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螨病
蜂螨病是西方蜜蜂或其它种蜜蜂成年蜂的一种疾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跗腺螨,又称气管螨,学名伍德氏跗腺螨。螨虫体大小约150微米,是呼吸系统的一种体内寄生虫。该病常发生于早春,直接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感染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有当感染严重时,症状才明显,其行为与其他疾病或生理紊乱引起的很相似。它们在蜂箱前,草叶上爬行,不能飞,可现下痢。
对感染蜜蜂的致病作用取决于气管内螨寄生的数量、机械损伤和呼吸道阻塞引起的生理紊乱、气管壁病变、血淋巴的缺乏。随着寄生螨数目的增加,可能由于黑色素的缘故,原来正常的白色半透明的气管壁变成不透明并带有黑色斑点。
诊断与疫情报告
这种寄生虫只有通过实验室方法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定。螨虫得在气管内观察或取出镜检。检查这种螨已有几种技术,如解剖、研磨和染色。
将可疑蜜蜂胸腔解剖暴露气管,在解剖显微镜下(18~20倍)逐个检查气管,透过透明的气管壁可见到很小的卵状螨虫体。此外,将大量可疑蜜蜂样品在水中捣碎成匀浆,随后将悬液粗滤和离心,沉淀用未稀释的乳酸处理10分钟,然后置显微镜检查。
另可将可疑蜜蜂较大样本加水研磨成匀浆,然后将悬液粗滤并离心,取沉淀用原乳酸处理10分钟,再封固镜检。用组织染色技术能够观察到蜜蜂气管内寄生虫。将气管解剖取出,用8%氢氧化钾溶液清洗,并用1%亚甲基蓝染色,这是检查大量样品的最好一种方法。
蜂螨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生物制品。如果环境温度在18℃以上,蜂群中放置用植物油和白砂糖制成的薄荷醇结晶或油饼可控制蜂螨。
治螨药剂:
1.甲酸熏杀将98%的甲酸180毫升,装入一细口瓶中,再插入一纱布条,然后将药瓶放在蜂箱内空巢脾旁边,放28天,每天蒸发10亳升,并利用纱布外露长短来控制药剂的蒸发量,生产期使用也无污染。
2.吩噻嗪(硫化二苯胺)用其制成烟剂,杀螨率在70%~80%。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用该药剂制所“敌螨熏烟剂”,对控制螨害起了很大作用。
3.溴螨酯用其制成纸片型烟剂,防治螨病的效果达到90%以上,而且对蜜蜂安全。
4.螨扑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试验成功一种治螨更简单的“螨扑”新型高效杀螨剂,每群放“螨扑”2条,连续放5~6周,可彻底驱杀蜂螨,省力、省时间。
美洲幼虫腐臭病
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又名臭子病、烂子病)是由幼芽虫孢杆菌引起的蜜蜂幼虫和蛹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以子脾封盖下陷、穿孔,封盖幼虫死亡、蛹舌现象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幼虫芽孢杆菌,菌体呈杆状、链状排列,周身具有鞭毛,能运动,可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一端或中间,椭圆形。病菌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不易根除。
带有病死幼虫尸体的巢脾、被污染的饲料和花粉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侵人体内。病菌通过蜂王产卵、内勤蜂清扫尸体等污染花粉房、蜜房及感染健康幼虫。误将带菌蜂蜜、花粉喂蜂,随意调换子脾,盗蜂、迷巢蜂进入等是造成蜂群间的传播重要原因。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出售带病的蜂群、蜂蜜、蜂蜡、花粉以及引种和异地放牧引起。
工蜂、雄蜂、蜂王的幼虫期均易感,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易感。黄蜂也易感。
本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并常造成全群或全场的覆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一般为7天左右。
患病幼虫多在封盖后死亡,尸体淡棕黄色至深褐色,腐烂成黏胶状,挑取时可拉成长丝,有腥臭味;之后尸体干枯、黑褐色、呈典型的鳞片状,紧贴在巢壁下侧,不易被工蜂清除。
染病子脾封盖潮湿、发暗、下陷或穿孔;如蛹期发病死亡,则在蛹房顶部有蛹头突出(称蛹舌现象)是本病的典型特征。
诊断与疫情报告
挑取疑为美洲幼虫腐具病的幼虫尸体少许,加少量无菌水制成悬浮液进行涂片,经火焰固定后,用孔雀绿、番红花红波芽胞染色法染色。镜检,芽胞呈绿色,菌体呈红色。也可用石炭因更红染色、磁性美益复染后镜检,若发现大量红色椭圆形芽胞和蓝色杆菌即可确诊。也可用革兰氏染色、5%黑色素溶液或稀薄的墨汁染色,检查病菌。
如需进一步确诊,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别培养法、生化试验、鉴别试验及血清学诊断。
对可疑为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蜂群,随机取样3~5群,从中取出老熟封盖子或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如发现子脾、幼虫和蛹死亡的典型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微生物学诊断:采用细菌学检查,挑取可疑为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幼虫尸体少量,进行涂片镜检。如发现有较多的单个或呈链状排列的杆菌及芽孢时,则可进一步用芽孢染色进行镜检,如发现多数椭圆形游离芽孢时,即可确诊。
2.牛奶凝聚试验:取新鲜牛奶2~3毫升,放于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或分离培养的细菌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后,置30~32℃培养1~2小时。如牛奶凝聚时,则为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美洲蜜蜂幼虫腐臭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疫苗。
杜绝病原传入,实行检疫,操作要遵守卫生规程,饲料用蜂蜜要严格选择,禁用来路不明的蜂蜜,禁止购买有病的蜂群。严格消毒,每年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和越冬包装之前,均要对蜂群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特别是在有病或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更应进行严格消毒。一般可用0.5%过氧乙酸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刷洗,巢脾必须浸泡24小时消毒,或用环氧乙烷和氟里昂混合熏蒸消毒。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将蜂群进行隔离治疗,蜂箱、蜂具都要单独存放和使用。对其他尚未发病的蜂群,普遍用0.1%磺胺嘧啶糖浆进行预防。
对于对于严重患病群,应尽早烧毁。轻的患病群,必须在换箱换脾消毒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才能收到彻底的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于1千克糖浆中加土霉素5万U或复方新诺明0.5克或红霉素5万U,进行饲喂喷脾,隔天1次,每次每框蜂100克,共治3~4次。为了不使抗生素污染蜂产品,治疗时间应尽可能安排在早春、晚秋以及非生产季节。
欧洲幼虫腐臭病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又称“黑幼虫病”、“纽约蜜蜂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引起蜜蜂幼虫的一种恶性、细菌性传染病。以3~4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蜂房蜜蜂球菌属蜜蜂球菌属。本菌必须含5%CO2条件下培养,为革兰氏阳性、披针形、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无芽,无运动性,为厌氧乃至微需氧的细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幼虫尸体保存毒力3年,在巢脾或蜂蜜里可存活1年左右,在40℃下,每立方米空间含50毫升福尔马林蒸气,需3小时才能杀死。
被污染的蜂蜜、花粉、巢脾是主要传染源。蜂房蜜蜂球菌能在尸体及蜜粉脾、空脾中存活多年。蜂群内一般通过内勤蜂饲喂和清扫活动进行传播,饲喂工蜂是主要传播者。蜂群间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进行传播。养蜂人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任意调换蜜箱、蜜粉脾、子脾以及出售蜂群、蜂蜜、花粉等商业活动,导致疫病在蜂群间及地区间传播。
感染动物为蜜蜂幼虫,各龄及各个品种未封盖的蜂王、工蜂、雄蜂幼虫均可感染,尤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易感,在我国以中蜂发病最重。
本病多发生于春季,夏季少发或平息,秋季可复发,但病情较轻。其次,该病易于蜂群群势较弱和巢温过低的蜂群发生,而强群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也常常可以自愈。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3天。
以3~4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尸体位置错乱,呈苍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最后呈深褐色,并可见白色、呈窄条状背线(发生于盘曲期幼虫,其背线呈放射状)。尸体软化、干缩于巢房底部,无黏性但有酸臭味,易被工蜂清除而留下空房,与子房相间形成“插花子脾”。
诊断与疫情报告
从临床可疑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蜂群中,抽取2~4天的幼虫脾1~2张,仔细检查子脾上幼虫的分布情况。如发现虫、卵交错,幼虫位置混乱,颜色呈黄白色或暗褐色,无黏性,易取出,背线明显,有酸臭味,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革兰氏染色镜检:挑取可疑幼虫尸体少许涂片,用革兰氏方法染色,镜检。若发现大量披针形、紫色、单个、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2.致病性试验:将纯培养菌加无菌水混匀,用喷雾方法感染1~2天的小幼虫,如出现上述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症状,即可确诊。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疫苗。
本病的发病时期可以预测,所以可用药物预防。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使用较多的是链霉素和青霉素。其中链霉素的效果最好。
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注意保温,培养强群。严重的患病群,要进行换箱、换脾,并用下列任何一种药物进行消毒:
1.用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煮沸熏蒸一昼夜。
2.0.5%次氯酸钠或二氧异氰尿酸钠喷雾。
3.0.5%过氧乙酸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