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发明大家
30952700000019

第19章 爱迪生(3)

9月开始,门洛公园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一场新的战斗。他们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不知用哪一种材料做灯丝才能延长灯泡的寿命。

爱迪生他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最笨拙的研究方法,就是想到一种东西就做一次实验。在这期间,爱迪生表现了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从各种金属,到木头、树枝、稻草等植物性材料,还有马鬃、猪毛等动物性材料。凡是能够想到的东西,爱迪生都找来试验。

这方法太盲目,又要耗费大量时间与材料,可爱迪生似乎从未有过一丝厌倦的表示。他始终都是那么兴致勃勃,带着游戏的神态轻松地唠叨着,让我们再试试!有一次用白金丝做材料,效果好一些,可爱迪生随即笑道:“这太贵了,我都买不起,咱们只要知道用它还行就可以了。”

可是别人却没有爱迪生那么乐观,经费日益减少,时间一天天过去,一点儿头绪都没有,连许多专家也觉得这方法行不通。期待成功的新闻记者们也早已失去耐性,竟用嘲弄的口吻在报纸上写道,“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先生研制电灯的宏愿已成泡影”。

就像对待荣誉一样,爱迪生对这些嘲讽同样毫不在意。他总是指指自己耳朵,表示听不见。但舆论越来越大,甚至有一个专家发誓,要是爱迪生能研制出亮上20小时的电灯,有多少他就买多少。

有一天,曾在林伦港教爱迪生学电报技术的麦肯基站长走进了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在研究实验室建立以后,就请麦肯基站长来工作,实际上是为了报答他的恩情,请来养老的。麦肯基来是心疼爱迪生,想让他休息一会儿。可没想到爱迪生一眼看见他,就愣住了。麦肯基忽然明白过来,知道爱迪生看中了他的红胡子,立刻就剪下一撮来。爱迪生从中挑了几根粗一些的,先进行碳化处理,然后装进灯泡里,两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可惜,又失败了。麦肯基马上说,再试试头发吧。爱迪生摇摇头,头发、胡子是一样的。

他深情地注视了一下这位“老师”,突然眼睛又一亮,立刻对助手喊道:快找棉线来。麦肯基立刻撕开了身上的棉外套,扯下一大截棉线递了过去。爱迪生激动得双手发颤,而其他人也兴奋起来,仿佛看到了成功在向他们招手,大家都感觉到这次“老头子”的直觉非同一般。

爱迪生先把棉线放进U形密闭坩埚里,再放入火炉里高温处理。等棉线炭化以后,让它冷却,然后用镊子夹出来。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操作。炭化后的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几次都夹断了。实验一直持续了3天,第3天的傍晚,终于把炭化的棉丝装进灯泡,并抽出了灯泡中的空气,封上了口。爱迪生接通了电流,顿时明亮而金黄的光芒照耀了房间,光线柔和,大家欢呼了起来。这是他们日夜盼望的时刻,他们忘记了13个月的艰辛与疲劳,一直守在这盏电灯旁,看着时钟一分一秒的走过。在连续45小时后,这盏灯的灯丝才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具备实用价值的电灯。而1879年10月21日,这盏电灯点亮的这一时刻,被作为电灯发明日永远载入史册。

这件事又一次造成了空前的轰动,门洛公园又变得门庭若市。当地人把电灯称作“烧红了的发夹”,并且表示怎么也不明白这小红丝是如何被装入玻璃泡中去的。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来亲眼目睹电灯的燃烧,甚至还有人“趁火打劫”。第一天参观结束,爱迪生研究实验室里就已经丢失了13个电灯样品。

爱迪生为了扩大电灯的影响,在公园里装饰了一串串电灯,夜晚时一片辉煌,更加引人注目,他本人也再次成为新闻热点,又一次好评如潮,而那位声称要收购所有电灯的专家却不知踪影了。

爱迪生仍对电灯的寿命感到不满意,又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试验,这样又过去了两个春秋,爱迪生和助手们试验了世界各地6000多种植物的纤维,最后发现日本的竹子比较理想,便派人专门赶到日本运来原料。此时电灯的寿命已提高到了上千小时。这时,爱迪生觉得灯泡寿命已能够应付家庭使用,于是便决定成批生产。1882年,生产了10万只。为了能推广这种新产品,爱迪生又一次冒险,不顾每只灯泡1.4美元的成本,定价为40美分,并亲自参与架设电线。最初电线在第一个晚上就被全部割断。因为人们不了解电知识,对此感到恐惧,怕纵横在空中的电线会引雷电下来。研究实验室的成员不得不每晚上保护电线,并请报社配合宣传电的知识,打消人们的顾虑。爱迪生还亲自走访用户,了解使用情况。有一次,一个住户开玩笑说,“这新灯什么都好,就是不能点雪茄。”没想到3天以后,爱迪生派人送来一只电动打火机。

尽管采用了许多措施,但因采用串联的供电方式,一户电灯熄灭,全部都随之熄灭,人们觉得不方便,因此用户数量不太多。

后来爱迪生把串联改为并联供电,由用户控制开关,大大地方便了用户,并且还研制了主要的设备——发电机。以及开关、保险丝、绝缘带等配套设备,使人们感到了电灯的好处,用户与日俱增。1903年,灯泡每年的生产量已增至4500万只。电灯完全取代了煤气灯。

后来,人们又对电灯作了改进,采用了效能更好的钨丝,今天人们还在用它照明。电灯是19世纪末最着名的发明,也是爱迪生对人类最辉煌的贡献,他把光明带进了千家万户。

七、预言大师

爱迪生对电力推崇备至,他认为电力不仅容易控制,而且价格低廉。他所设想的未来生活是房间里有电扇、电动缝纫机、驱动电梯、甚至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都可用电力代替。这种超前的设想被现代的家电所证实,当今的全电气化家庭与爱迪生的设想几乎一模一样。

爱迪生自己为这梦想不断努力。1887年,第一台电影摄像机投入制造。

爱迪生坚信自己一定能设计出一种像留声机对于耳朵一样的对人的眼睛发生作用的机器。然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运动的画面和声音全部记录下来,并能同时再现出来。

爱迪生探索电影的目的最主要在教育方面。他对少年时在学校所受的枯燥教育耿耿于怀。他说:“对于摄像机在教育界如何发挥作用,我有过闪光的梦幻。它应该能够以生动的形象直接向人们传授他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为此,爱迪生还亲自做了实验。他招收了一批15岁以下的孩子,把他们分作两班,分别靠电影与老师讲解来传授相同的知识。结果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靠看电影接受知识的学生对学习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学得津津有味,理解也快。与之比较,光靠老师讲解就差多了。爱迪生坚信,后代人大部分知识将不再是从书本上获得,而是依靠电影演示事物是如何进行的,不用过多讲解,他们马上能记住。孩子们在电影里用5分钟所学到的知识,靠书本讲解就得5个小时。

尽管结论有些夸张,但今天电化教学确已引入课堂,效果正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良好。而且现今的人们观看电视、电影的时间比看书要多得多。许多生活知识也正是从电视、电影中得来的。

爱迪生还一度预见到流水线规模性生产的工厂管理方式。这是他在进行低品位矿精选工作的时候设想与实践的。

这次工作与以前任何研究活动都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东海岸炼钢业遇到了空前的障碍,铁矿石供应出现困境。较近的矿山只剩下低品位的矿石,因而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耗费巨资把矿石精选。

而若由别处运来,因运输路线长,矿石价格太高。爱迪生得知这消息后发生了兴趣。他想发明一台机器,使它能从粉碎的矿石中利用磁铁把矿粉和杂质分开。这样,一台磁铁检矿机的设想被记录在案。

1881年,爱迪生在长岛南岸建立了一座试验工厂。但随之而来的一场风暴把工厂摧毁。爱迪生当即重建,盖好后他带工人搬了进去,并亲自设计了砂村住宅。这座坐落在森林里的“村落”被人称为爱迪生村。爱迪生认为工厂里应尽量减少人力劳动,像粉碎房屋般大小的石头都应由机器完成。他在其他各道工序中使用了传送带连接。

首先,大矿石被送入机器中由几台巨型压辊压碎,再传送到下一组压成粉末,又经过480块磁石精选后,最后被加工成实用产品,以每秒钟一块的速度制成粉砖。

在此过程中,几乎取消了手工劳动。爱迪生对自己的设计感到十分满意。

然而,随后不久,就在附近发现开采了一批高品位矿脉。爱迪生的工厂因此亏损倒闭,共损失200万美元。但爱迪生只是像往常一样,右眉向上一挑,兴奋地说:“算了,全过去了,可我们这笔钱花得真痛快!”在沉思几分钟后,他郑重地宣称,他所设计的工厂运作形式一定会在以后推广开来。

果不其然,后来亨利·福特创造的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和管理方法,就是得益于爱迪生的启示。

这种运作形式的推广,带来了大工业的高度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家们的科技创造,美国才能在20世纪以其发达的工业遥遥领先于世界。

水泥的使用,使爱迪生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准确预见性。

水泥也是爱迪生改进发明的。他为此激动不已,他觉得从此马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因为土路必将消失,被水泥路面代替。他还特意为水泥在建筑方面设想了美好的前景,并为此特别着有《水泥与建筑工程》一书。

为说明水泥与建筑的密切关系,爱迪生作了极大努力。他开始建造一次成型的全水泥房屋。这项计划遭到了反对。伦敦发行物《笨伯》取笑他说:

“建筑业将被伟大的爱迪生先生吓瘫了。因为以后人们不再需要他们,而是在家中装上水泥龙头,什么时候建房,只需拧开龙头,水泥便会哗哗流出来。

只是要注意将水泥龙头漆成红色,以防与水龙头相混,因为不论水泥多稀也不可用于浇花或炖土豆。”

爱迪生也了解自己建全水泥住房有些过分,但他坚信水泥一定会在建筑业大放异彩。事实正是如此,如今水泥已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

同时应说明一点,盖全水泥的房屋是出于爱迪生一个美好的夙愿。他十分痛恨简陋而肮脏的贫民窟住所,他希望能设计出价格极便宜而又洁净、舒适的民房给贫民居住。他认为水泥是最合适的材料。但可惜的是,这位超人的预言家这一次失败了。今天,水泥被普遍应用的时代,贫民窟却依然存在。

爱迪生不仅对自己的发明作出判断,也十分关注社会上新生事物的产生,并对之作出自己的预见,这些预见也都是相当准确的。

1901年,第一份无线电报从英国西南越过大西洋在纽芬兰收到。爱迪生早在这以前就对此作出过设想,只是无暇顾及亲自试验。他立刻向发明家马可尼祝贺,并高兴地说:“他的成就使他同我处于同等的地位,值得庆幸的是,他还如此年轻。”为了鼓励马可尼再接再厉,爱迪生还把自己1885年获得的无线电报专利以象征性的价钱转让给他,避免了马可尼卷入专利纠纷的危险。同时,爱迪生说这只是一小步,全球通讯将指日可待的。

马车运输将消亡的预见是爱迪生很早就作出的,因此他在人们对年轻的福特机动车构想大加嘲讽时,撰文表示支持。他认为根本不需要马车,人们在健康与卫生方面要求愈来愈高,消灭马车的期限也就愈来愈近。到了那时,将具有洁净文明的路面,而不是现在的人行道之间夹有鹅卵石的马车道。将来在路面上行驶的将是机动车。而且,他还与福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爱迪生询问了福特有关汽车的无数问题,听到一一解答后,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道:“年轻人,你找对路了,坚持干,坚持下去!”事后福特感慨万分:

“他(爱迪生)那一拳对我有无比重要的价值,那时还从未有任何人给我这样的鼓励。”

1909年时,爱迪生断言人们将来会使用飞行器运邮件,当然也可以载人,它的飞行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00英里是毫不奇怪的。同时他还猜测说:“假如我来造一种飞行器,我将利用几个倾斜平面的迅速转动来起飞。因为旋转平面会压缩飞机与地面间的空气,使之造成推动力。然后,用一只螺旋桨推动它向前飞。”

爱迪生的这个设想同现代的垂直起落飞机构造是何等相似。人们不能不惊讶爱迪生的预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爱迪生就预见到人工飞行器和电力将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而且,他对武器研究曾有过一个重大的构想。他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处于陆军、海军和政府两方面联合控制下的巨大的研究实验室,全力提高技术,迅速制造出最新最有效的大批军事装备。了解到此构想的海军部部长约瑟夫·丹尼斯立刻写信给爱迪生,说要依此构想建设研究部门,并邀请爱迪生来当研究部门的首脑。

爱迪生不赞成战争,但对祖国充满热情,他表示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提供任何服务。

因此,他接受了海军委员会主席的任命。有意思的是,由于爱迪生的听力不佳,他对于大家在政治上的争吵和争论常常不知所云,而是埋头思索对战争的构想,并且悟出了现代战争的真实含义。

爱迪生警告众人:“未来士兵必须首先是机械师,因为战争将是机器之间的决斗,而不是活人与活人间的战争。”爱迪生还不无忧虑地表示,科学将把战争变成一种极端可怕的东西。它是那样可怕,甚至令人不敢设想。用不了多久,科学家的发明将使战争简单到几乎只需人们按动电钮,立时就能射死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万的人。

爱迪生的构想是如此准确而形象,几乎描绘了一幅现代乃至未来战争的真实而残酷的场面。但是爱迪生并不反对设计制造武器,而是全力投身进去。

他认为,这些东西本身是无可指责的,它们可以用来防守,但绝对不能用来进攻。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天真的科学家的想法。

爱迪生为海军设计研制了一种应用于水下的蓄电池,同时发现了解决潜艇中氯中毒的方法,并无意中将潜艇航速从每小时100海里提高到每小时150海里。

他还与人合作制造出西姆斯—爱迪生鱼雷。这是一种可以置于战舰前两英里远的遥控电动武器。他自我解嘲似的说:“这是一种极可爱,攻击力又极强的玩意儿,但却不是我所能为之骄傲的那种东西。”

在70余岁高龄时,爱迪生还预见到日后的大城市将出现交通阻塞,人们的工作日将日趋缩短,将出现娱乐休闲问题。他于1922年作出了关于原子能的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