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电子能及动力发展史
30955200000017

第17章 电子打击的特点(1)

军队的指挥、控制系统有点类似于人体的结构。通信与雷达好比是人之“耳目”;融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于一体的自动化指挥系统(C3I)相当于人之“神经中枢”;精确制导武器,犹如人的“拳头”。如果说,在战争中,整个作战指挥系统是敌方电子打击的重点,那么,通信与雷达、自动化指挥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则是敌电子打击的“要害”。穴位是人体的经络枢纽,拳师攻击对手的“要穴”,常会置对手于死地。在战争中,上述三者正是起“要穴”作用。

击敌之“耳目”

“眼有明兮耳有聪,能与千里决雌雄。神机才动情先泄,密计方行事已空。”这是《封神演义》第90回开头的一首诗。赞颂的是两个十分神奇的人,一个叫高明,外号“千里眼”,能看千里之远;一个叫高觉,外号“顺风耳”,能听千里之遥。由于他俩有此神通,遂对姜子牙的用兵、布阵一清二楚,结果多次打败号称“所向披靡”的西周军队。迫使姜子牙不得不用“红旗招展”和“锣鼓齐鸣”的办法对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施加干扰,才敢议论军机、运筹帷幄。这当然是一则神话故事。

纵览我国历代兵书,将通信联络喻为军旅中的耳目,早已有之。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号称“中国兵学鼻祖”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有“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的记述。《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的论断。然而这些“耳目”都是最简单的声光通信。由于人体生理结构的局限性,人类仅仅借助于自身的耳目传递信息。无疑要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直到19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电话、电报和随后发明了雷达等电气通信工具后,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才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作战样式的不断演变,通信在军队中的使用愈来愈广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通信兵;哪里有作战行动,哪里就离不开通信兵。上至天空、下至海底,到处都有通信兵的足迹和身影。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这个复杂机体中不可缺少的神经系统。

军事通信之所以成为敌对双方电子打击的重点目标,是由于它在现代战争中起着其他兵种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通信联络是保障军队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纵观中外战史,战争的胜负与通信联络对作战指挥的保障休戚相关。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失败和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从反、正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

通信联络是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纽带。综观世界风云,协同通信是否顺畅,对现代战争的胜负关系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7月25日,举世瞩目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了。为了给登陆部队开辟通路,盟军空军在登陆前沿阵地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但由于空中和地面的协同通信不灵,结果,美军轰炸机将重磅炸弹投掷到自己的步兵头上,还当场炸死了一名将军。由于协同通信顺畅而取得胜利的战例当然也是不胜枚举的。

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未来战争将是诸军兵种参加的,海、陆、空、天、电一齐展开的立体战。协同通信的纽带作用显得尤为必要。在高技术条件下,在诸军兵种合成作战中,不管是哪个军兵种,无论其地位多么重要,所起的作用多么重大,对于作战全局来说,只能是一个局部。协同搞好了,战斗力就会成倍增长,反之就会造成成倍衰减的恶果。

通信联络是军队快速反应的先决条件。“兵贵神速”,“时间就是军队”,这些兵家格言道出了一个道理,要夺取作战胜利,必须“快”。在这“快”字中,打头阵的是通信联络要快。通信联络不快,信息不灵,指挥员就不能及时决策,上情不能及时下达,下情不能及时上报,部队不能及时展开,武器不能及时运用,一句话就会贻误战机、被动挨打。在这方面,美国珍珠港被日军偷袭可谓一例。据资料介绍,在日军发动袭击前12小时,美军驻东京的情报部门就已破译了日海军已出发去袭击珍珠港的密码电报,但由于破译等种种原因,这一情报传到美军陆军部时就用了很长时间。陆军部在战前两小时才向太平洋有关基地发出预警电报。但由于军用信道阻断,只好将预警电报送到地方电报局去拍发,开战前22分钟,电报才传到夏威夷群岛。

在军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式兵器,特别是战略武器的射程、射速和威力空前增大,军队的机动能力空前提高,战争节奏空前加快,使得未来的战争很可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决出胜负。时间的军事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有时信息早来或迟到一刹那,往往会给战争结局带来截然不同的影响。通信联络的快速性将成为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

通信不仅是己方作战指挥的“耳目”、协同作战的“纽带”和快速反应的基础外,通过巧用谋略,还可引敌自相厮杀。这方面的情况,在世界通信史上不乏其例。

如果说,通信联络因其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成了敌军的“眼中钉”,那么,号称“国防千里眼”的雷达就将成为其“肉中刺”了。

雷达起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是为了防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飞机对战局影响日趋显着,如何及时、准确地打掉敌机,成了交战双方颇为关注的问题。“雷达”以其拥有一副特殊的“眼睛”登上战争舞台,肩负着国土防空“了望哨”的重任。

有了“远警雷达”能及时察觉企图入侵我领空的敌方飞机和导弹,为领导机关及时制定作战方案提供准确情报。有了“炮瞄雷达”,可及时“抓”到飞临我重要目标上空的敌机,为高射炮兵提供准确的射击目标。有了“制导雷达”可使导弹准确寻的,使其在特定空域击毁来犯的敌机或导弹。

如果将上述种种“地面防空雷达”搬上天,放到飞机上成为“机载雷达”时,则会使它大开眼界、更显神通。据报道,“远程警戒雷达”上天后,可探测1000千米远的低空飞行目标,能发现更远的敌机或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长的预警时间。

如果让雷达下海,成为“舰载雷达”时,它将成为海军作战的得力助手。“舰载对空警戒雷达”可以使军舰发现几百千米以外来袭之敌机;“舰载对海警戒雷达”,可以发现几千千米以外敌人的军舰;“舰载导航雷达”,可以透过茫茫大雾为军舰充当向导,保证军舰安全航行,神通之大,不胜枚举。雷达在国防,尤其是在防空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显而易见,一个主权国家,如果一旦雷达和通信系统遭敌电子打击,就会致盲致瞎。国防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祖国的领空将任人侵略蹂躏。

击敌之“中枢”

综观古今中外战史,历来的军事行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指挥。从冷兵器时代开始,军队的指挥方式,一直以手工作业为主,在现代战争中,随着高技术武器的发展,这种指挥方式已日益不能满足需要了。

这是因为,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一体化、多军兵种参战的高度合同化的战争,没有一套灵敏有效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就难以进行战场兵力协调和合同作战,就难以使各种各样的兵器发挥其整体作战效能。现代战争中,随着新式兵器的广泛使用,使得作战反应时间大为缩短。一枚飞行上万千米的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只需不到30分钟的时间。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交战双方都需要迅速地作出反应,没有一套高度自动化的指挥系统是难以完成这种任务的。