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惊世预言
30688700000023

第23章 圣女贞德与英法百战战争(2)

就这样。一名来自农村,不到”岁的少女,居然成了法国军队的统帅,向着奥尔良的方向进发。对于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虽然有的历史学家曾如此解释:“在战场一年接着一年的可耻失败,法国政府在军队和人民的领导地位上已经名声败坏。当太子查理同意由贞德来领导他的军队并准备战斗时,他一定是已经试过几乎所有正规、理性的策略选择而皆告失败。只有一个已经到达了存亡关头、却全然无计可施的政权,才会在绝望时相信一个自称受到上帝指示的农村文盲女孩,让她指挥国家的军队。”但不管如何,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却令世人震惊。

预言在奥尔良应验了

1429年4月27日,贞德身披铠甲,跨着战马,率领3000援军向奥尔良进发。她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但贞德向查理保证说:“我爱我的旗帜40倍于我的剑”。

当时,奥尔良已被英军围困达半年之久。虽然无力攻占这座城市,英军仍沿着罗亚尔河——法军增援的路线构筑了一系列堡垒,并且正在挖掘通往城内的地道。正当城内军民绝望之际,贞德大军的旗帜出现了。不过,要想进入奥尔良城与守军会台,贞德的部队必须首先将那些堡垒逐个攻克。

战斗开始了。法军发现,这位从未上过战场的少女竟是那样的英勇。在战斗中,她似乎如有神助,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有趣的是,据说当贞德初次到达战场时,原来的法军指挥官迪努瓦公爵和其他将领自行拟定了作战计划,在没有告知贞德的情况下展开作战。贞德察觉后对此大发雷霆,她无视其他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计划先补给奥尔良的判断,出人意料地主张直接攻击英军。更令那些指挥官惊奇的是,在每一场小规模战斗中,她总是身处战斗的最前线,并随身带着她那面醒目的旗帜。

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贞德这种奇特的战术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在战斗中,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现,法国士兵就会奋不顾身地鼠上去。战斗得非常英勇,几乎每次交锋都能取得胜利。初战告捷后,奥尔良城内外法军联合起来,在贞德的率领下,向城外的英军堡垒发起了猛烈进攻。

至于英军方面,他们向来没把法国军队放在眼里。当看到对方突然来了一个少女作统帅后,他们嘲弄法国人是装神弄鬼。有一次,贞德率领部队攻击一座很坚固的堡垒。她像往常一样冲在最前面,却不幸胸部中了一箭,掉落马下的贞德顿时血流如注。看到此情景,英军的长弓手大喊着“巫婆死了,巫婆死了!”并手舞足蹈地向法军挑衅。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法军尽管伤亡很大,但仍没有将对方的堡垒攻下来。有人提议后撒,贞德却坚决不答应。因为就在此次战斗前,她就曾对身边士兵预言说,自己将会在奥尔良身负重伤,所以现在的情形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随后,贞德便独自一人开始祈祷。第二天,英军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因为他们看剑,昨天被他们射落马下的“巫婆”居然又骑着战马出现了,她的旗帜仍一如既往地迎风飘扬。于是,英军陷入了严重的心理恐慌,而法军则士气高涨地猛冲上来,最终大扶全胜。

就这样,法军一方面凭着人数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又靠着贞德带给他们的高昂斗志,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到5月8日,奥尔良城外的英军堡垒全部被攻克了,城内的人得救了。当英姿飒爽的贞德率军进入奥尔良城时,欣喜若狂的全城人民夹道欢迎。为了庆贺重获自由,奥尔良教堂的钟声响彻云霄,人们整夜唱着胜利的赞美歌,并高呼他们的救星贞德为“奥尔良少女”。

客观地说,法军胜利的背后并没有太多的秘密。其战术也并无特殊意义,主要是:以多打少,集中兵力拔除据点,靠着宗教鼓舞起来的勇气狠打硬拼。不过奥尔良之战不但惊人地应验了贞德之前的预言,而且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当捷报传开后,整个法国也欢腾起来了。

太子在兰斯的加冕

奥尔良之战后,贞德继续前进。在她的鼓舞下,法军收复了一个又一个城堡。更重要的是,找到自信的法国人在战术上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固守传统,而是避免与英军正面会战,尽量在野战中发挥优势。结果在6月18日著名的帕提之战中,英军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完成自己许下的诺言,保护太子查理在兰斯举行加冕礼,“奥尔良少女”贞德叉向法国东北部进军了。但是前往兰斯城的沿途,有好几座防守严密的城市仍在英国人手里。对于这次长达几百公里的远征,据说就连太于查理左右的大臣、将军都不敢贸然出行。可是在贞德一再坚持下,太子终于答应了她的计划。

贞德没有让太子查理和法国人民失望。她指引着法军,一路上战无不胜,虽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终于在7月中旬成功地抵达了兰斯。7月17日,在兰斯大教堂里,太子查理加冕成为查理七世。在盛大的加冕礼上,国王旁边的贞德身披铠甲,手执战旗,护持在显要位置,她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为了这一刻,法国人民等待了近百年的时间。现在,他们的国王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统治整个法国了,而一直以来觊觎法国王位的英国王室则遭到沉重打击。因为随着法国民族向心力的增强,百年战争的天平将对英国越来越不利。而“奥尔良少女”贞德,尽管她只是披挂着查理给她的盔甲,骑着战马,高举白色的旗帜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所有的战斗中甚至没有一次直接参与过搏斗,但她在法国人民的心目中,却无异于上帝派来的神圣使者。她信仰虔诚,严守教规,认真参加一切宗教仪式并且要求部下也必须照办。

正如现代历史学家们所认为的,贞德给予法国人的是充满宗教色彩的精神力量。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没有宗教这件神秘而崇高的外衣,贞德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孩子是不可能被法国人所追随的。而她的所作所为,在证明自己的预言得到应验的同时,也使法国人觉得上帝在眷顾着他们。

“圣女”殉难记

辅佐查理七世加冕后,贞德的使命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这位一心要彻底解救法国的少女竟对前来兰斯参加加冕礼的亲人们说:“照我的本心,现在我就想回家去牧羊了,可是敌人还没有完全退走,我还得继续战斗!”然而内心淳朴的她却没有科到,加冕以后的查理七世,自以为根基已稳,对出身卑微的贞德已开始不那么信任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查理七世身边的一些大臣和将军,本来就对贞德所获得的声望心存嫉妒,怕她夺走他们的权位。于是。这些无耻的显贵们开始暗地里策划加害贞德的阴谋。

1430年春,贞德不顾查理七世一干人等的消极对待,又向巴黎发动了进攻。但由于得不到支持,孤军深入的她吃了败仗。到5月份,与英国结盟的勃艮第党人再次展开攻势,北方重镇康边城告急,贞德闻讯率军队驰往增援。5月23日,双方军队开始交战,贞德率领少数兵士前去偷袭英军,结果失利。没想到,当她率军向康边城中撤退时,守城的贵族竟下令关闭城门,拒绝她的进入。面对追赶而来的勃艮第党人,贞德寡不敌众,最终被俘。

更令贞德伤心的是,当查理七世得知她被俘虏的消息后,竟毫无情义地拒绝营救,眼睁睁地看着贞德被勃艮第党人以l万金币的价格把她卖给英军。12月23日,贞德被押解往英军占领的卢昂。在那里,英国人将她关在一间小屋里,用铁链锁住,日夜有士兵看守。由于当时的国际惯例规定,战俘不能判刑,所以英国方面便指控贞德施行巫术。

1431年2月21日,对贞德的审讯开始。英国派出的宗教法官反复讯问贞德,她曾对人们宣称的那种神奇声音,到底是否真有其事。审讯结束后,法庭判贞德犯了异端罪。又宣称假如她拒绝悔罪,就将其交给行政机关依法处理。但是贞德坚决否认自己犯了异端罪,她声称自己是天主派来的,那神奇的声音绝对是天上来的。另外,英国宗教法庭还指控贞德犯有其他罪行,诸如与魔鬼对话、藐视教堂、穿男装、企图自杀等。

1431年5月29日,法官宣判贞德为女巫、骗子、异端,并剥夺其上诉权,随即便将她移交行政机关处置。30日早晨8点,贞德被解往刑场。当烈火在贞德脚下燃烧起来时,她仍坚定地说:“我永远相信我的事业是正义的!”就这样,备受法国人民爱戴的“奥尔良少女”被当众焚化,殉难时年仅19岁。为了防止人们纪念,当局还把她死后的灰烬撒入塞纳河。

尽管贞德被处死了,但更多的人都对他持同情态度。据说就连英国国王亨利的秘书也曾愤怒地说:“我们出乱子了,我们杀死了一位圣女。”从那时起,就不断有人呼吁为贞德平反。23年后,当英国人被赶出法国领土后,贞德的母亲和兄弟申请重新审查这起案件。1456年,经过长期的重新审查,罗马教廷推翻1431年的判决,终于彻底洗清了贞德的罪名。1909年,罗马教又册封贞德为“真福”,1920年又册封其为“圣女贞德”。从此,“圣女贞德”这个名字就成为法国民族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骄傲之一,而当年直接迫害贞德的主教科雄,则受到永世的唾弃,被人们骂为“猪猡”。

从贞德传奇的一生来看,她的出现的确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实际上,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神秘主义。在这种特殊的宗教蒙昧主义影响下,预言、传说、奇迹、显圣等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一旦遇到人们无法抗拒的战争、动乱、饥荒、瘟疫等灾难,水深火热中的他们往往只有本着虔诚和狂热的信仰,乞求上天降临奇迹,给他们带来福音。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这样的情况。所以在那个年代,法国各地曾出现过不少巫师、女巫与预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贞德的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同时,由于贞德所做的一切,只是借助这种特殊的背景来为法国民族解放冲锋陷阵,因此她自然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当她为了自己的信仰和事业殉难后,就成为了受万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更值得澡思的是。贞德死后,她本人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包括拿破仑这样的伟人。历代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而在文艺作品中,贞德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题材,如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成尔第、柴可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和布莱希特等人,都曾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甚至在令天,人们仍能在一些电影、戏剧中看到她的身影。

超导链接

贞德虽然牺牲了,但她所开创的事业却仍在继续,因为她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从而使抗英救国的烈火越烧越旺。可以说,贞德给法国人民留下了两件最宝贵的东西——斗志和民族意识。在此之前,百年战争只是英法两个王室之间的领主战争,而在此时已迅速演变为两个国家间的民族战争了。为了争取独立与自由,法国人民开始团结起来,奋勇杀敌,一步步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而作为当时法国统治者的查理七世,所需要做的只是顺应民意而已。也正因如此,身为瓦卢瓦王朝第五任国王的查理七世,在后世被称为。忠于职守者”。

想当初,当贞德不幸被敌人俘虏后,并被敌方宗教法庭污蔑为“巫女”时,刚刚正式加冕的查理七世为了保证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不被质疑,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君权来白干上帝而不是魔鬼,竟无情地竭力避免同贞德牵扯在一起,对她的命运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尽管他当时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但这种态度仍应受到历史的谴责。不过,在法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查理七世开始振作起来,励精图治,加强内部团结,使国力迅速得到恢复,从而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久后,一些往日对国王若即若离的地方大贵族纷纷归顺查理七世。1435年,一向与英国勾结的勃艮第党人也交出了巴黎。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使国王完全掌握了军权,并限制了宗教神权和诸侯特权。随后,他又组建了国家常备军,彻底改变了法国的军事状况。

与此同时,在法国的敌人英国国内,一方面由于国王亨利六世年幼而引发贵族之间的内讧,另一方面长期的对外征战也导致了人民的反抗。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战争的态势在向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英国在法国的占领区几乎丧失殆尽,只剩下吉耶纳和诺曼底等局部地区。

1449年,查理七世率军对诺曼底发动了垒线进攻。10月,英军守将被迫投降,交出了卢昂。1453年4月,查理七世再次派出军队,向吉耶纳发动进攻,最终大获全胜。这次战役的胜利,也标志着百年战争中英国的彻底失败。至此,除了零星地区尚有军队坚守外,英国退出了所有在法国的占领区,百年战争宣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