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30595200000025

第25章 诚实守信——让孩子明白失信就是失败(3)

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们何不让孩子也享受一下被别人信任的幸福呢?

惩罚孩子要注意分寸

美国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在一本书中说:说谎,乃是“因为说了真话而受到责备的孩子”逃入心理上的避难所。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撒谎成了孩子们一种自卫的手段。这是一种矛盾,一方面,当孩子犯了错误,说了实话的时候会被我们责罚;另一方面,当孩子惧怕责罚而撒谎时,同样会受到责罚。

所以说,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家长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建议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对孩子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所以在惩罚孩子时,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因为家长如果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

如果当时的情境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比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餐桌教子”很不可取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其实,“餐桌教子”的做法并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做给孩子上课的时间,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况且,吃饭时训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导致孩子厌食,甚至导致胃病。孩子受到训斥后,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此外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影响感情。

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避免“人前教子”

不少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是笨蛋、没出息等。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当众指责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对自己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因此,有损孩子自尊的“人前教子”是绝对不可取的。

总之,惩罚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收到极好的效果,既帮助了孩子改掉错误的行为,又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要认真体会上述方法,不要让孩子因为害怕惩罚而惹上爱撒谎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守时观念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告诉老朋友威廉·彼特斯要去看他。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11点之前到达。

康德3月1日就到了珀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着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了,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部分的确已经断裂了。河面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

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大概得12点半。”

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

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您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就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修好了桥。

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10点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康德走后,彼特斯在无意中听说了此事,便很有感慨地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您太客气了。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您还遇到了意外。”

一向守时的康德给老朋友回了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

康德这位哲学家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向孩子启示着: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因为守时就是遵守承诺,按时到达要去的地方,没有例外,没有借口,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为了保证不耽误双方的办事时间,守时理应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一条原则。

诚实守信可以有许多表现方式,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守时,这是诚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父母培养孩子诚信品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对时间要求那么严格,几分钟的出入不算什么。孩子起床拖拉,可以晚起5分钟、10分钟,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睡觉前要求多看10分钟20分钟电视也没什么。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什么事情都不用那么严格地按照时间来进行,什么事情都可以拖拉推诿。习惯成自然,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讲信用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时间,对宇宙来说是无限的。但是,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又是非常有限的。人的一生只有那么几十年,属于我们生命的时间,就像一笔再也不会增加的金钱,我们必须用心计划着来花。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做一个守时的人呢?

摆出事实并支持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关注点总是随着自己的兴趣而转移,他们一旦发现了好玩的事物,就会完全沉浸其中而忘却周围环境和本来的任务。

了解了这个特点,父母就不必为孩子三心二意而不守时的举动感到不可理解和困扰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客观地向孩子摆出选择所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告诉孩子守时是人们的美德,同时相信孩子能作出明智的选择并支持孩子的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会使孩子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还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身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注重时间观念,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

比如和孩子约好什么时候接他回家,什么时候去动物园,都要严格履行,如果做不到,就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相反,如果孩子不能履行约定,父母也要毫不留情地让孩子体验不守时而造成的后果。

借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榜样

在孩子的世界中,故事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因此,借助故事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一个很自然也很容易奏效的策略。当孩子出现不守时的状况时,可以搬出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比如:“××可不会这样哦,他是一个守时的孩子,他很希望你和他一起做守时的孩子呢!”只要是孩子喜欢这个角色,诸如此类的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没有任何阻力地守时了,时间观念也就相应地形成了。

总之,孩子难免有懒散、懈怠、拖拉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结合孩子的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守时,就是给孩子的好品质增加了筹码。这样做,成功也会对孩子守时的,只要你的孩子是一个信守时间、尊重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