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阪抗战师团
3090900000032

第32章 怀念鲁迅先生

“那好,我也不勉强张兄。那你们随我去认识一下这次来参加追悼会的各位同胞吧。”柳全生倒是很通情达理。

“好的,有劳柳兄!”张伟说完,就随着柳全生和赵志成站了起来,一同回到原来那间屋子。

“这位是吴云峰,我的好朋友,学的是水利工程。”

“你好,我叫张伟。很高兴认识你。”

“这位是陈卫国,也是我的好朋友,学习西医的。”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

张伟和屋子里的10来个人相互介绍一下。他对自己的身份简单的介绍就是个商人。他能感觉到这些人眼神中带有一丝的不相信,但是他也无法更多的考虑他们的想法了。他心想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大家相互介绍完了,不由的谈起了鲁迅先生,张伟也非常好奇,这些在日本留学的人怎么会如此敬重他呢。通过跟他们的谈话,让张伟了解到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作为日本留学生回国后在北平执教,到30年代为止,教过的学生无数,因此很多留学到日本的学生有大部分都听过鲁迅的课。

这些同学们在和鲁迅接触后,都非常爱敬重和爱戴他,因为鲁迅向来不把自己认为是学术界的泰斗人物,他常常跟学生们说,我们就像朋友一样聊聊。

而且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有个很“俗”的习惯――爱钱!这个爱钱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做学问的为什么要清高呢?骨气是要有,该赚的钱也要赚,该催的稿费也该催。催不到时他甚至去打官司。

当时鲁迅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做教员的薪水,但北洋政府虽然高薪聘请教员上课,但是实际发下来薪水总是打折扣,即发正式薪水的20%,30%等等,即使这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到,因此一到发薪水的日子,鲁迅先生是一路小跑去领钱的。

最有意思的是鲁迅先生后来认为北洋政府太腐朽,到了南方。当时鲁迅先生已经很有名气了。国民党政府(当时军阀割据,有军权就由政权,基本一两个省就有一个军阀。)请鲁迅写文章,鲁迅先生毫不客气,刷,刷,刷。写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骂国民党政府的。

国民党政府当真是花钱买罪受,有的人说鲁迅不厚道,都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收了人家的钱,还骂人家。

其实私底下更多的人都因此更敬佩他,因为站在别人的面前指着鼻子骂人,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世界上很多人是站在安全的地方,大骂特骂别人。更有些学者收了别人的钱,拼命替人说好话,能把白的说成黑的,根本不顾良心道德。

一比较,人的素质自可分出高下。因此大家都说先生是战士,用文章,用小说在骂这个并不理想的政府。不给钱我骂,给我钱我还骂,一直骂到没有毛病了为止。

以至于有的外国人在和鲁迅先生闲聊的时候,问他是否讨厌出生在中国,鲁迅曾眼角湿润着回答道:

“我认为比起其他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

简单的一句话就让我们了解到为什么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因为他深爱着中国,因此才爱之深责之切。。。。。。

鲁迅先生“战斗”的时候,向来是斗智不斗勇。因为比起腐朽的北洋政府或者同样好不到哪里去的国民党政府,他曾不停的更换笔名,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使用多达140个笔名,仅在32年~36年之间就是用了80多个笔名。这一方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战斗从来都没停止过,一方面不也正显示了当时政府的黑暗么。

有一次一个当时挺有名的革命家请鲁迅先生用这个笔名写一篇批评蒋介石的犀利文章,鲁迅问道:

“我写完以后,在中国就待不下去了啊?”

“我已经安排好了,你随后就移居到莫斯科去。”

“你的意思是要我写完这一篇,就跑路,再也不回来了?不行!”鲁迅先生拒绝这种不计后果,只凭一时义气的行动,在《纪念刘和珍君》的祭文时,鲁迅就认为文人和武人不同,要用智谋,用文章来战斗,人都死了以后还怎么战斗呢?

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很直接:生存;温饱;发展。他不讲什么平等啊,公平啊,人权啊这些西方传过来新兴的东西,三民主义好不好,好!但是没有被人落到实处就是一纸空文。先生总结起来就说,先要让人活着(生存),能让人吃上饭(温饱)再谈发展。当时的鲁迅先生薪水很高,虽然是跑着取领钱的但是完全是小资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仍然不停地在为所有中国人“战斗”,为那些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战斗。

最后同学们还聊到了鲁迅先生溺爱孩子的事情。因为鲁迅前面的婚姻是母亲一手包办的,鲁迅从来都和妻子分房睡,后来遇到了红粉知己许广平才老来得子,取名为海婴。鲁迅先生非常溺爱这个孩子。他的学生和朋友们都提出过意见,结果鲁迅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亲友学生听后不禁莞尔。。。。。。

(以上部分资料摘自孔庆东先生的《正说鲁迅》,谨以此纪念俺的偶像-鲁迅先生。)

张伟临走前,把早已准备好的3000日元交给柳全生(在1936年一日元够一个成人一两天的生活费),柳全生对于张伟敢把这么大数目的钱交给他实在有些惊讶和感动,信誓旦旦的承诺会把返乡会办好。末了柳全生在送别张伟和赵志成的时候还是不甘心的问了一句:

“张兄,你说中日之间一定会打仗么?有什么方法避免么?”

“柳兄,如果日本不挑起事端,当我们强大起来的时候会去夺回东北么?日本会等待、会允许我国强大起来么?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张伟肯定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