斗一小时,即歼敌整编第十一师师属工兵营,迫使该师向曹家集收缩。我第八师以两个团与敌六十九师彻夜激战,向烽山守敌连续进行了四次猛烈冲击,终于在拂晓前突破了敌三道阵地和两道副防御工事,占领了战场的制高点烽山,在敌整个部署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我第七师第五旅及第九纵队一部占领了嶂山镇以北及以东阵地。粟裕在回忆录中说:“烽山是战场制高点,是进攻或防御的重要依托,此处得失对战局影响甚大,我遂令第八师不惜任何代价守住烽山。”烽山被我军占领后,战场形势变得对敌极为不利。16日全天,敌人以两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下,向我烽山阵地多次猛烈反扑,企图夺回烽山。我第八师打退了敌人的连续反扑,守住了烽山。宿北战役历时五天,我军用了一天一夜攻占并守住了烽山,就实现了战役的转折。如果不占领烽山或其失守,我军很难取得宿北战役的全胜。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实现战役转折的标志是完成对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合围。粟裕在总结这次战役时说:要把敌整编第七十四师从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予以歼灭是艰巨的,实现战役决心的第一个关键是隐蔽我军意图,达成对敌第七十四师的合围,“在我军以往的战役中,一般只要对敌人达成了合围,胜利就算基本有把握了”。这也是孟良崮战役的转折。我担任主攻的五个纵队,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面对敌人的进攻,四纵、九纵全力由正面抗击敌第七十四师。一纵主力利用山区地形实行迂回,从敌第二十五师与第七十四师的结合部向纵深猛插,并抢占了制高点。八纵以相同战术从第七十四师与第八十三师之结合部插入,并夺取制高点。六纵则从鲁南之白彦地区兼程向垛庄急进,以断敌退路。5月13日晚战役发起,至15日拂晓,六纵在一纵协同下攻占了垛庄,八纵攻占了万泉山,三个纵队打通了联系,最后封闭了合围圈。

粟裕认为,在这一个回合中,动用隐伏于鲁南的第六纵队,是关键的一着。莱芜战役后,国民党军采用“集团滚进”战术,从临沂、泗水、大汶口一线,向我鲁中山区发动进攻。我军在诱敌深入的同时,又预伏六纵于鲁南待机。六纵同敌第七十四师是死对头。当时,纵队司令王必成很担心打第七十四师没有他们的任务。粟裕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你放心,打敌七十四师,一定少不了你们。当我军开始合围第七十四师时,六纵距垛庄约100公里之遥,一路山区。敌人在判明我军意图后,立即向孟良崮、垛庄方向撤退。此时,实现战役转折的关键,在于很快夺取垛庄,断敌退路。六纵于12日接获命令立即收拢部队,急速开进,14日晨到达距垛庄西南20余公里之观上、白埠地区,15日便抢占了沂蒙公路上敌人赖以进退的惟一道路———垛庄,彻底封闭了合围口。

应当指出的是,战役转折的实现,并不就意味着战役某一阶段的结束,更不是全战役的结束。战役转折实现后到全战役的结束,这中间还要经过激烈的战斗。比如,孟良崮战役当敌第七十四师被我包围后,战场态势却呈现出一副特殊的景象:我军五个纵队包围着第七十四师,敌军却有十个整编师(军)包围着我军。而且,蒋介石还准备利用这一态势与我华野进行决战。粟裕说,这时的关键,一是围歼第七十四师能否迅速解决战斗;二是阻援力量能否挡住敌之援军。此后战斗的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但无论怎样,我军在完成了合围之后,就在对战役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掌握了主动,敌人已难逃被歼灭的命运,只要我军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获得战役的全胜。

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在战役转折上又有其不同之处。豫东战役包括攻城和打援两个作战阶段,全战役有个转折点,两个阶段也有各自的转折点。粟裕把注意的重心放在实现全战役的转折上,这就是尽快夺取开封和及时掌握用于打援的兵力。夺取开封的关键,又在于从速攻占城垣阵地。因此,战役一开始,粟裕就督促部队迅速突破敌城垣之阵地,尽快攻占开封,争取全战役的转折及时到来。

6月16日晚,我三纵、八纵隐蔽地向开封急进,17日晨突然兵临城下,对四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至18日黄昏,守关之敌一部被歼,大部放火烧关后退入城内。八纵于当夜22时从南关开始攻城的火力准备,并在对敌防御设施进行连续爆破后发起冲击。24时许,先头营突破了新南门,在后续部队未能跟进的情况下,抢占城楼及其附近有利地形,抗击敌人的反冲击。19日晨,八纵开始攻击宋门。突击营以23人担任爆破任务,首先由一位爆破英雄率领12名优秀爆破员,在火力掩护下以11包炸药实施连续爆破,开辟了通路,炸毁了城门。该纵队攻曹门的部队因曹关火大,改由宋门突入城内。随后,攻城部队又突破大南门和西门。至此,敌城垣主阵地全部被我突破。我进入城内的各部队,随即向两侧和纵深发展,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至20日23时,除敌核心阵地龙亭和华北运动场外,市区均被我军攻占。

这时,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已胜利在握。粟裕和张震、钟期光又立即赶到开封南郊第三兵团指挥所,督促三纵和八纵不要留恋开封战场,除留足够的兵力攻击龙亭外,迅速从城内撤出其余部队,把兵力集中起来,准备再歼援敌。对于攻歼龙亭之敌,粟裕对部队说:“龙亭是要打下来的,但不要急,迟一点不要紧,有点残敌可以作为钓邱兵团这条‘鱼’的大钩子,你马上打下龙亭,他来援就不积极了,主要是作好充分准备,确有把握后再打。”①豫东战役历时20天,在第一阶段,从战役开始到第三和第八纵队主力撤出开封,我掌握了所可能集中的最大力量,战场主动权牢牢在握时,仅用了五昼夜的时间,即在占整个战役持续时间1/4之时,就完成了全战役的转折。这时粟裕的心才踏实下来,因为手中已经控制了足够的机动兵力,为下一步歼击援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随时投入第二阶段的作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