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17

第17章 飞禽(3)

一种是白色的,另一种是灰色的。自20世纪30年代起人类大量的捕杀,使之变为自己的美味佳肴;再加上栖息地的树木被人类乱砍滥伐;还有一些动物如乌鸦、豹猫、青鼬、猛禽等经常捕食它们,使得朱鹮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明显缩小。到了50年代,朱鹮基本绝迹了。到了1982年8月为止,日本只剩下两只,我国的野生种仅有7只。这7只朱鹮的发现有一段复杂经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从1978年秋季开始,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踏遍了万水千山,克服了重重困难,行程了5万余公里,历经辽宁、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九省,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和5月30日,在陕西省秦岭南坡洋县的金家河山谷和距离金家河两公里的姚家沟一带的海拔1200—1400米的山林中发现了尚存的朱鹮营巢地。金家河有一对成鸟,4枚卵,但育雏没有成功,姚家沟的巢中发现3只幼鸟。这证明朱鹮在我国不但没有绝迹,而且还有繁衍后代的能力,这说明拯救这种珍鸟免于绝种有了希望。

朱鹮自从被发现以后,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们把保存朱鹮的希望寄托到了中国。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同志们就在姚家沟建立了一个“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观察站”,在朱鹮栖息的青桐林畔搭了观察棚。他们24小时值班,日夜用望远镜及其他仪器观察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研究朱鹮的生活习性,为以后朱鹮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朱鹮的幼鸟羽毛颜色发灰色,随着幼鸟的长大,羽毛颜色逐渐变为白色。

前面提到的《中国东部的鸟类》一书中曾说,朱鹮有两种类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的,这种说法不正确,所谓两类,实际上指的是它的成鸟和幼鸟,只是一种而已。

朱鹮是一种美丽的中型鸟类,称为东方鸟类明珠。它体型较为肥硕。远远望去朱鹮的体羽为白色,走近观看全身雪白的体羽中的羽干、羽基、翅膀边缘的飞羽都略带淡淡的粉红色,初级飞羽为鲜艳的粉红色,闪烁着晚霞般的光辉。它的额顶和面颊都裸露无毛,且为朱红色。长长的喙略向下方弯曲,为黑色,喙尖为朱红色。后枕部有十几根冠羽,冠羽呈柳叶形长而下披,触及到后背部,别有一翻俏丽的风味。它的腿和脚都为桔红色,和它头部的朱红色遥相呼应。朱鹮的虹膜也呈淡红色。朱鹮的全身色彩基调为红色,有深有浅,恰似化妆师精心妆扮的披着头纱的新娘,真是吉祥、喜庆之鸟。

我国独有的珍禽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角雉在全世界共有5种,有分布在西藏西南部,在国外克什米尔地区的黑头角雉;有分布在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国外尼泊尔、印度北部、不丹地区的红胸角雉;有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国外的不丹东部和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灰腹角雉;有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及湖南等山地的红腹角雉;还有分布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里,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及湖南等地,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曾经发现过的黄腹角雉,现在已多年未见到了。这几年只有在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脉和苗儿山一带发现少数黄腹角雉。

这5种角雉都属于角雉属,角雉最主要的特征有三点。第一点:雄鸟头上具有身体冠羽。第二点:两眼上方各有肉质的角状突起,所以角雉又叫做“角鸡”。第三点:喉下围着一个肉质的“围裙”,叫做“肉裙”,也叫“肉裾”。这些肉角和肉裙平时体积很小,收缩着,到了繁殖期,这些肉角和肉裙都会膨胀竖展起来,色彩非常艳丽,以达到吸引雌雉,并与雌雉交配的目的。

这里主要介绍黄腹角雉。黄腹角雉为我国所特有。体形比家鸡略大,体长约60厘米,尾长20—23厘米,体重约2.5公斤。雌雄雉羽毛颜色不同,雄雉羽毛色彩极其华丽。头顶具有前面的黑色,后面为橙红色的冠羽。冠羽下面隐藏着一对长约20厘米的翠蓝色肉质角,喉下长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质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为栗红色,其间点缀着许多卵圆形的黄色斑块。圆形斑块的周围镶着黑色的边。身体下部呈皮黄色。因此得名黄腹角雉。雄雉的尾为棕黄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横带,尾部为圆形。

雌雉个体稍小于雄雉。上体羽毛主要呈棕灰褐色,其间散布有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或白色的斑纹。雌雉的肉角没有发育,也没有肉裙,还没有冠羽。

雌雉的体色显然不如雄雉华丽。

黄腹角雉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经常在流水的沟谷中、灌木丛林中觅食。主要吃植物的嫩叶、花、浆果、种子,也吃昆虫。到了秋季和冬季主要吃青岗的种子、交让木的叶和果实。这些树木数量极少,只生长在人迹罕见的高山地区,因此就决定了黄腹角雉生存范围狭小,数量也就极少了。所以黄腹角雉这种我国独有的珍禽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

3月中旬黄腹角雉开始发情,在发情求偶期间,雄鸟常在清晨时发出短暂的、激烈的、好像婴儿啼哭的声音。这声音实际上是求偶的鸣叫声。在人们听来,这声音不怎么好听。可是对于雌鸟来说,却是非常美妙的声音。与此同时雄鸟在雌鸟面前上下起伏,它那位于头部后方的冠羽不断竖起,抖动它那暗蓝色的肉角(有3厘米长),以引起对方的注意。雄的黄腹角雉平时肉裾比较小,不显眼,到了发情求偶期也变得颜色特别鲜艳,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在充血膨胀的肉裙上。那条纹远看似繁体的“寿”字,故有人又称其为“寿鸡”。这肉裙交替舒缩,突然充血膨胀展开,下垂在胸前,一边抖动,一边鸣唱,直到使得它面前的雌鸟满意为止。

黄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树干上。它的巢非常简陋,雌鸟把枯树枝等较细的枝条,用腹部压成一个浅浅的窝,这就是它的巢穴。4月初产卵,卵的大小比鸡蛋稍大,为棕土色,其间分散有褐色的细点。产卵时不是一次都产出,而是隔日产1枚卵,平均每窝2—4枚左右,每年产一窝。

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担任。雌鸟在孵卵期间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只离开巢1个小时左右外出觅食。有时遇到天气不好,或下雨,雌鸟可以1—2天不离巢,它用自己的身体或张开双翅把雨水挡住,以保持卵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孵化期为28天左右。刚出壳的雏鸟身体表面布满了棕褐色的绒羽,在出壳的当天,雏鸟即可煽动它那幼小的双翅,这说明雏鸟的翅羽成熟得很快。雏鸟出壳之后,亲鸟对它还是百般地爱护,一直用身体给雏鸟保暖,一直到第三天的清晨,雌鸟才带着雏鸟从巢中飞落地面,雏鸟跟随雌鸟到处寻觅食物。

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一般两年以后才能发育为成鸟,性成熟。

由于黄腹角雉飞行能力差,行动缓慢,反应迟缓,易被天敌捕食,故又称“呆鸡”。又加上它生存的环境范围狭窄,数量本来就稀少,再加上它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时间长,人为的捕猎,等等因素,黄腹角雉现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鸟类。1975年在黄腹角雉的原产地浙江省泰顺县鸟岩岭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并于1987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又在广西省建立了西岭岗自然保护区,面积有200平方公里。1988—1989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人工饲养并繁殖出幼鸟,且两年以后达到了性成熟。1990年又进行人工控制光照促使发情提前的实验,同样获得成功。经人工驯养的黄腹角雉,提前1个月发情并产卵成功。

黑颈鹤的黑脖子

提起鹤,人们就会想到仙鹤,想到松鹤图、松鹤延年,想到诗人以鹤为题材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的鹤是深得人们赞美的。

早在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就已有了鹤类,比人类的出现早得多。当时,地球上的鹤类有300多种,随着地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了15种鹤,在这些鹤中,中国占有9种。中国占有这些鹤类,全部都属于一、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分别是:丹顶鹤、白鹤、灰鹤、黑颈鹤、赤颈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加拿大鹤。其中丹顶鹤、黑颈鹤和白鹤在1984年的时候就已经总共有大约1800多只,在数量上为世界之首。

这3种鹤均为一级保护动物。

在我国黑龙江扎龙有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鹤乡”——鹤类自然保护区。

在这个保护区内活动着6种鹤类,有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这些鹤类在这里筑巢搭窝,生儿育女,不断增加儿孙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