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29

第29章 兔病(2种)

黏液瘤病

兔黏液瘤病是由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皮下特别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黏液瘤性肿胀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原为痘病毒科、兔痘病毒属成员。病毒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抵抗力,但0.5%~2.2%的甲醛1小时能杀灭病毒。本病毒对热敏感,50℃30分钟就能使其灭活。

黏液瘤病毒能在10~12日龄鸡胚绒毛原囊膜上生长,并产生痘班。在兔肾细胞和兔睾丸细胞、胚胎或纤维细胞士生长良好。

兔是本病唯一的易感动物,其中家兔和欧洲野兔最易感,死亡率可达95%以上,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接触或与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接触而传染,在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蚊、蚤)机械性传播。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潜伏期3~7天,最长可达14天,病兔皮肤上的肿瘤结节遍布全身,口、鼻、眼脸、耳根、肛门及生殖器均明显充血、水肿,病兔呼吸困难、摇头、喷鼻、发出呼噜声,10天左右病变部位变性、出血、坏死,多数惊厥死亡。

最明显的肉眼变化是皮肤上特征性的肿瘤结节和皮下胶冻样浸润,颜面部和全身天然孔皮下充血、水肿及脓性结膜炎和鼻漏。

组织学变化比较特征,皮肤肿瘤的表皮细胞核固缩、胞质呈空泡状、真皮深层有大量嗜酸性黏液瘤细胞、同时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可取病料悬液经超声波裂解后制备抗原,然后与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诊断,也可将病料悬液接种适宜的细胞培养物进行该病毒的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后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证实。

2.病理组织学诊断:取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或涂片,姬姆萨氏染色后经显微镜观察可见黏液瘤细胞及病变部皮肤上皮细胞内的胞浆包涵体。

3.血清学试验: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通常在感染后8~13天产生抗体,20~60天时抗体滴度最高,然后逐渐下降,6~8个月后消失。

兔黏液瘤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有两种活疫苗可用于预防兔黏液瘤病,一种是肖普氏纤维瘤病毒制备的异源疫苗,另一种是黏液瘤病毒减毒株制备的同源疫苗。方法为皮下或皮内接种。

最近出现一种能表达兔病毒性出血病病毒外壳蛋白的重组黏液瘤病毒,可对黏液瘤病病毒和兔病毒性出血病病毒提供保护,但尚未商品化。

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可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对症治疗。我国目前无本病发生的报道,从国外引兔时要严格检疫,防止本病的传入。控制传染媒介,消灭各种吸血昆虫,坚持消毒制度,定期接种疫苗。兔群一旦发生此病,应坚决采取扑杀、消毒、焚烧等措施。对假定健康群,立即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兔出血症

兔出血症也称兔病毒性出血病,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兔的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兔出血症病毒,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

本病毒在感染家兔血液中4℃9个月,或感染脏器组织中20℃3个月仍保持活性,肝脏含毒病料-8~-20℃560天和室温内污染环境下经135天仍然具有致病性,能耐pH3.0和50℃40分钟处理,对紫外线及干燥等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l%氢氧化钠溶液4小时、1%~2%的甲醛溶液或1%的漂白粉悬液3小时、2%农乐溶液1小时才被灭活,常用0.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传染源为病兔与带毒兔,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脾、肾,其次是肺、肠道及淋巴结。

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黏膜及生殖道传染。尚无由昆虫、啮齿动物或经胎盘传播的证据。

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家兔,毛用兔比皮用兔易感,尤其是长毛兔最为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冬春季多发。主要侵害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成年兔和哺乳母兔病死率高,哺乳期仔兔则很少发病死亡。本病发病急,高死率高,常呈暴发流行,传播迅速,一旦发病,常在2~3天内迅速传遍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达95%以上。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自然感染为2~3天,人工感染为1~3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兔出血症的感染期为60天。

根据病程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多见于非疫区或流行初期。病兔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初高热达41℃以上,尔后体温急剧下降,病兔抽搐、尖叫。病程约1~2天。死后呈角弓反张,鼻孔流出红色泡沫状液体。

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潜伏期和病程较长,体温轻度升高,精神不振,迅速消瘦,衰弱而死。有的耐过,但仍带毒成为传染源。

以实质器官淤血、出血为特征病变。如鼻腔、喉头及气管黏膜血淤或弥漫性出血。肺淤血、水肿及出血。心包积液,心包膜、心肌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尤以心房及冠状沟附近明显。肝淤血肿大,间质增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肝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肿大,呈蓝紫色,肾淤血肿大,表面散在针尖大出血点。胃内容物充盈,黏膜出血或脱落,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有小点出血。膀胱积尿,黏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脑和脑膜淤血、水肿。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动物试验:将病死兔肝脏等组织作成1:10生理盐水悬液,经3000转/分种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U/毫升,于37℃温箱作用30分钟。皮下或肌肉接种于1.5千克以上体重青年健康兔,每只3毫升。若接种后36~96小时发病死亡,并有典型病理变化时,可诊断为兔出血症。

2.电镜检查:将病死兔肝脏作成10%悬液,用超声波乳化器处理1分钟,经1500转/分钟离心20分钟后,取上清液经140000转/分钟离心120分钟,弃上清液,于沉淀物中加入少量磷酸缓冲液制备电镜标本,用2%磷钨酸染色2分钟,进行电镜检查。如检出典型病毒颗粒,则可诊断。

3.血清学检查:用已知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可检测未知病料中病毒。在微量滴定板上,将待检病兔肝悬液、已知病毒和阴性对照肝悬液作1:10连续稀释,加入阳性血清作用30分钟,再加入1%人“O”型红细胞,各成分均为每孔0.025毫升,混匀后置37℃作用60分钟,观察结果。

应与兔巴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相区别。

兔出血症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由于兔出血症病毒在体外组织细胞的培养方法尚未建立,目前广泛使用的疫苗为组织灭活苗。但随着家兔饲养成本的提高以及非免疫兔的减少,可用于制苗的肝组织日趋减少,使组织灭活苗的成本不断增加,加之组织灭活苗可能导致散毒的缺点,近年来人们对兔出血症病毒疫苗的研究便主要着眼于基因工程疫苗。

接种灭活疫苗可间接控制本病,灭活苗是由实验感染兔子的肝脏上清悬液灭活后加佐剂制成,该苗保护期长(超过1年),此外,免疫动物迅速产生抗兔出血症病毒感染(5-10天)的坚强免疫力。因此,已经诊断出疫病暴发后,用疫苗接种非暴露兔是一个有效重要的防治措施。

1.兔瘟灭活疫苗,免疫期为6个月。45日龄以上家兔,皮下注射1毫升。必要时,未断奶乳兔变可使用,皮下注射1毫升,但断奶后应再注射1次。疫苗切忌冻结,冻结的疫苗严禁使用。2℃~8℃保存,有效期18月。

2.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瘟)、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兔出败)二联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兔病毒性出血病和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不论大小兔,一律皮下注射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疫苗防晒、防冻、防破损,切忌冻结。冻结过的疫苗严禁使用。2℃~8℃保存,有效期12月。

3.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瘟)、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兔出败)、兔产气荚膜梭菌病(A型)三联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兔病毒性出血病、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和兔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不论在小兔,一律皮下注射注射2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疫苗忌晒、忌冻、忌破损,开瓶启用的疫苗应当天用完。2℃~8℃保存,有效期12月。

在疫区于发病季节前用兔瘟疫苗免疫。发生兔瘟时,扑杀发病兔和同群兔,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地区的兔做紧急预防接种,并采取一般性的综合防疫措施。病死兔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对被污染的兔舍、环境、用具等用3%烧碱或2%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兔毛、兔皮可用福尔马林熏蒸进行彻底消毒。

本病用药物治疗无效。康复兔的血清及高免血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