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智商高的人在生活中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在当今时代,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情商也许比智商更加重要。
那么,你的孩子拥有过人的情商吗?家长若能积极地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就能让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得以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让孩子有能力去经营一个成功与快乐并存的美好人生。
化解孩子的冲动,让他更理智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作为一部多主题的作品,爱情与妒忌、轻信与欺骗、欲望与毁灭等人性与社会主题在其中都有深刻体现。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黑人勇将,他与元老的美丽女儿苔丝狄蒙娜真心相爱并顶着巨大压力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精心设计,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的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完全失去理智,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下拔剑自刎殉情。
战功显赫、智勇兼备的将军奥赛罗在情绪失控之下,让冲动战胜了理智,犯下了不可挽回的过错。
心理学专家指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些人的冲动就会转为病态,如做事不假思索、感到厌烦、草率鲁莽、不计后果、急于求成,或行为具有挑衅性等。因冲动而导致暴力行为的事件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
英国一位世界级微生物学家蒲柏说过:“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高尔基也说过:“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人类要靠理智来指导思想,只有在理智思想的指导下做事情,才能不偏不倚、有条不紊。
有一块美丽的大石头,被山涧的激流冲洗得十分光洁。一天,激流开始变小,冲力也渐渐减弱,最后,一滴水也不剩了。这样,石头就在陡峭的山坡上显露出来。它正好在一座小树林的附近,那里恬静而又美丽。山坡下是一条石子路。光洁的大石头占有特殊的地势,可以浏览风景。在这长满青草、开遍鲜花、充满芳香的地方,照理说,它应当感到非常幸运。
一天,它望着道路,发现人们在铺鹅卵石,使路面变得更坚硬。突然,它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要到下面的道路上。
它对自己说:“我在这儿和青草在一起做什么?我应当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我觉得,这样做是最正确的。”
它在冲动之下开始行动。没有靠任何人的帮助,就开始往下滚动,一直滚到路中间才停下来,四周全是和它类似的、曾经吸引它的鹅卵石。
“好极了,我就待在这儿!”
这是一条交通十分繁忙的道路。大货车从它的身上辗过,马匹强有力的马蹄铁践踏着它,还有穿着有钉靴农民和成群的牲畜都经过它。过了不久,美丽的石头开始遇到许多麻烦。打击、践踏,身上的石片也被削去。在灰尘、泥土和牲口粪便的掩埋下,它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原貌了。
被玷污的石头开始向上看了,它痛苦地望着它离开的地方。那里是多么绿,多么洁净,多么芳香和美丽!石头为它失去的天堂懊恼,后悔不已,但一切都是枉然。
“啊,回不到山坡上去了!我永远不会再有那种安宁的日子!对我来说,幸福已经不存在了……”
这块大石头在冲动之下想去天堂,没想到却掉进了地狱。
几乎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只不过有的人能够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国大军北伐曹魏,魏国大将司马懿采取了闭城休战、不予理睬的态度对付诸葛亮。他认为,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实力,一定能抓住良机,战胜敌人。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沉默战术的利害,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诸葛亮于是采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来一件女人衣裳,并修书一封说:“仲达不敢出战,跟妇女有什么两样。你若是个知耻的男儿,就出来和蜀军交战,若不然,你就穿上这件女人的衣服。”
“士可杀不可辱”,这封充满侮辱轻视的信,虽然激怒了司马懿,但并没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改变主意,他强压怒火稳住军心,耐心等待。
相持了数月,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抑制不住情绪的人,往往伤人又伤己。如果司马懿不能忍耐一时之气,出城应战,那么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当他们想往哪里跑或者想碰一下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凭着本能行动。
有一个父亲过世之后,只留给儿子一幅古画,儿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画束之高阁,突然觉得画的卷轴似乎异常沉重,撕开一角,赫然发现不少金块藏在其间,于是立刻把画撕破,取出了金子。但是接着看到当中有一个字条,字条上提到这幅画是古代名家所绘的无价之宝。可惜画已经在他的冲动之下被撕得破碎不堪,他后悔莫及。
可见,做事冲动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孩子因为年纪小,行为受情绪影响较多,其情绪和行为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心理状态不稳定,不能控制自己,做事往往缺乏自主性,容易冲动和盲目。
作为父母,自己要当孩子的模范。情绪不稳定、主观意识过强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父母要先学会自我调适,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得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坚毅沉着。
当孩子出现行为失控时,父母应该冷静地给孩子一个可以认错改正的宽容氛围。如果自己的孩子与朋友吵架了,父母可以暂时不予理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有时也会自己和好。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人来疯”现象而又难以安抚时,父母可采取冷处理,先不理他们,等客人离开后,再教导他们。
另外,孩子冲动地做完一件错事后,会有深深的悔意,非常害怕,非常自责。这时,父母应该尊重、留意孩子的感受,分析原因,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危害,必要时可让孩子承担他可以承受的责任。
总而言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孩子的自制力会逐步加强,他们的冲动行为也会相对减少。作为家长,一定要在控制孩子的冲动方面做好工作。
改变爱发脾气的孩子
一天,美国前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发脾气属于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想按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这时给家长的明显信号就是发脾气,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或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无端地发脾气,会让家长感到尴尬和难堪。而且有的孩子发起脾气来很不好哄,软硬不吃,让家长很头疼。不过,有的家长也善于引导爱发脾气的孩子。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儿总爱发脾气。一天,父亲给了他一些钉子,对他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把一个钉子钉在栅栏上。”自从他学会了控制脾气后,栅栏上的钉子就不再增多了。父亲又对他说:“如果你坚持一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来!”终于,小男孩儿把那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下来了。父亲让他看看栅栏上的小孔,对他说:“当你向别人发脾气时,你的言语就像钉子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
由此看来,爱发脾气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办法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具体可参考以下意见。
不要被孩子的脾气所要挟
孩子往往用发脾气来要挟父母,以达到他的目的。如果父母让步的话,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态度软弱,或者是出于怜悯、同情、娇惯而屈从,最后以无条件地满足相妥协,这实际上就是纵容,强化了孩子发脾气的不良行为。长此以往,孩子的脾气就有可能越来越坏,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粗暴、任性。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被孩子的脾气所要挟,而应采取其他方式消除孩子的脾气。
对孩子进行冷处理
冷处理,就是在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去哄劝他,而是暗暗地注视他,只要没有危险,就不去理他。因为孩子发脾气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家长对他的注意,迫使家长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你越哄他,他就会闹得越凶,直到你屈服为止。例如,孩子趴在地上打滚,你越是拉他,扶他起来,他就越不起来,还会加劲地哭闹。此时,你可以装着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看见,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起来了。
当然,在不理睬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沉住气。在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做自己的事,如果感觉他不会出什么危险,也可以离开他,暗中注意他的动静。一般来说,孩子在最终放弃发脾气之前会更加倍地哭闹,这时,你一定要沉住气,坚持住,不然就前功尽弃了。只要你能坚持,你就会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
同时,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会逐步减少,而且每次发脾气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另外,当孩子不再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及时给孩子与你和好的机会。例如,孩子见你不理他,就不再发脾气了,而是默默地走到你身边和你亲昵,或拉你的手,你就若无其事地说:“我们一起出去玩玩吧。”千万不要说:“你刚才发脾气对不对?”或“你越发脾气我越不理你!”等,因为这样说,会使孩子知道他发脾气还是引起了你的注意,对你有影响,下次还会这样做。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眼看孩子要发脾气,父母迅速地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开是很有好处的,但父母的这种努力必须及早地进行才会有效。比如说,母亲和孩子一起上街买玩具,孩子因母亲没给他买他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我们就要过马路了,现在看看两头有没有车过来。看那个骑车的男孩,看见没有?看他穿的衣服多好看,等他过去,我们就过街。听那卡车的噪音,真是震耳欲聋啊!现在我们终于过去了。那么现在我们该往哪边走呢?”因为母亲的滔滔不绝,孩子不愉快的情绪也就被转移了。
要求孩子认错
孩子发过脾气之后,坚持要求他认错确实是好办法。它标志着愤怒的终结,并有助于孩子恢复正常,而不是老绷着脸。同时,认错还有助于家人之间关系的恢复。孩子认错时态度是否诚恳,语调是否正确都不那么重要。要求孩子认错的主要原因是,它对孩子懂得发怒之后如何使情况恢复正常有好处。
家里的成年人若能在发怒和冲动之后认错、道歉,对孩子也有帮助。这就是对孩子的身教。在争论和发脾气之后,进行调和对于有关各方都很重要。它能使孩子懂得在不危及彼此关系的情况下,如何结束争论。
另外,父母要当孩子的模范。孩子是模仿力极强的人群,他们的一些习性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得来的。所以,家长平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修养和日常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家长要循循善诱,请孩子稍安勿躁,“三思而后行”。引导孩子学会理性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培养孩子高情商的捷径之一。
总之,对待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摸索和寻找适合遏制自己孩子发脾气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注意发现孩子发脾气的规律和诱因,这样,可以有准备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是遏制孩子发脾气的更好办法。
让孩子“延迟满足”,培养他的超强耐性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着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然而,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过分,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比如,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事实上,如果父母被动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完全要靠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婴儿用大声啼哭表达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为此时孩子的表现是真实需要的反映。但是半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可以跟孩子解释:牛奶还在微波炉里,等1分钟就好。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