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检查:将病死鸡脑组织经研磨和双抗处理制成脑组织悬液后,以卵囊途径接种于5~7日龄易感鸡胚,继续孵化出雏,观察雏鸡发病症状及其脑、胃等组织是否有特征性病变。感染的雏鸡可产生用病毒中和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出的免疫应答。
2.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检查群特异性沉淀抗原,可用于本病普查,对耐过型病鸡本法也可检出)、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可检出受感染组织中的抗原)。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本疫苗系用鸡脑脊髓炎病毒AE弱毒株接种鸡胚培养繁殖,取感染的鸡胚液加保护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常发地区可考虑采用疫苗免疫,接种疫苗鸡可产生较强的抵抗力,并可将抵抗力通过卵黄传给子代。
把好引进种蛋关,不从疫区引进种蛋,患病母鸡所下蛋不得留作种用。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鸡群一旦发病,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鸡舍、场地、用具经常消毒,净化2周后才能引进新鸡。
传染性鼻炎
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鼻腔和窦发炎,喷嚏和脸部肿胀为主要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没有运动性、容易形成丝状的小杆菌。分离培养需用鲜血琼脂培养基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该菌对外界环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可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即可杀死。
本病主要发生于蛋鸡,肉种鸡和育成鸡也可发病,主要经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传播本病。此病在鸡场发生具有来势猛,传播快的特点。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季节,鸡群饲养密度过大,鸡舍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等都是造成该病发生的诱因。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1~4天。主要的症状是食欲明显下降,流鼻液,病鸡甩头,颜面浮肿,下痢,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
主要病变是上呼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鼻腔及窦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肥大细胞浸润。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病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本病和慢性呼吸道病、慢性鸡霍乱、禽痘、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等的症状相类似,需进一步作出鉴别诊断。确诊需作实验室检验。
1.病原分离鉴定:最好是采集扑杀2~3只处于急性阶段的病鸡,以无菌操作,用棉试子插入眼下窦腔内,然后涂布在培养基上。本病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其生长发育必须有血液成份参与,常用的培养基有巧克力琼脂、鸡血清鸡肉汤琼脂等,在分离培养时还必须要求5~10%的CO2环境。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初期培养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菌体,有荚膜为短小杆菌,两端钝圆,但后期荧光和荚膜消失,菌体呈多形性。
2.血清学试验:常用的有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查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传染性鼻炎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鸡传染性鼻炎油佐剂灭活苗,经实验和现场应用对本病流行严重地区的鸡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根据本地区情况可自行选用。
鸡场在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条件,做好鸡舍内外的动物卫生消毒工作,以及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防制工作,提高鸡只抵抗力对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鸡场内每栋鸡舍应做到全进全出,禁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清舍之后要彻底进行消毒,空舍一定时间后方可让新鸡群进入。
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磺胺噻唑按0.5%拌料,或磺胺二甲基噁嗪0.5%饮水,连用1周。复方新诺明,按30毫克/千克体重连服7天。
禽结核病
禽结核病是由禽型结核杆菌引起禽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消瘦、贫血、受侵器官组织结核性结节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
禽型结核杆菌为短而小,呈多形性的革兰氏阳性菌。本菌不产生芽胞和荚膜,不能运动,齐-尼氏抗酸染色,该菌呈红色,为严格需氧菌,该菌对热抵抗力差,在70%酒精、40%漂白粉中很快死亡。病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分泌物中能够数月不死。本菌对磺胶类药物、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雷密封等敏感。
传染源为病禽及带菌动物。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鸡、火鸡、鸭、鹅、孔雀、鸽、捕获的鸟类和野鸟均可感染。其中鸡尤以成年鸡最易感。牛、猪和人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约2个月至一年不等。
以渐进性消瘦和贫血为特征。病鸡表现胸肌萎缩、胸骨突出或变形,鸡冠、肉髯苍白。如果关节和骨髓发生结核,可见关节肿大、跛行,肠结核可引起严重腹泻。
病变部位有大小不等、灰黄色或灰白色结核结节,常见于肝、脾、肠和骨髓等处。肠壁、腹膜、卵巢、胸腺等处也可见到结核结节。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结核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应注意与肿瘤、伤寒、霍乱相鉴别。结核病最重要的特征是在病变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的抗酸杆菌,而在其他任何已知的禽病中都不出现抗酸杆菌。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鉴定:取结核结节制成涂片,发现抗酸染色的细菌,即可确认本病。
2.血清学方法:常用禽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或点眼法来确诊,还可用平板凝集试验。
禽结核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已有报道用疫苗预防接种来预防禽结核病,但目前还未做临床应用。
预防和控制本病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经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的鸡应扑杀烧毁,对场地和环境用5%石炭酸液或10%漂白粉进行多次消毒。引进健康无传染病的鸡群,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消毒,重复检疫2~3次,确认无传染病时,才能继续饲养。动物要分开隔离饲养,鸡和其他动物要单独圈舍。防止鼠类或鸟类进入鸡舍带病原。
链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甲哌力复霉素)等对本菌有抑杀作用。
兔球虫病
兔球虫病是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内引起家兔最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对养兔业的危害极大。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兔球虫均属艾美耳属,共有16个种,除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胆管上皮细胞内之外,其余各种都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常混合感染。目前在我国已发现7种。
兔艾美耳球虫的发育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前面两个阶段是在胆管上皮细胞(斯氏艾美耳球虫)或肠上皮细胞(小肠和大肠寄生的各种球虫)内进行的,后一发育阶段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的。兔球虫卵囊在温度20℃,湿度55%~75%的外界环境中,经2~3天即可发育成为感染性卵囊。卵囊对化学消毒药物及低温的抵抗力很强,大多数卵囊可以越冬。但对日光和干燥很敏感,直射阳光在数小时内能杀死卵囊。
各品种的家兔对球虫均易感,12周龄的幼兔感染更为严重,死亡率高,成年兔多为带虫者。主要经口吞食成熟卵囊而引起。此外,恶劣的饲养环境也可促成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季节多在春暖多雨时期,如兔舍内经常保持在10℃以上,随时可能发病。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兔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眼分泌物增多,贫血,下痢,幼兔生长停滞。可出现神经症状,四肢痉挛,麻痹,多因过度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一般在50%~60%,有时可达80%以上。
主要在肝脏。肝表面和实质内有许多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呈圆形。病程长时,肠黏膜呈浅灰色,有许多小的白色硬结和小的化脓性、坏死性病灶。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病理变化及镜检找到球虫不难确诊。需注意不能单靠粪检发现虫卵进行确诊,而应综合诊断。可用直接徐片法和炮和盐水漂浮法来检查卵囊。
兔球虫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无疫苗。有一种兔球虫病专用药物“疫苗”,将抗球虫药物与缓释剂混合后利用纳米技术喷制成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注射到兔体内后,缓漫吸收后释放药物,使兔体内始终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可持续2个月以上(即在注射本品后2个月内无须再用同类抗球虫药物)如同兔体内产生了高浓度的抗球虫抗体。
加强兔场管理,成年兔和小兔分开饲养,断乳后的幼兔要立即分群,单独饲养。保证饲料新鲜及清洁卫生,饲料应避免粪便污染,每天清扫兔笼及运动场上的粪便,定期消毒。
发现病兔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兔应隔离、治疗或扑杀,病死兔的尸体、内脏等应深埋或焚烧。兔笼、用具等应严格消毒,兔粪堆积发酵。消灭兔场内的鼠类、蝇类及其他昆虫。
在本病流行季节可在饮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1.氯苯胍以精料为主的断乳仔兔,按剂量为150ppm混入饲料给药,连续45天,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以青为主的断乳仔兔,按6毫克/千克体重剂量给药。本病暴发时可用300ppm剂量混入饲料给药作紧急治疗,1周后改用150ppm混饲。
2.磺胺二甲氧嘧啶按75毫克/千克体重(日量)混饲,连用3天停药1周。以此方式在1月内3次循环用药,能有效地控制本病。
3.磺胺氯吡嗪按30毫克/千克体重(日量)连用10天,必要时停药1周再用10天。或按300ppm混入饲料或按200ppm加入饮水,连续喂饮1个月。
4.磺胺二甲嘧啶按1000ppm混入饲料或按2000ppm加入饮水,连续喂饮2~4周。
5.在精料中经常拌入切碎的洋葱、大蒜、韭菜有利于预防球虫病。在梅雨季节饲喂蒲公英、紫花地丁、青蒿、车前草、鱼腥草、铁苋菜、鸭跖草等,均有消炎、利湿、排毒的作用,对预防球虫病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